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农 人才强农 文化润农 生态美农 组织领农

乡村振兴的“九台路径”

2020年07月16日08:48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乡村振兴的“九台路径”

九台区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三下江南战役纪念馆

龙嘉街道红光村桥涵油画

龙嘉街道红光朝鲜族民俗村景观大门

龙嘉街道梨树园子屯美丽村容村貌

九台区红光水稻全程农机化示范基地

九台区红光水稻全程农机化示范基地景观小品

波泥河街道——中国北方苗木花卉之乡

波泥河街道清水村广场七德柱景观

波泥河街道平安堡村美丽村容村貌

马鞍山村史馆

氿遇山居文旅项目

写在前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擘画“三农”发展壮美蓝图。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

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长春市九台区朝着目标砥砺前行。

在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抓好农民合作社等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同时,发挥德治作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向改革要动力,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把党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统领,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变“盼富”为“领富”;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九台区正用滴水石穿的韧劲、九牛爬坡的拼劲,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走出了自己的独特路径。

如今,九台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孝老爱亲宣传画随处可见;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文明风气日渐浓郁;村规民约上墙,村民议事公开,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大潮涌动千帆竞,乡村振兴正当时。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征程中,一幅秀美生动的九台乡村新画卷愈加清晰。站在新的时间节点,勤劳奋进的九台儿女正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谱写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花红柳绿,草长莺飞,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小园几许,美景尽收……盛夏时节,走进长春市九台区,一派恬淡宁静的田园山水风景展现眼前,一股蓬勃的生机活力正在勃发。农民们辛勤耕种,有了增收致富的产业;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增强了群众幸福感;全区领导干部信心十足,甘当发展“领头雁”。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出中国美丽乡村的新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

上下同欲谋发展,擘画未来启征程。

九台区委、区政府紧跟党中央的发展步伐,在省和长春市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机遇,践行使命担当,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超前谋划,统筹推进,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用实干和担当在广阔的田野上潜心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管理精……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九台实现华丽蝶变,一幅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正在九台大地渐次展开。

以业为根

产业发展变“一维”为“多维”

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兴旺。

走进九台区土们岭街道马鞍山村,民宿、农家乐、采摘园、村民剧社……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项目鳞次栉比,扑面而来的发展气息令人震撼。

看着眼前这个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村子,很难想象这里以前都是矿石开采地。自2016年起,马鞍山村逐步转变发展思路,依托绿水青山发展文旅产业,将马鞍山村资源整体打包,引进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带动周边村组团发展,引进羊村农家乐、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带动村民共同发展。

“我们这个店最开始经营的时候只有4桌,现在有20桌,每天客流不断,节假日还得等位呢,一年能收入30多万元。”村民关连影经营的“羊村”饭店是马鞍山村的第一家农家乐,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让像她一样的村民尝到了甜头。

近年来,马鞍山村编制完成了旅游规划,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将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作为全村发展的主导产业,打造了全省闻名的徒步旅游线路,2019年马鞍山村接待游客35万人次,直接和间接带动村民就业约300余人,其中,带动贫困户就业10人。

以点带面,联动发展。今年,九台区将以马鞍山村作为全区乡村振兴的创新点和突破口,通过马鞍山村的产业发展小切口带动全区乡村产业振兴联动发展。

计划总投资50亿元,全力构建“一轴六区”的产业布局。即沿小南河两侧打造休闲漫养路,与马鞍山徒步路线相连,形成生态旅游轴线。以番茄产业为龙头,建设三产融合的生态加工区;依托华能九台电厂热源优势,建设六座现代智能化温室,打造现代农业创意产业区;将地域文化、天然环境、温泉资源相融合,建设马文化园、儿童乐园、树下种植等快乐农场体验区;以山水田园养生、医疗护理、传统艺术、文化旅游等综合价值体现为产业链,打造田园社区;建设大型主题乐园、特色美食街、温泉养生等为主的综合休闲娱乐温泉康养区;将教育培训、书画艺术、红色资源相融合,打造原乡文化区。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九台区始终坚持把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根基,通过抓园区筑巢引凤、抓项目龙头带动、抓改革吸引资本,推动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变“一维”为“多维”。

目前,域内已经形成了以金锣公司为代表的肉制品加工系列、以朱老六食品为代表的大豆加工系列、以康宁杰瑞为代表的生物医药系列、以向宇果仁为代表的农副食品加工系列、以田野泉为代表的酱菜系列、以庙香山为代表的冰雪产业系列、以开心农业为代表的鸭制品加工系列等十大产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5个、特色园区发展到115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达56个。吉林九台贡米栽培系统成功获得“第四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九台贡米”已经成为特色产业、朝阳产业。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九台坚持塑特色、创品牌、促融合,全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人为本

人才队伍变“单一”为“多元”

盛夏的稻田里,一片片绿浪翻涌,水上稻苗长,水下鱼蟹忙……站在面积达268公顷的稻田旁,令人心生感慨,好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

这就是位于红光村的九台区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09年,红光村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进林江农业公司,建立合作社,实现水稻从播种、插秧、田间管理到收获全程机械化。

红光村以专业人才做专业事,推行稻田综合种养、水稻秸秆还田、高效施肥技术示范、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五项新技术。街道、村、企业负责人一心扑在稻米产业展览馆和示范园区建设上,迅速有效推进振兴发展。

如今,红光村年生产优质水稻2000多吨,“水清清”牌稻米远销广东、深圳等地,销售价格从原来农民自销的每吨5000元左右,提高到每吨万元以上。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红光村村民不仅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也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发展智慧农业,离不开“人才”二字。近年来,九台区坚持把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大力实施能人回乡、工商兴乡、社会助乡“三乡”工程,激发存量人才活力,打通增量人才路径。广开门路“引”,聘用“大学生村官”43人,创建“返乡创业基地”3个,为乡村振兴提供“源头活水”。多措并举“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50946人、技能人才12948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以上。不拘一格“用”,选派58名年轻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到农村广阔天地。

建设高标准农田32.8万亩、在红光村建成智慧农业大厅、实施人才振兴战略……九台正朝着全省领先的智慧农业创新发展试验田阔步前行。

以文为魂

文化涵养变“乡土”为“乡韵”

加大村屯环境绿化美化程度,成立志愿服务队,进行常态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在清水村,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日益提升,为了让村民们既“富口袋”,又“富精神”,街村两级班子整合和借助多方资源,谋划打造出一系列高品质、有特色、多样化的精神文化产品,从乡村治理、村屯面貌和村民精神风貌多个方面实现全面提升,使清水村成为省级“德治示范村”。

美丽乡村离不开文明新风引领。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近年来,九台从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坚持文化润农,涵养精神,用“仁爱友善、恬淡务实、坚韧担当、协作创新”的九台精神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变“乡土”为“乡韵”。

形成“领、帮、引、带、聚、融、推、享”八字工作法,构建“农村+城市”“集中+分散”“线上+线下”“固定+流动”的文明实践大格局,推动文明实践工作到村、入户、见人、走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以来,九台以“先行先试、开路先锋”的姿态,推出切合区域发展实际的工作方法,培树了卡伦湖、马鞍山、清水等文明实践典型,打造了善满家园扶贫助残、八台岭国际彩墨画等文明实践基地,统筹起全区448支志愿服务队伍,投身于“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城市乱象集中整治”等攻坚战役中,推动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深入,通过“以学明德、以文化德、以创扬德、以行润德、以贤带德、以亲养德、以规立德”七德路径,建设清水德治示范村,带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让文明实践之花开遍九台大地。

坚持文化惠民,大力推动文化下乡,办好全民艺术节和农民(市民)文化节,让百姓生活绚烂多姿;坚持文旅融合,以村史馆、博物馆为载体,丰富马鞍山乡村旅游、清水苗木观光旅游内涵,打造美丽庭院6000个,真正让一座座美丽庭院,承载一缕缕乡愁乡韵。

以绿为美

农村环境变“田野”为“田园”

平坦整洁的村路两旁,各种高低错落的树木绿意盎然、姿态各异,精致的景观小品点缀在绿树鲜花间……行走在九台区波泥河街道清水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满眼好风景。

这个以清澈泉水为名的乡村,近年来,乘上乡村振兴战略的快车,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打造苗木花卉特色产业,突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全力实施精准脱贫工程,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全力打造集农旅观光、休闲养生、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2017年,清水村创办了金色家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整合村里土地105.4公顷,建设苗木产业集中园区。“金色家园”成立至今,带动当地以及周边农民就业5万余人次,创收500余万元。借助“北方苗木花卉之乡”的品牌影响力,依托“金色家园”,清水村加快苗木花卉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家乐”乡村旅游,培育开发田园采摘、赏荷垂钓、农田认种、农居租住等各类形式的农趣体验产品,探索出一条“龙头企业领着集体经济发展、集体领着庭院经济发展,打造服务平台、孵化平台和营销平台的“双领多平台”产业发展模式,实现镇域产业创富。

不仅是清水村,九台在全域范围内坚持把生态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擦亮生态本底,推动绿色发展,变“田野”为“田园”。让青山更青,关停域内34家采石场,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深入“绿满九台”行动,2019年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让碧水更净,全面落实河长制,推进小南河综合整治,真正让水清岸绿、河畅景美;让蓝天更蓝,秸秆“五化”利用率达76%,受到国务院大督查奖励。持续的生态保护,九台已经成为长春生态后花园、长吉度假休闲地。

以民为重

基层组织变“盼富”为“领富”

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是一个历史过程,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以党的建设为根本,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披荆斩棘、夙兴夜寐、久久为功。

“我们把马鞍山村作为农村党建的试验田,全面推行‘建强一支队伍、压实一个责任、谋划一条出路、发展一个产业、幸福一个村庄’的‘五个一’举措,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任务落地。”采访中,九台区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马鞍山村的“五个一”举措已经颇见成效:抓队伍,坚持把有项目、会带富、公道正派的党员能人选进村班子,目前,全村村干部人人有项目、能带富,项目党员达23人;压责任,对马鞍山村重点落实创业责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打牢基础;谋出路,自2016年逐步转变发展思路以来,马鞍山村依托绿水青山发展文旅产业,同时,全力推进露天采石场综合整治暨绿色矿山建设;强产业,马鞍山村引进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带动周边村组团发展,引进羊村农家乐、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带动村民共发展、共幸福。充分挖掘马鞍山村红色资源,建立长春市九台革命纪念馆,在传承教化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形成马鞍山村特色党建品牌。

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蹄疾步稳。马鞍山村的蜕变,恰恰折射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性,从中更能管窥九台区把党建作为乡村振兴重要统领的工作局面。

近年来,九台区建立了“1+3”制度体系,使党建制度更加健全。“三链一核”抓组织,把支部建在生产链、销售链和服务链上,实现党员有“家”。“三位一体”抓队伍,实施人才兴业、党员先锋、书记领航工程,确保干部有“责”。“三个统一”抓村部,打造一个新地标、融入一个村史馆、建设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动乡村有“样”。“三治融合”抓管理,围绕“自治有力、法治有序、德治有效”,引领群众有“梦”。“三创模式”抓项目,探索创新土地改革推进、龙头企业联村带乡、村集体置业等三种经济发展模式,做到集体有“产”。切实有效的党建制度让九台实现了“自身硬、帮带强、双提升”的效果,引领乡村振兴跑出发展加速度。

新希望播种在广袤田间,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九台上下正凝聚磅礴力量,激荡发展豪情,着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地,挺进全面小康,谱写壮阔美丽的九台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来源:吉林日报 

(责编:王海跃、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