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双鸭山市岭东区: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 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子

2020年06月11日13:56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要实现社会繁荣稳定、民生持续改善、群众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都离不开社区的有效治理。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岭东区为提高社区居民服务保障能力,改善社区人居环境,按照“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首先要解决好民生问题、保障好困难群众生活”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与服务新格局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棚户区改造建成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新路子。

一、背景与起因

(一)基本情况

岭东区位于双鸭山市主城区南侧,1947年建矿,依煤而建、缘煤而兴,辖区总面积802平方公里,下辖1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和8个国有林场,总人口5.9万人,被誉为双鸭山市煤之源、党之源、水之源“三源”之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煤炭可采储量逐渐减少,区域内两个国有重点煤矿相继破产,人口大量外迁,区域经济急速下行,矿区集中成片的简陋房屋也因地层沉陷出现严重破损,住房难、供暖难、吃水难、行路难问题十分突出。为彻底改善采煤沉陷区居民居住条件,2003年国家启动实施采煤区综合治理工程,2007年实行非沉陷区棚户区改造工程,相继实施异地安置和本地安置政策,沉陷区棚户区居民陆续得到上楼安置。截至目前,全区建成东湖、博爱、惠民三个连片住宅小区,建设沉陷区棚户区住宅楼16147套,安置居民9163户,配套建设了中小学、幼儿园、文体中心、标准化医院。沉陷区、棚户区改造后,虽然人居环境有了新变化,但新时代新形势下社区治理和服务对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带来了新课题。

(二)时代背景

1.国家加大对“采煤沉陷区”“矿区棚户区”的扶持,全区干事创业氛围日趋浓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快了岭东区旧貌换新颜。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岭东区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着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推进机关作风整顿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党员干部真抓实干蔚然成风,广大群众创新创业热情高涨,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正在形成,营造了全区上下谋发展的生动局面。岭东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着急的事情入手,尽力而为补齐民生短板,有效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煤炭单一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步伐加快,财政保障能力增强。国家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以煤炭采掘为主的传统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以石墨、食用菌、生态旅游为代表的接续替代产业正在兴起,岭东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近两年岭东区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近50%,财政持续投入能力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环境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深入实施,教育、医疗、养老、健康等社会事业进步发展,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3.“三留守”为主体的社区居民对新家园充满期待,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实施“幸福社区”建设,着力破除社区治理的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改进社区服务方式,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去行政化改革,社区盖章事项由90项减至8项,主要精力聚焦主业,为社区创新治理和服务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百姓迁入新居后,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精神文化需求也逐步提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趋增强,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也日益高涨。

(三)面临主要问题

1.社区治理方式没有适应“平房群”到“楼房群”的转变。沉陷区、棚户区改造后,新建住宅285栋 16147套122万平方米,建成博爱、惠民、东湖3个居民区。群众居住环境发生改变后,社区工作方式方法调整跟进不到位,基本仍停留于对平房区管理的工作模式,服务能力和水平亟待改进和提升,在宣传发动、组织引领、凝聚人心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突出,现有2个党总支12个党工委72个党支部,没有形成党委、政府、街道、社区共建的合力效应。全社会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工作合力尚未形成,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向基层延伸不到位,服务严重缺失,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共建的意识不强,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社会治理工作体系。

2.社区布局调整没有适应从“棚户区”到“新小区”的转变。岭东区现有6个街道办事处、11个社区、214个网格。居民从“棚户区”迁入“新小区”,原有社区布局和网格划分以及社情信息已发生重大变化,但因没有及时重新合理划分社区范围、梳理人口户籍等基础信息,对新的社区底数不够清,情况不够明,难以有针对性开展工作。

3.社区居民的生活状态没有适应“老街坊”“老邻里”向“新家园”“新生活”的转变。社区居民老弱病残人员比重大,贫困家庭多,煤炭老区独有的属性导致岭东区居民构成主体多为煤炭产业工人及家属,文化层次和文明素养较低。由于产业凋落,吸纳就业能力不足,适龄就业人员大量外流。矿区文化产品供给匮乏(没有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影剧院),群众性文化生活较为单调,文化消费基本处于空白,多数百姓仅安于温饱。百姓由过去平房区时的“低头不见抬头见”“闲来无事就串门”的街坊邻里生活到集中小区居住,对共有共享公共空间的“大家庭”生活和新环境新规则尚未适应,还没有建立起守望相助、和谐和睦的新型邻里关系,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没能完全适应居住环境的改变。

4.社区工作者队伍知识结构服务能力没有适应从“红袖标”到“新技术”的转变。现有社区工作者50人,其中本科学历7人,占总人数的14%,专科学历42人,占总人数的84%,平均年龄46.5 周岁,35周岁以下仅1 人。整体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队伍结构不合理,难以借助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手段开展社区治理与服务工作。创新动力和能力不强,工作效率较低,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难以适应新要求。

二、主要做法

岭东区立足自身禀赋、基础条件、人文特色等实际,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出发,进一步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进一步巩固社区减负增效成果,补齐社区治理短板,进一步探索居民自治管理方式,激发居民自治潜能,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位一体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区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精化服务对象,切实增强居民的幸福感、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实现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共同构建自强、和谐、守望、美丽的社区邻里新家园。

(一)发扬双鸭山煤城党之源所在地优良传统,坚持党建引领社区全方位工作新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把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1.突出政治引领。一是构建社区“大党建”工作格局。成立社区大党委,将驻区企事业单位党支部纳入社区大党委统一管理,社区大党委书记由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任,社区大党委定期组织所辖党组织开展“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活动,定期组织党员参加社区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二是建立“三级联动”党建体系。以社区网格为单位建立党小组,每个网格党小组设置3名“党员中心户”,党员中心户与邻里互助有机结合,通过建立社区党组织、网格党组织、党员中心户三级党建体系,有效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2.突出机制引领。一是推行社区集结制。倡导吹响集结号,来社区报到。尝试借鉴“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方式,下沉推行到社区,构建由社区大党委吹响集结号令,动员、发动、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到社区报到,共同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中来,为群众解忧,为社区办事的社区集结新方式。实行辖区单位党员、居住地党员、“口袋”党员到所在社区党组织重新报到,主动亮身份、亮承诺,履行党员义务,参与社区活动。二是推动社会“六联六建”。辖区企事业单位通过“党建工作联做、社会治安联防、社区资源联享、服务难题联解、公共事业联办、环境卫生联治”的“六联推动”方式,共商社区发展、共抓基层党建、共管社会治安、共育先进文化、共同服务群众、共建美好家园,进而形成社区大党委统一领导,驻区企事业单位联合共建,社区居民广泛共同参与的共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建设格局。

3.突出示范引领。一是抓好社区带头人队伍。选优配强社区党政班子,选拔年纪轻、学历高的人员进入社区“两委”班子,探索从优秀社区干部中选任街道办事处干部工作机制,确保社区工作队伍坚强有力。二是抓好社区党员队伍。加强社区党员队伍建设,实行“星级党员评定”制度,对党员学习教育、参加组织生活、服务群众等事项进行量化评定,开展“一个网格一面旗、一名党员一盏灯”活动,不断强化党员日常管理和培训,提升党员在群众中威信和影响力,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抓好社区网格员队伍。抓好社区网格员队伍教育培训,有效提升网格员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依托区综治中心指挥平台为枢纽,以社区为映射终端,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通过智能化感知、数据化治理、网格化管理、扁平化调度,形成资源共享、平安共建、治安联防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四是抓好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组建以党员为核心的志愿者服务队,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围绕特殊人群,积极开展志愿服务,解决社区居民实际困难。

(二)做好棚户区沉陷区三项基础工作,构建围绕寒地黑土特色社区“三留守”人员为中心规范运行的新机制。

1.调整社区布局,优化网格管理。随着沉陷区、棚户区小区的建成,大量居民回迁,社区规模不平衡、不规范、不合理的问题突显,区委、区政府已将街道办事处和社区调整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项目之一,按照功能区划分、区域面积、人口数量,与打造15分钟居民生活服务圈相结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达到规模适度、建制规范的要求。在重新布局社区管理基础上,优化网格管理模式,将社区党建、综治、禁毒、志愿服务、居家养老等密切相关的工作纳入同一网格,促进社区自治与网格化服务有效衔接,实行“一格多员”“一员多责”。同时,建立有人巡查、有人报告、有人负责、有人解决、有人监督的“五有”工作机制,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2.加强队伍建设,增强社区工作活力。一是优化社区干部结构。以社区换届为契机,采取以老带新的模式,优化社区干部年龄和文化结构,选派党性强、政治素养高的党员,到社区任党支部书记和副书记,原有优秀社区主任年龄可适当放宽继续留任,面向全市选拔出年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干部队伍中。同时,选聘年轻大学生任职社区第一书记和主任助理,为优化社区干部队伍培养和储备力量。二是加强社区干部培训。每年投入一定经费对社区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专业素养好、服务能力强、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三是建立社区干部绩效补贴管理考核机制。提高工作补贴标准,保证工作经费,制定《岭东区社区干部年终绩效补贴考核办法》,由区民政局牵头,街道党工委配合,对社区干部的入户率、认识率、办事率、认同率等方面进行考评监督,年度考核结果与发放年终绩效补贴挂钩。

3.推进社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一是推进减负增效。巩固减负增效成果,防止社区盖章事项反弹。规范社区挂牌,社区只挂社区党工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和双矿职工服务站四块牌子。精简会议和工作台账,建立社区工作微信平台,实现“两变三化”工作目标,使社区工作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区自治和社区服务中来。二是优化工作流程。各种服务事项下沉,以“菜单”形式直接为社区居民办理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项目,实行“一岗多能”“一窗口”办结服务模式,彻底解决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规范工作制度。制定《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岭东区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岭东区社区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规范社区工作者的日常工作行为,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4.加强社区自治管理,试行居民“提案制”。按照“大家的事情由大家商量着办”的原则,采取民事由民提民议的方式,在社区层面建立居民“提案制”,组织市区两级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定期回选区,开展政协委员“进社区”活动,居民就身边的事,特别是社区内的纠纷与难题,随时可通过居民提案、议事协商、民主听证等形式协商解决。难点重点的合理提案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到区委、区政府,重大事项可确定为下一年度的利民实事,使政府由“为民做主”变为“由民做主”,把“由上到下”管理变为“由下到上”自治,把问题解决在社区,把自治创建在社区。

(三)实施四项“暖心”工程,构建寒冷边疆棚户区沉陷区居民“抱团取暖”新机制 。

1.着力开展矿区低收入困难群体帮扶解困。针对矿区低收入群体开展帮扶解困工程,区党委牵头建立帮扶解困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五个一批”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一是通过国家政策保障解决一批。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对困难群众在基本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取暖等方面及时帮扶,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力度,增强人民群众福祉。二是组织全区机关单位“一帮一”“多帮一”结对解决一批。对目前梳理出的困难家庭,全区副处级以上领导、各部门领导干部及驻区单位各联系一名贫困户,开展结穷亲、帮穷户活动,让困难群众吃得好、穿得暖,过上正常生活。三是发动辖区企业帮扶解决一批。针对不同困难群体,通过捐款、助学、助老、助医、送岗位、送技能等形式,改善困难群众生活质量。四是面向全市号召和动员社会团体、志愿者、爱心人士及各界人士等帮扶解决一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营造浓厚救助氛围。五是支持鼓励就业创业解决一批。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由政府拿出黄金地段商服,免费提供有意愿的困难家庭创业。同时,大力组织开展就业培训,鼓励自强自立,摒弃“等靠要”思想,实现“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

2.壮大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多方位搭建志愿者平台,引导志愿者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关心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和低收入家庭,积极开展家政服务类、护理类、关爱交流类等志愿服务进社区,引导专业社工机构和专业社工进入社区,为残疾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群体开展服务。在春节、母亲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为优抚对象、失独家庭、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把陪伴、孝心送给老人,把希望、爱心带给孩子,让社区居民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3.做优做实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通过“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列出特殊群体和老年人的服务内容基本清单,对其提供助餐、助浴,定期上门为老人理发、体检、打扫卫生等服务。为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文化、体育、书画、演唱等娱乐服务,定期举办各类比赛,搭建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平台,充分调动并发挥他们在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4.实行产权共有政策,让贫困家庭安居。针对部分矿区困难家庭住危房上不起楼问题,政府出台产权共有政策,由社区、街道办事处、民政共同认定,无需缴纳上楼差价先行安置,房屋产权与政府共同享有,待居民条件好转补齐房款后再享有房产所有权。

(四)打造“五型”社区,共建“北大荒”开发延续至今的老街坊老邻居“零距离”共同体新机制。尊重寒冷地区居民更愿意“互助互帮、不分你我”的老街坊老邻居“零距离”亲情相处的规律,不能因居民由平房上楼房之后,让钢筋水泥隔断了老感情,要始终坚持“北大荒”开发时期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自发共同体精神,赋予新时代社区共同体的新内涵。

1.打造“服务型”社区。打造社区服务品牌,建立“倾诉小屋”“帮办驿站”“说理大厅”等专门的社区工作室,为有需求居民开展专项服务。为孤寡、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安装双向“爱心门铃”,确保服务对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帮助。开辟“掌上社区”服务,建立社区微信公众号、社区民生微信群等移动互联网平台,让居民不出社区便可享受“身有所乐、体有所健、难有所帮、贫有所济”的良好服务。

2.打造“和睦型”社区。深入开展“煤之源、党之源、水之源”三源文化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和弘扬岭东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开放包容的老区精神。开展“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以学生的良好带动,引导广大家长提高文明素养,传承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坚持家风促邻风带社风,通过广立家训传承好家风、立足家教践行好家风、聚焦榜样弘扬好家风,形成和谐融洽、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以家风促邻风,营造崇德向善的社区环境。大力宣传艾宏宇、刘英等先进事迹,开展“身边好邻里”“岭东好人榜”“岭东好儿媳”“岭东好公婆”等评选活动,引导居民树立见贤思齐、友爱淳朴的优秀品格,形成和谐稳定社区环境。

3.打造“整洁型”社区。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移风易俗,改变平房区旧的生活陋习,杜绝垃圾乱扔,私搭滥建、乱摆乱堆、乱贴乱画,使社区干净整洁如家、长效保持如家、群众认可如家。

4.打造“活力型”社区。以“认识新邻居、感谢好邻居、寻找老邻居”为主题的“邻居节”活动,通过“享百家宴、叙邻里情、发邻居卡”,积极鼓励和引导居民打开家门、敞开心扉,敲门问候新邻居、联络叙旧老邻居,推进邻里和谐相处互帮互助。以“春节、中秋、国庆”等节假日为节点,开展“网格拔河赛”“小区红歌大比拼”“社区能人博弈赛”等喜民、乐民的文化活动,在丰富社区广大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加强交流,增进团结。

5.打造“平安型”社区。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通过综治中心指挥调度,实现社区与政法单位资源共享、平安共建、治安联防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活动,开办社区大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和司法机关负责同志开展法律法规知识讲座,提高居民学法、用法意识。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托微信、综治调度APP,把治安员、网格长、协管员等多方力量分类建群,实现资源多方共享,群防群治,提升社区预防风险、化解矛盾能力。

三、经过与初步成效

岭东区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计划二年时间(2019年3月-2021年3月)完成,目前已完成了创新治理的主要工作。

(一)强化组织保障,为创新工作奠定基础。岭东区将社区治理和服务服务创新工作列为“一号民生工程”,举全区之力强力推进,成立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五个工作推进组和三个机制创新专项组,组长分别由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各区委常委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按工作进展情况不定期听取各推进组和专项组组长汇报,对创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及时推进、及时解决,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每两周召开一次推进会议,组织街道办事处、社区层面落实领导小组部署安排,推进具体工作。

(二)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城市社区党建新格局。为适应社区治理和服务的要求,我们对社区管理框架进行改革,探索成立了4个城市社区大党委,推行社区集结制,倡导吹响集结号,来社区报到,将全区36个党组织,100余家区属及驻区单位,近千名党员干部下派到各城市社区大党委,通过与城市社区大党委开展“六联六建”,参与实验区共驻共建。我们还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进行重新划分,将下派的党员干部充实到各志愿者服务队中,重新组建了10类60余支志愿者服务队,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在传统佳节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我们的家园”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开展送医送药、心理咨询、义务奉献、文艺演出、扶贫救助等活动,让更多特困家庭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和全社会的关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200多名志愿者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中,宣传、排查、管控、帮扶,齐心协力共战疫情,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实验区创建以来,各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活动1200余次,志愿者活动累计次数达3万余次,志愿者全年深入社区养老院和700多户社区特殊人群家庭进行慰问,即重塑了党员干部形象,又加深了党群干群之间情感,让更多特困家庭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和全社会的关爱,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

(三)坚持多方联动,助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变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社区用房不达标、群众缺少文化活动场所等问题,岭东区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创建机制。在省、市民政部门的支持下,在市直相关部门的帮助下,2个办事处及8个社区搬入了新装修的办公用房,新建了通达、东湖、东明3个“千平方米”群众服务活动中心,目前相继投入使用。安邦社区“千平方米”群众服务活动中心改造已经基本完成,5月底正式投入使用。我们还修建了博爱园广场文化演出舞台、东湖小区广场、北山文化广场共3个文化活动场所,基本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需求。积极探索全社会共同参与实验区创建的机制,在2019年第34个国际志愿者日当天,召开了岭东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共创共建推进大会,70余家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爱心人士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会议,近20家单位与各社区进行有效对接,有计划地帮助社区解决实验区创建遇到实际问题。截至目前,我们已累计争取物资、资金折合人民币近2000万元,社区的硬件建设得到极大改善。

(四)实施三治融合,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在实验区创建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沉陷区棚户区改造后的社区治理方式,努力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统一。织密社区管理网络,优化网格管理模式,提高社区网格员待遇,建立“五有”工作机制;在11个社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文体社团、社区志愿队等各类组织50余支,围绕居民身边的“三事”开展工作,架起了居民与物业、供热、供水、供电等企业的桥梁。社区网格长队伍为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作出积极贡献,目前全区网格覆盖率达到100%,真正实现了“千条线”和“一张网”的无缝对接,达到“社区自治、服务自给”的目的;试行居民“提案制”,组织市区两级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定期回选区,开展政协委员“进社区”活动,一年来两代表一委员随时解决问题28件,20件社区问题通过提案的形式提交给各级党委、政府,其中13件涉及社区的事项被确定为2020年度的利民实事。“掌上社区”服务平台正在建设中,积极推进社区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开展法律知识讲座15场,居民法律意识明显好转,缠访、闹访等现象大幅减少;社区开设“说理大厅”“倾诉小屋”等社区工作室,一年来化解各类矛盾200余件。开设社区大讲堂,对社区干部、社区居民分别开展理论知识、就业创业等方面系列主题培训700余人次,同时深入开展“三源文化”、岭东老区精神等宣传教育;引导建立“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一家亲”的邻里关系。开展了以楼栋为单位的邻里“一帮一”“多帮一”和各类文体活动3次,开展“岭东好人榜”“身边好邻里”评选活动1次,通过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社区风气明显好转。

(五)实施暖心行动,鼓励社区居民抱团取暖。针对在沉陷区、棚户区改造中,一些群众的实际困难,出台了产权共有政策,千余户贫困居民通过产权共有政策住上了楼房。针对岭东区贫困家庭较多的实际情况,开始启动矿区低收入群体帮扶工作,动员和引导全市党政机关、企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参加岭东区的实验区创建工作。12月初,全区近千名党员干部及全市各界爱心人士代表纷纷走进矿区低收入家庭与其进行对接,第一批187户贫困家庭都已经完成对接,并建立了长效帮扶机制。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家庭,我们采取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方式,引导他们做些手工、家政、物业等方面力所能及的工作,进行造血式自救。2019年就业局组织培训外,社区学院开展2期就业创业培训,各社区也积极组织矿区家庭妇女开展手工制作进行创收,仅通达社区就组织社区居民30人,集中制作饰物、工艺品、摆件,增加家庭收入。通过多项措施,部分贫困居民实现了“输血式”帮扶逐渐向“造血式”脱贫的转变。针对居民养老难的问题,探索了在社区居民中建立互助阶梯式帮扶模式,引导年龄较小的老人服务年龄较大的老人,身体健康的居民服务身体不方便需要照顾的居民,截止目前,有200余名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阶梯互助活动中。我们还引导邻居间自愿和20多户孤寡、空巢、独居、失能老人结对认亲,在他们家中安装了双向“爱心门铃”。

四、下步打算

继续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三社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实验区创建,解决社区建设中遇到的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管理落后等方面问题。拓展综治指挥平台功能,更新应用软件,增加智能化、信息化硬件设备投入,增强群体事件、新冠疫情等重大风险化解在社区的能力。探索建立社区“爱心超市”、打造居民“微心愿”墙、继续开展“我们的家园”系列主题活动,对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跟踪问效,使“六联六建”、矿区低收入群众帮扶等项工作真正落实落靠。推进“掌上社区”建设、探索实行社区工作“一岗通”,建立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等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机制,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责编:李思玥、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