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吉林频道

既要老有所依,也要老有所“医”

多层次养老 生活更美好(深度观察)

本报记者  邱超奕  齐志明  屈信明  贺林平
2020年11月13日09:3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优化供给结构,提升服务质量

  强化政策落实,细化服务标准,补上人才缺口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和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大幅提升,供给结构更加合理,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行业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基本建立,市场监管机制有效运行,服务质量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养老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赵辰昕表示,经过几年发展,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十三五”期间,国家发改委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已经累计安排超过120亿元。

  ——支持政策逐步完善。近年来陆续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了土地、规划、报批建设、医养结合等一系列政策,养老服务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国家对医养结合投入真金白银。2018年底,孝慈轩成立了有资质的护理站,民政部门一次性补贴了40万元。”华邦美好家园养老集团执行总裁谢三林介绍,目前开办养老机构不仅享受护理补贴,还有新增床位补贴、医养结合补贴、服务人员岗位补贴等,疫情防控期间,还出台租金减免、社保减免、公积金缓交等政策。

  ——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截至去年底,我国养老机构超过3.4万个,其中社会力量占比超过50%。同时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与养老服务也在快速融合,一大批机构在社区、居家养老等细分领域布局。

  近年来,一些保险企业延长产业链,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大家健康养老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宁介绍,他们运营的养老社区,通过医疗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集“养老社区医务室+互联网医院+就近三甲医院+海外医疗”为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十三五”时期,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但是与快速增长的需求相比,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管理效能不高、标准建设滞后和人才供应不足成为三大短板。

  业内人士表示,各部门、各地方近年来出台了许多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但部分政策没有落实、落细、有效衔接。

  某养老院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展的医养合作还不够顺畅,“我们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想对接居家医疗服务,但医院表示现有政策不允许医务人员上门打针和开药,只能做最基本的测血压、测血糖等。此外社区医生人手有限,难以及时上门服务。”

  “在医和养之间,缺少专业‘衔接’机构。”卢艳丽说,医院对老人完成治疗后,许多人虽然达到出院标准,但其实并不适合马上回家或回归社会,需要有专门的康复机构去承接,最好待上2周到一个月时间,逐渐恢复生活能力并适应社会,而这类康复护理机构我国还很少。

  居家和社区养老的相关服务标准还存在滞后、重叠和模糊问题。“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设施、项目、质量与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差距较大。老年人需求量最大的居家上门类服务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服务标准等,这是一些医养机构不敢、也不愿提供上门服务的原因之一。”李志宏说。

  专业养老人才严重不足也制约着养老服务业发展。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表示,当前特别缺一线康复、护理人才,以及养老管理人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人,而持证养老护理员仅30万人。按照1∶5的平均护理配比,人才缺口达780万人,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未来缺口可能更大。

  现有人才队伍也亟须提质升级。“我国老年医学起步较晚,职业吸引力有待提高。希望能改善老年医学类医务人员的待遇,多提供学习、培训机会,打开职业发展通道。”卢艳丽说。

  受访专家建议,下一步可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强化监管等方面继续补短板、提质量,夯实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优环境、定标准。“要持续改善营商环境,降低土地成本、融资成本、税费成本等,破解养老服务业‘运营难、融资难、盈利难、招人难’;还要健全养老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和信用体系,把好服务质量关。”李志宏说。

  引资金、蓄人才。“将社会资本引入养老服务业,有利于增加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模式。”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伟建议,相关部门应大力培育养老服务市场,引导服务供给与需求相适应,增加多样化、个性化的老年服务。

  蔡菲表示,国家卫健委正在加强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8月,我们组织开展了全国医养结合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搭建继续教育平台,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人员提供专项培训。”

  在人才培养上,要进一步激发企业积极性。“目前泰康保险集团与全国28所院校‘结对子’,定向培养护理人才等,未来泰康还将创办护理学院,构建养老服务人才的长期供应链。”泰康健投高级副总裁邱建伟说。

  定职责、强监管。“去年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分别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民政部门负责进行监管。”蔡菲表示,明确监管职责,有利于推动相关政策有效衔接、落地。国家卫健委会每年组织开展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检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并会同民政部开展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

  李志宏认为,加强养老服务监管,下一步应建立规范统一、互联互通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对医养等机构的服务开展实时跟踪、质量评估、信用管理;同时各部门应完善相关监管标准,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欺诈老年消费者行为。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建议,除了事中事后监管,今后还应做好事前监管。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提升识别违规风险的能力水平,严禁养老机构改变服务性质,做好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信息监测和风险提示,加强养老设施和服务安全防范,确保老年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数据来源:民政部、国家卫健委

  

  兜牢老有所养保障网(记者手记)

  老人家灿烂的笑容,是全面小康的温暖底色。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老年群体,未来一段时间老龄化程度还将进一步加深。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维护老年人尊严和权利,而且能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和谐。

  面对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提高政策执行力,尽快补齐现有政策衔接不到位、服务标准滞后、养老人才缺乏等短板,使养老基本公共服务扩量提质,兜牢“老有所养”保障网;同时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引入社会资本,创新产品服务,挖掘养老需求,促进商业养老服务长足发展,使其成为新的增长点,让老年人生活更幸福。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13日 19 版)

(责编:王帝元、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