扎实推进 蓄力提升 繁荣发展——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务亮点扫描

2021年02月10日08:29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扎实推进 蓄力提升 繁荣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一直是吉林省文化建设的重点,“十三五”以来,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截至目前,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覆盖基层阵地的设施设备网络粗具规模,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充分发挥阵地作用,各类主题性文化活动调动起群众热情……在省级单位的牵头带动下,各地积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从2011年起,长春市、延边州、吉林市、辽源市先后成功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各具亮点和特色的服务内容与形式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助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效益稳健提升,也进一步促进了我省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长春市

挑花眼的“文化超市”

长春市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广泛、定位准确,充分发挥市内各文化单位职能,推出了“阅读、培训、演出、讲座、数字、鉴赏、场馆”7大类102项服务,并向社会发布产品服务目录,使基本文化服务标准化、高效化。

与此同时,长春市各类优质服务已形成品牌,冰雪旅游节、消夏艺术节、新春文化大集、市民读书节等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参与。目前,长春市拥有24个文化馆、图书馆,167个综合文化站、2100余个基层综合文化中心,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各场馆每周开放时长达56个小时以上,市直图书馆和群众艺术馆全年不休息,尽可能为百姓提供便利。

作为省会城市,长春市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丰富,服务体系也较为完善,而不断创新则让长春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持续升级。在稳固硬件设施设备的同时,长春市加强数字网络服务,建立了公共图书馆数字馆、艺术馆数字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目前,数字图书馆可用电子文献330万册(件),全年网站访问量300万次,移动客户端点击量700万人次。为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的辐射半径,长春市不断延伸服务触角,建成图书分馆200余个、群众艺术培训基地6个、图书公交式服务线路15条,为10个县(市)区配置了20台流动服务车,引进了以宣讲地方法制为主要内容的“人民讲堂”,建成了全省首个儿童医院图书分馆。在发挥市内文化单位职能的同时,长春市也在不断扩大社会力量的参与,建立文化艺术培训联盟、设立志愿者协会等,让各界力量都能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来。

长春市用琳琅满目的服务内容充实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让百姓能够尽情“点餐”享受文化美食。

延边州

特色化服务与百姓“零距离”

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延边州持续发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取得了新的突破。以创建示范区和后续建设为契机,延边州新建、改建、扩建了一大批文化场馆,新增文化场馆面积30多万平方米,文化阵地得到了强有力的巩固和加强。

与百姓“零距离”是延边州公共文化服务的亮点之一。以贴近群众为设立初衷的“心理咨询”“文化讲堂”“三点半课堂”“免费培训”等项目已形成品牌,年均接待观众、读者和学员达260余万人次。具有延边特色的“金达莱红”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年均送演出600余场、送电影1.4万余场、送书刊8万余册。以“德润书屋”为代表的总分馆建设全面铺开,图书流通站从行政村延伸至边境自然屯的小卖部和农民家中,被农民亲切地称为“火炕上的图书馆”。延边州的文化服务触角延伸到边远山村、边防哨所,文化艺术走进校园课堂、社区广场,亲民为民融于民。

作为我国朝鲜族人民重要的聚居地区,延边州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在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中处处可见文化的融合。各级文化馆专门为汉族群众提供朝鲜族音乐和舞蹈培训,向朝鲜族群众传授剪纸、京剧、秧歌等其他民族文化。汉族群众跳朝鲜族舞蹈、朝鲜族群众扭秧歌的场景在延边随处可见。

延边州的公共文化服务如春风化雨,时刻不忘群众需求,想在前做在先,让百姓满意,让人民舒心。

吉林市

“雾凇名都”的文化风景线

有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各种美名的吉林市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上独具风采。吉林市的文化志愿服务社会化目前已形成完整链条,并打造出了多个文化志愿服务品牌——一是国有艺术院团在走高端、为全国提供高水准艺术演出的同时,每年进广场、下基层为城乡群众免费提供艺术服务;二是文教结合、校城融合,培育打造大学生文化志愿团队,组织进学校、进课堂,结合学校美育教育为学生提供艺术辅导;三是在松花江吉林市城区5公里沿线,形成12支文化志愿服务团队为群众提供经常性的各类文化演出和服务,打造了一道文化志愿服务沿江风景线。

在群众参与度方面,吉林市特别关注“五老”(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市、县文化部门把“五老”纳入文化培训队伍、定期组织参与基层文化服务经验交流会,帮助开展“传帮带”,支持组建各种特色文艺团队。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以来,“五老”队伍日渐壮大,在基层文化服务的作用日益增强。

在提供文化服务的同时,吉林市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在促进文化消费中的积极作用。自2017年入选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以来,吉林市通过丰富的公益性或准公益性文化服务带动文化消费,设立专项资金,发放“文化消费惠民卡”和“文化消费电子优惠劵”,并多次举办惠民文化消费季、文化创意产品展会、“国乐艺术季”等活动,以鼓励和引导市民参与文化消费。

吉林市通过一次次创新举措,找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道路,也展示了“雾凇名都”的独特文化魅力。

辽源市

稳步前进的“多面手”

辽源市紧紧抓住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有利契机,持续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利用公共文化资源带动文旅产业发展,以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走出去”与“请进来”是辽源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辽源市选派文化业务骨干参加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班,并组织优秀志愿服务团队、项目以及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活动,赴云南、贵州等地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活动与项目,激发公共文化服务的动力与活力。在“走出去”的同时,辽源市邀请国家文旅部指定巡讲专家来到辽源,对130余名示范区创建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此外,还在全市先后开展了50余次各类业务指导培训。

在设施设备方面,辽源市重点打造南部新城“新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项目,全市两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村文化小广场基本达到全覆盖。为了更好地服务特殊人群,辽源市还建成了9314平方米的辽源残疾人康复中心,并积极开展“残疾人文化活动周”“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残疾人艺术节”等活动。与此同时,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场馆同步开展创建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地为百姓提供优质的文化活动场所。

探索运用“互联网 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是辽源市积极推动文旅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一大举措。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数字技术整合图书、文化、文博、非遗、旅游、体育等各类文旅资源,建立起一个全方位覆盖、多终端访问、多通道发布的公共文化云平台,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丰富多样的公益活动让辽源人民有了更多幸福感。城市马拉松、免费观影、广场舞、文艺汇演……辽源市通过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辽源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深入人心,在不断优化自身的同时积极学习外来经验,在有来有往的交流互助中,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各方集中、通力合作,让辽源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扎实稳健地推进提升,也让辽源市的文化建设谱写出新的篇章。(记者裴雨虹 实习生孙东旭)

(责编:马俊华、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