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干”中来——奔向全面小康路上的白山故事

2020年11月20日14:06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幸福生活“干”中来

近年来,白山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提升百姓幸福指数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项项重大决策,一件件惠民实事,一组组“幸福”数据,记录着全市130万白山儿女喜乘“幸福号快车”,向全面小康进发的胜景。

连日来,记者深入脱贫攻坚主战场,走进基层、走进现场、走进百姓生活,通过基层一线的鲜活故事,展现白山儿女为美好生活的奋斗足迹,述说小康路上的白山贡献,镌刻幸福白山的时代记忆。

抱着人参奔小康

立冬时节,汽车驶进抚松县万良镇小屯村,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浓郁的人参的气息从车窗飘了进来。下车举目四望,一栋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映入眼帘,在小楼的左侧有一个大铁门,数十名工人进进出出,走近一看,竟是一座现代化的人参加工厂。

“你们来得正是时候,我们刚进来一批货,工人们正在用机器对人参进行初次筛选,我领大家去看看。”顺着声音望去,一位皮肤白净,声音爽朗的大姐正笑呵呵地向我们走来,她就是我们今天的采访对象——小屯村人参加工大户王玉霞。

在小屯村,提起王玉霞,乡亲们赞不绝口,都说她巾帼不让须眉、小女子却有大魄力,是大家公认的创业能人。

王玉霞从小就跟着父母种植人参,她聪明好学,不怕吃苦,“小时候,跟着父母起早贪黑地去市场上卖鲜参,一年到头也没赚上几个钱。近几年,人参市场不断被开发,国家政策也越来越好,我也慢慢摸索进入到了人参加工行列。”

王玉霞的人参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参价格的起落、自然灾害的影响,都在考验着她。

“2015年,由于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当年就亏损了100多万元,面对这种压力,我还是坚持将原有2000平方米的厂房扩建到了5000平方米,因为我相信一句话,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回忆当初的发展史,王玉霞心中五味杂陈。

在王玉霞心中,只有高标准的设备、专业的加工技术、优质的人参品种再加上诚信经营,才会渡过难关,发展壮大。就在当年,一位台湾客商在小屯村考察一圈后,被王玉霞的韧劲和诚信打动,现场与她签订了几十万斤的大力参合同,只这一单就收益70万元。

从人参种植到粗加工,再到精深加工,王玉霞的人参产业链在不断延长。“我们是集供、产、销为一体,有自己的人参种植园70亩,工厂也扩建到了5000平方米,年加工能力达到了百万斤。今年到现在已经销售30多吨,利润能达300多万元。现在厂里雇佣工人近百人,赶上加工旺季,工人们一个月收入一两万不成问题。”收入高了,生活好了,吃着“人参饭”的王玉霞与农户们日子过得美滋滋。

“如今,电商产业发展得很迅猛,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次契机,现在每天晚上都学着做直播,把咱小屯村更多的优质人参推销出去。”除了直播带货,王玉霞还有更加远大的目标,“我刚购买了切片机、包装机等一些专业设备,为的就是在将来,把人参粗加工向精细加工转变,增加更多的附加值,努力把产业越做越大。”

望着热火朝天的人参加工厂,王玉霞略带羞涩地说:“我的幸福就是抱着人参奔向小康。”

于殿龙的幸福“鹿”

入冬以来,靖宇县景山镇三脚窝石村气温慢慢转冷。晨曦微露,一家村民后院的鹿舍灯又亮了起来。

一年到头,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于殿龙家的灯每天总是准点亮。

11月12日,老于又要赶在太阳升起之前,喂饱35头调皮的梅花鹿……

今年56岁的于殿龙,每天都要精心照料这群“宝贝”,每天看着这35头梅花鹿茁壮成长,已经成为他的幸福期盼。

别看于殿龙现在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以前他可是个受苦人。妻子患重病,两个女儿要上学,靠种几亩地生活,一家人的日子很艰难。前些年,他建了2栋大棚搞山野菜种植,又养了5头鹿,但由于资金短缺,规模有限,不但没有获得收益,还欠了不少外债。在2015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中,于殿龙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转机也出现在这一年,村里来了驻村工作队,也带来了国家的扶贫好政策。在驻村第一书记陈磊的鼓励和帮助下,于殿龙有了信心,借钱扩大了山野菜种植规模,又买了10头鹿。2016年,通过“以奖代补”政策,得到了近一万元的补助款,种的山野菜种植也有了一万多元的经济收入,于殿龙彻底摘掉了“穷帽子”。

于殿龙的鹿舍在不断扩大,日子也越来越好。今年,他又购进了11头小鹿,目前已发展到35头。“梅花鹿胆小,容易受惊。”于殿龙轻轻地打开锁,慢慢靠近鹿舍,观察它们的精神头儿、身体状况,轻轻地扫地,轻轻地将玉米面、豆饼、豆荚等鹿饲料放进食槽。为了养好梅花鹿,他一有时间就抓紧学习梅花鹿养殖知识,上网浏览有关养鹿信息,不断总结提高圈舍打扫、喂料、降温、防疫等方面的实用技术。

在一个面积较大的鹿圈里,10余只膘肥体壮的梅花鹿此起彼伏地发出尖叫声,彰显着蓬勃的生命力。“这梅花鹿浑身是宝,尤其鹿茸是名贵中药材……”于殿龙笑着说。

于殿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在6月中旬和8月下旬开始割鹿茸,按照每斤1000元的市场卖价,这些鹿今年光卖鹿茸就能赚5万元左右。我还有6栋大棚的山野菜,也能赚将近4万元,再加上4000多元的木耳栽培分红等,今年收入差不多有10万元了。”

如今的于殿龙不仅脱了贫,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把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目前已带动4户农户种植山野菜。

“将来我会不断扩大自己的山野菜和鹿茸产业规模,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幸福生活。”不停打扫着鹿舍的于殿龙谈起未来,神采奕奕,对他来说,这是快乐的忙碌,是幸福的期盼。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初冬的清晨,天刚蒙蒙亮,家住靖宇县花园口镇仁义村的于洪波便被一阵阵欢快的鸡鸣声唤醒,炊烟袅袅中,于洪波又迎来了热闹而忙碌的一天。这几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政策扶持,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发展起了蜜蜂、种植、酿酒等产业,成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幸福路。

于洪波今年44岁,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妻子有智力障碍,家里上有老父亲,下有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属于典型的“一户多残”贫困户。多年来,由于自身疾病和爱人残障等客观因素,这个家庭在经济上时常捉襟见肘,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在一般人看来,于洪波一家想自主脱贫简直是痴人说梦。但于洪波不这样想,“我虽然行动上不便,但是我有健康的大脑,只要肯学肯干,精神不倒,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他告诉记者:“谁也不想戴着贫困的帽子过一辈子,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咱没理由不努力!”于洪波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6年初,脱贫攻坚战打响了,改变于洪波一家命运的机会终于来到。

在包保帮扶部门省民政厅的协调和指导下,仁义村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然而,村民们种了一辈子的玉米、大豆,要改种别的作物、发展养殖,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万一种不好咋整,东西卖给谁?还是别折腾了,老老实实的种地吧……

就在很多村民们观望不前的时候,于洪波动手了。

他从自家耕地中拿出4亩好地块,发展黑果花楸和蓝莓种植。于洪波积极向县农广校的老师学习田间管理技术,一心扑在树地里,实践、总结、再实践……他以数倍于常人的付出,成为村内种植黑果花楸、蓝莓的行家里手。由于技术成熟、管理到位,于洪波家的黑果花楸长势喜人,到盛果期时每亩地的收益可达1万元。

在养蜂方面,于洪波更是勤奋好学,很快成为仁义村的“土专家”,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销路逐渐被打开,2018年的26箱蜜蜂创收2万多元。

“咱们有钱了,也得帮助像我一样的贫困户,我将自己的4箱蜂免费送给3户贫困户试养。身患肝硬化的孟庆波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已经发展到8箱了,年收入近万元。如今,我们村蜜蜂养殖已新发展了6户,养蜂80多箱。”于洪波高兴地说。

得知邻村珠宝村的香瓜远近闻名,他就想办法争取帮扶资金种植了3亩珠宝香瓜。在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还没到成熟期,香瓜就被订购一空,当年获利近2万元。

“今年春天我又开始试着种植蓝莓,现在已经发展有10亩蓝莓了。”谈到今年新的种植项目,于洪波不禁喜笑颜开。

谈起酿酒,于洪波更是滔滔不绝,“我家的酒都是纯粮食酒,玉米、高粱、三粮、五粮,我都能酿造,我的酒都卖到山东了……”望着新购置的烧酒锅,于洪波心里正盘算着用酒糟育肥牛的新路子,养猪繁殖的事业,更想带动贫困户和残疾人一起奔小康……

2014年贫困户建档立卡时,于洪波家年人均纯收入仅为2192元,2016年脱贫时人均达8077元,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突破了6万元。于洪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真谛。

灵芝铺就“幸福路”

初冬时节,长白山脚下的乡间,阵阵微风徐来,已有些许寒意。走进靖宇县大北山村,记者见到了传闻中脱贫致富的“能人”——高秀虎,看见他幸福地生活,暖意顿生。

“吉林好人·自强之星”、中级农技师、白山市残疾人自强标兵、白山市科协代表大会代表、白山市优秀创业带富党员,残疾人党员高秀虎每每谈起这些年取得的成绩,如数家珍,开心得合不拢嘴。

在大北山村,提起培植灵芝产业,所有村民都会对高秀虎竖起大拇指。这位腿有残疾的农民,凭着一手灵芝种植好技术,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村民们都说,高秀虎是他们的“脱贫英雄”。

对于这个称呼,高秀虎淡然一笑:“我不是英雄,我就是个农民。”

十多年前,高秀虎是远近闻名的“能人”,他不怕苦不怕累,靠着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做起收山货的生意,通过辛勤的努力在村里早早过上了令人羡慕、稳定而小富的生活。但天有不测风云,2003至2004年,连续两次车祸使他的命运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让他落下了终身残疾,失去了生活的来源,更让他一夜之间跌到了人生的低谷。

最难的时候,村委会找到他,要给他家办低保。可是却有人说闲话:“他家原来倒腾特产,肯定有积蓄,凭啥办低保?”高秀虎拒绝了村里的好意。“人穷志不穷,腿瘸生活不能‘瘸’。”高秀虎说。开小卖店、养殖蛋鸡、种粮食……一家人倔强地张罗着生计。

地处平岗上风头的大北山村气候寒凉,粮食收成差。一个偶然机会,高秀虎接触到了灵芝种植。“咱这里适合灵芝生长,种灵芝是致富好路子。”

在白山市、靖宇县残联和科协的资金支持下,2012年高秀虎租下村里一块地,开始种灵芝。

后来,脱贫攻坚战打响,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特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借着这股东风,高秀虎的灵芝当年就赚了2万多元,坚定了他发展该产业的信心。几年时间,他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家里彻底脱了贫。

有别于传统灵芝种植模式,高秀虎经过反复试验,用枯树叶铺地,模拟野生灵芝生长环境,提高了孢子粉产量,每个大棚能多产出6000多元利润。

“目前,我的灵芝都陆续采用了这种‘树叶覆盖法’,树叶便宜实用,几乎不长杂草,不仅成本低了,土地肥力也更好了。”高秀虎自豪地说。

渐渐地,高秀虎的灵芝产业越做越大,2013年他成立合作社,带着村民们一起干。安置村民就业、建起残疾人扶贫基地、注册成立公司……优质的孢子粉带来大量的客户,也使他的种植规模发展到40个大棚,靖宇县宇月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发展到74人,今年销售额将近400万元。

“接下来我还打算做好手机直播带货的培训工作,让村里的残疾人农闲时也有份收入。”他说。

汤志妮既是高秀虎的妻子,也是他的“贤内助”,家里的大事小情,合作社的人员分配、内务工作平时都由她负责,她说:“现在,我们自己的生活是很幸福了,我们的目标是带着大家共同致富,一起奔向幸福!”

如今,小巧的灵芝不仅是大北山村致富的金钥匙,更是村民们奔向幸福生活的新希望。(记者王春宝 洪铭潞 李慧龙)

(责编:马俊华、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