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天津市静海区:党建引领打基础 强化治理见成效

2020年06月10日17:17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天津市静海区地处天津西南部,距天津市中心40公里,素有“津南门户”之称。静海区位于雄安新区和滨海新区通道中间,距雄安新区、滨海新区皆约80公里,交通优势显著。全区面积1476平方公里,下辖19个乡镇街道,户籍人口60万,常住人口80万。静海区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党建引领、重心下移,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在整治非法传销过程中,常态化治理发挥了良好的应急处置作用,彰显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绩效,为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做了有益探索。

一、背景和起因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趋势明显,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管理与服务难度增大,基层治理中的问题日益增多。同时,面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新期望、新诉求不断产生,部分期望诉求长期得不到回应,容易埋下基层治理的隐患,使得基层治理创新面对新情况。

1.城市化进程加快,给基层管理服务提出新挑战

静海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地理位置特殊、交通条件便利,城区扩展加快,居住生活成本较低,使得城区人口出现快速增长。1990年以来,城区面积由13.7平方公里扩张到35.5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由1.3万户增长到7.3万户,社区数量也由最初的9个发展到40个。城区非农产业发展、人口大量增加,使得经济社会结构发展深刻变化,对城市管理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现有城市管理模式远不能适应人口变迁、社会发展变化需要。同样,辖区农村也在发生变化,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从事种植业的以老人、妇女及外来人口为主,农村地区基层治理力量欠缺,对不稳定因素的源头防范不足,一些婚姻家庭邻里等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基层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2.城乡基层治理存在短板,管理服务难以切实落地

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不强,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受限于社区管理松散,社区对辖区内商铺、门脸、饭店、诊所等有管理的责任,却没有管理的权利,权责分离导致管理盲区。受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人力资源制约,基层社区承担了大量行政性辅助工作,社区忙于应付职能部门布置的任务,难以深入社区居民从事居民自治工作,入户走访不经常,服务重点群体不到位。而相对社区服务人口的增加,包括人员、资金等各类社区服务资源明显不足,尤其是新建小区扩张快,服务资源力量不匹配情况更为突出。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权利意识的增强,需要基层治理提供更加多样、优质和人性化的社会服务。但基层治理人员力量不足,解决矛盾纠纷的招数不多,人民群众的诉求难以有效满足。

3.城乡居民群众对基层治理、社会服务有新期盼

在城乡社区建设中,虽然社区按照15分钟生活圈划分“四至”范围,但大部分社区都普遍管理多个小区、居住点,而居民群众所生活居住的区域往往不是社区居委会的驻地,居民办事存在不方便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管的居民,希望就近内办理有关事务。个别社区居民认为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不在身边,办事需要反复跑,对社区党组织的存在感、归属感、认同感不强。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更加强烈,对便民服务、智慧服务等现代化服务需求更加多元,迫切需要党组织和政府创新思路招法,不断完善联系服务群众的方式途径。只有通过改革创新,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才能使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使群众更加自觉地听党话、旗帜鲜明地跟党走。

二、做法与经过

面对城乡基层治理的挑战和问题,近年来,静海区委、区政府知难而上,积极作为,着力破解城乡社区建设中的治理体制不顺、党组织作用不突出、居民群众满意度低等问题。在城市社区强化治理重心下沉,在农村社区强化典型引领,并集中力量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非法传销难题,创新了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理顺城乡社区管理中的各项工作,开创了社区治理工作的新局面。

1.党建引领,夯实城市社区基层治理的基础

2020年3月,静海区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党建引领加强乡镇街社区基层治理工作的意见》(津静党办发〔2020〕3号),提出强化城市社区治理的8大重点任务,并明确领导部门责任及完成时限,以推动社区治理的重心下沉,资源服务下沉,提高基层社区治理水平。

(1)突出党建核心地位,增强上下贯通的统领力。工作中坚持突出党组织核心地位,以完善党组织体系为着力点,在区、乡镇街、社区三级管理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管理架构,着力构建“区委统一领导、乡镇街统筹协调、社区推动落实、党群服务站(邻里之家)分片治理、楼栋里巷精准服务”的五级社区管理格局。

工作机构下移。针对社区辖片较大、居民办事不便、区域组织难统筹等问题,坚持向基层倾斜发力,按照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以自然小区(片区)为单位,划分116个邻里服务单元,设置党群服务站(邻里之家),同步建立党支部,作为党在社区开展工作的最小单元,将348名社区工作人员力量下沉到党群服务站,就近就便开展优抚救济、社会保障、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等便民利民服务,让群众真正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享受服务,提升服务党员群众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职能职责下放。坚持统筹协调,将住建、卫健、民政、公安、综合执法、市场监管、人社、退役军人、司法等有关部门职能下沉到社区,派驻工作人员,赋予职权,由社区居委会、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邻里服务站进行日常管理考核,真正做到纵向上下贯通、横向衔接有序,把公共服务精准投送到千家万户。

服务资源下沉。按照“党的领导、居民参与、企业服务”原则,构建党群服务站党支部为核心,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项目)为成员的“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建立对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项目)“日走访、周例会、月总结、季评价、年考核”工作机制,涉及小区业委会换届、物业服务企业(项目)进驻退出、使用专项维修资金等重大事项,严格党群服务站研究、社区党组织批准程序,强化党组织在社区治理各个环节的举旗定向作用。

(2)聚焦载体创新,增强协同共建的融合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区域发展和共建共治共享,实现组织功能、组织优势的最大化,不断提升城市基层党建的整体效应。

深化“双报到”工作。加强党建联席会议平台建设,完善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制度,深化“双向认领”“双向服务”机制,采取固定活动日、微心愿等方式,共同服务群众,共商区域发展,共建美好家园。充分利用“双报到”网上纪实管理平台,加强双向考核评议,确保实现组织联建、资源联用、活动联办、服务联做。截直目前,共有156个单位、7280名党员到社区报到,累计参加集中活动、日常服务12497人次。

拓展“挂牌承诺”活动。以“亮身份、做表率、践承诺”为主题,开展“一句话承诺”活动,组织全区1238名有服务能力的社区党员,在楼门巷口悬挂标牌,开展帮扶助困、清洁社区、矛盾调解、疫情防控等工作,践诺情况接受居民群众监督,与民主评议党员、评优评先挂钩,激励党员在社区建设中模范带头、主动作为。依托居民中热心公益事业的“能人”,组建志愿服务队,努力实现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邻里互助,凝聚群防群治的正能量。

发挥代表委员作用。积极引导调动“两代表一委员”参与社区综合治理的积极性,在社区设立人大代表工作站,明确要求区人大代表每季度、乡镇街人大代表每月到工作站开展一次联系人民群众活动,督促“两代表一委员”履职尽责,建立民情联络、调查研究、建言献策、监督落实机制,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为社区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3)夯实基层基础,增强精准服务的驱动力。牢固树立重视基层、关心基层、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人财物向基层投入,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管理。

有标准场所议事。按照每百户30平米的建设要求,高标准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改造提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健全完善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体娱乐等功能设置和硬件设施,围绕“一老一小”重点人群,做实日间照料、“四点半课堂”等服务项目,真正打造党领导城市治理的坚强阵地和服务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按照“小办公大服务”的建设理念,明确党群服务站(邻里之家)“八有”建设标准,即:有“场地”、有“标识”、有“橱窗”(公开栏)、有“设备”、有“网络”、有“台账”、有“情况图”、有“活动室”(会议室),由乡镇党委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确保建设标准不走样。

有专业队伍干事。针对现有社区工作人员结构复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通过设立专岗、持证上岗的方式,对现有人员进行考录“过筛”。同时,采取社会招聘等方式,从大学毕业生中选优配强一批社区工作者,每年轮训一遍,加强理论教育培训和实践培养锻炼,增强政治能力、业务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坚持严管与厚爱并重,认真落实无假日办公、服务AB岗、年度考核等制度,同时畅通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选聘事业编渠道,让社区工作者事业上有奔头、职业上有发展、工作上有监督。

有固定经费办事。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全面落实社区办公经费、党组织活动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确保足额到位、用到实处。由区财政统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邻里之家的集中建设、日常运行等经费,并给予为期3年的“退坡”支持。同时,创新“供需”模式,充分发挥各驻区单位和社会组织力量,由社区党组织提出“需求”清单,由驻区单位和社会组织“认购”,帮助社区解决“经费”不足问题,真正形成“共驻共建”新格局。

有信息平台管事。加快一体化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应用,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展“百千万”工程,实现千兆光纤全覆盖,依托“五级”体系建设,配套开发综合治理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发布、问题的发现、处置、流转、人员的考核的全面信息化,使基层问题解决“短平快”,为社区基层治理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4)闭合责任链条,增强制度机制的执行力。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切实压实各级责任,推动压力传导,确保落实到位。

强化三级联动。建立区、乡镇街道、社区三级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谋划党建工作、协调解决重点问题、督促落实重点任务,形成有机衔接、有效运转的领导城乡基层治理三级联动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区委作为“一线指挥部”,发挥总体规划、整体布局和指挥协调作用;乡镇街道党(工)委作为“龙头”,发挥统筹推进和贯彻落实作用;社区党组织作为“主体”,压实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责任落地、任务落细。

强化评星定级。建立年度社区评星考核体系,制定考核细则,采取实绩考评、群众测评、社区互评相结合,按照五星、四星、三星、无星社区各占10%、40%、40%、10%的比例,划分等级,让社区工作干有标准、抓有载体、评有依据、检有依据,评星结果与社区干部政治激励、报酬待遇挂钩,充分发挥社区评星定级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社区党组织书记,符合条件的转岗事业编制身份。

强化督查问责。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日常检查督查、督促整改力度,确保取得实效。

2.典型引领,强化农村社区基层治理的根基

静海区是典型的“小城区、大乡村”,其下辖424个村社中383个是农村,农村所占比例高达90%。针对农村地区基层治理中存在的基层党组织作用、矛盾纠纷排查体系、发动服务组织群众能力等方面的短板,静海区积极打造农村社区治理的典型,通过典型引领,引导广大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提升。

(1)打造小高庄“四加模式”典型试点。静海区围绕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培育小高庄“四加模式”基层治理典型。

坚持构建一元领导,“党支部+综治中心”凝动力。小高庄村由党支部书记兼任村综治办主任,并以此为核心推进村综治中心建设,由一名村委会委员专门负责日常社会治理工作,村“两委”成员每天轮流在综治中心坐班,负责接待来访群众、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掌握各类情况信息,并在村“两委”会上定期通报,做到了将村街党支部建设与村街综治中心工作同步开展、同步推进。

坚持实现一网覆盖,“网格化+十户联防”聚合力。小高庄村在充分融合党建网格、环保网格,形成统一的社会治理网格的基础上,探索“十户联防”制度,按照10至15户的标准将全村划分为12个联防单元,选拔12名负责任、热心肠、敢说话、德高望重的人员担任联户长,在所辖区域组织村民开展邻里守望、巡逻巡护等工作。

坚持完善一体运行,“三防+五保”激活力。坚持“以防为主,防保结合”,明确十户联防长“三防五保”工作职能,将“十户联防”网格打造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其中“三防”为防火,防盗,防传销。“五保”为保净,保民,保稳,保安全,保宣传,通过落实“三防五保”,使“十户联防”网格的作用更加凸显,成为了村街平安守护点、村民自治联系点、社情民意反映点。

坚持矛盾多元化解,“法治+自治”减压力。积极建立以专业法律工作者与村内有威望的热心群众参与化解相结合的矛盾纠纷调处模式,从法、理多角度入手解决矛盾纠纷,让村民议事有了主心骨。小高庄村对“四加模式”不断探索,使之成为了基层基础凝聚民心、保卫平安、促进和谐的有效实践。

(2)打造津海街“三安建设”典型试点。2019年,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以津海街村为试点开展维护村街安定、促进群众安心、保障生活安居系列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充分发挥党组织轴心作用,维护村街安定。把确保村里稳定平安作为基层治理的重中之重,组织专门力量及时排查村域隐患和矛盾纠纷,定期分析研判治理形势,对发现的矛盾纠纷、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均给予合理的解决及回复。健全完善村综治中心,设立矛盾纠纷调处室、心理咨询室、乡村警务室和视频监控室,丰富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常住居民和流动人口两本台账,对重点人员重点掌控。积极发动党员参与社会治理,将全村划分6个联户联防网格,每个网格成立党员联户服务队,将党员划入对应的联户服务队,发挥党员人缘、地缘、亲缘优势,向群众做宣传、拉家常、送温暖。

努力使乡风民风美起来,促进群众安心。村党委围绕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努力提高村民文明素质,让村民养成良好美德、过上美好生活。定期举办村民大讲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内容融入《村规民约》,向村民弘扬爱党爱国、孝老爱亲的乡风,勤俭自强、责任担当的家风,尊师重教、读书明理的民风,成为了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在全村评比50户“最美家庭”,引导广大村民以德治家、以礼立家、以学兴家、忠厚传家。

健全多层次民生保障机制,保障生活安居。村党委将集体收入都用到了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刀刃上”,从群众最关心的养老、医疗、教育、环境等民生工作入手,让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都能分享发展成果。村“两委”定期走访慰问困难群众,送去救助款物,帮助解决生活困难,为本村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补贴,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以“四化工程”为抓手,大力加强生态宜居建设,开展道路硬化工程,投资100余万元,对村内主干道路及新建居民区路面实施硬化提升,确保出行便利;开展街道亮化工程,投资150万元,将村内路灯全部更换了太阳能路灯;开展村庄净化工程,开展居民燃气改造,村民日常生活全部利用清洁能源;开展庭院美化工程,对原宅基地实行危房改造,建成5.6万平方米的怡美佳园小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惠及村民,实现了村民宜居宜业。

3.解决难题,为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创造条件

基层社会治理中,难免存在一些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这就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因事而为,通过解决难题为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创造有利条件。静海区针对影响群众生活和社会治安的非法传销问题,在2017年8月5日至27日,通过专群结合、综合施治、上下联动、严打重判等多种手段,打一场专群结合的人民战争,彻底根除了非法传销组织,彻底消除“静海不静”的负面影响。

(1)健全指挥体系。认真落实“战区制、主官上”要求,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15名区级领导任副组长的静海区打击传销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由政法委书记任指挥长的打击传销工作一线指挥部,形成区打击传销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一线指挥部具体指挥,区打传专业队、乡镇打传指挥部、村街(居)打传巡查联防队三级联动的打传工作体系。实行战区体制,把全区划分为21个战区,层层立下军令状,严格落实工作责任。

(2)加强专业力量建设。制定《静海区“专群结合、综合治理、决战20天,打一场取缔非法传销歼灭战”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专业打传队伍建设,将原有50人打传队伍扩充到100人,迅速投入到24小时不间断集中统一打击行动中,实施定点清除、精准打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防止回流回潮。

(3)快速有效应对舆情。区网信办随时掌握舆情动态,实行24小时不间断的网络信息监控,在发现舆情后1小时内上报并及时处置,严格管控网上信息,并利用正面发声的2小时黄金期随时跟进,主动回应新闻媒体关切,做到新闻报道与打击行动同步发声。

(4)广泛深入发动群众。采取区、镇、村三级分片包干、进村入户的方式宣传动员,充分利用“两台一报”、双微等媒体平台向全区居民发放公开信、明白纸,在繁华地区、重点部位、居民小区、主干道两侧悬挂横幅标语,村(居)广播站做到“一日三广播”,使打击非法传销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制定了群众举报奖励制度,规定“凡举报非法传销组织及其藏匿的非法传销窝点,经查实,一次性奖励举报人二万元”,期间共收到群众举报51件,奖励举报集体和个人40个,兑现奖金23.3万元(含对举报不完全属实的鼓励奖励)。

(5)相继开展四次集中行动。在区委统一领导下,区委政法委、公安、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部门统一行动,严格履行职责,在持续组织不间断排查基础上,开展了包括以雷霆之势集中清查为目的的“凌晨行动”“零点行动”、以排查传销组织高层人员为重点的“净海行动”、以最后复查和验收为内容的“阳光清零行动”,对心存侥幸的残余传销人员给予沉重打击,对非法传销组织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使传销组织无立足之处,使传销人员无藏身之地。四场攻坚战役,形成全方位、全覆盖、全时段打击格局。2017年8月6日至8月20日零时,累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近10万人次,排查出租房屋7.12万余间,排查废旧厂房、桥梁涵洞、蔬菜大棚、田间林地、居民小区等重点部位11万余处(次),发现捣毁非法传销窝点303处(其中298处窝点人员早已逃离),清查收容传销人员144人,其中遣送原籍121人、刑事拘留21人、批准逮捕2人。公、检、法密切配合,对涉嫌犯罪的非法传销组织骨干分子依法严厉打击,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各乡镇村街全部达到“无外来传销人员、无传销窝点、无本地人参加传销活动”的 “三无”验收标准,截至8月20日零时,提前实现了“无非法传销区”的目标。

三、成效与启示

近年来,为适应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针对其城乡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静海区坚持问题导向和现实需要的原则,对全区社会治理体系进行改革,针对城乡社区管理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进行创新,使得社区治理体系更加科学高效,社区党组织核心地位更加突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逐步提升。经过多年的社会治理实践总结,我们认为要实现社会治理效能的最大化就必须完善基层党建引领治理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制度优势。

1.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

一是要牢固树立党建引领的思想。各级党组织要统一思想,不断加强城市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正确认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引领社会治理的战斗堡垒。

二是要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党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政治引领作用,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引领是社会治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基层党组织实现对社会中多元治理主体的监督管理,使社会治理在依法依规的轨道上平稳有序运行。

三是将党的领导下沉,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在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中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确保党的基 层组织形成全覆盖。

2.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一是精准把握居民需求,让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全过程。我们要密切联系群众,通过深入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掌握社会群众需求,做到有的放矢,把人民群众的智慧转化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源泉。

二是以人民获得感为工作评判标准,完善社会治理机制。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为对高质量的服务供给的需求,社会治理创新要在不断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精细化公共服务上下功夫。

3.以问题为导向,聚力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要以严格的标准主动挖掘问题、发现问题。在社会治理中,从政府到社会、从组织到个体都要树立问题意识,深入到群众中听民意、察民情,小到环境卫生,大到城区规划等紧抓不放,建立问题清单,为落实精细化服务提供标靶。

二是要以务实的态度解决问题。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对人民群众切实的期待与需求及时回应,积极建设综治、信访、司法一体化办公平台,有效化解社会治理中的矛盾纠纷。依托“互联网+网格化”推广“一站式”服务,促使治理扁平化,政府与群众面对面,需求与服务零误差,使群众少跑腿,把解决群众身边问题的实效性作为检验治理工作的标准,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彻底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4.以制度为保障,确保党建引领社会治理长效化

一是强化政治保障,完善基层党组织制度系统构建。在党建与社会治理融合的治理进程中,要充分发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体教育活动的理论学习作用,完善“党员联系报到”制度、党员考核办法等,把从严治党要求转化为抓细、抓严的具体标准。

二是制定人、财、物向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倾斜制度。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现代化,最重要的就是人、财、物的保障,推动人才政策、经费预算、治理资源向基层倾斜,确保党建引领社会治理达到长效化。

(责编:马俊华、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