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北京市海淀区:党建引领“清河实验”社会治理新模式

2020年06月10日17:15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一、背景与起因

街道是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基础,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纽带,在城市基层治理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中枢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根基在基层,重难点也在基层。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街道城乡结合特点显著,内辖29个社区,户籍人口90287人、流动人口87433人。从空间形态看,商品房小区、老旧小区、城中村等多样化社区并存;从人员构成看,人口快速流动使传统的熟人社会日渐瓦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外来人口大量聚集,传统的城市、农村二元结构变得更复杂多样,给地区环境、交通、安全等整体优化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既存有中石化长城润滑油、汽修五厂、翔鲲水务等老旧工业区,又新生了小米移动互联网产业园、首农中关村信息园等现代化新型产业园区以及华润五彩城现代商业综合体。复杂多元的区域结构和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致使地区在基层治理过程中经常出现“政府买单,老百姓不买账”的现象,居民既依赖政府又不信任政府。针对地区现状和发展特点,清河街道提出“京北畿甸、创新枢纽、产城高度融合的活力宜居新清河”的区域发展定位。街道党工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引入智囊团,构建多元参与模式,打造“清河实验”品牌。从2014年开始,街道与清华大学清河实验团队合作,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基层社区治理新模式,深化“清河实验”与“新清河”深度融合,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主责主业,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持续发力。以“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党建引领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委员会参与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为契机,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建设,全面推广议事委员制度,推动城市街区微更新,在辖区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激发了居民参与地区治理活力,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逐步形成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清河经验”。

二、做法与经过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对标重点工作,街道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做足功课、狠下功夫。2018年,北京市推进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街道紧跟市区要求,创新建立“两级吹哨、平台发力”(街道和社区两级,党建协调委员会、综合执法平台、网格化管理三个平台)工作机制,畅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社区、机关科室和区级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缕清责任主体,层层畅通问题解决路径。在毛纺北小区综合改造的过程中,街道进一步深化落实“两级吹哨、平台发力”工作机制,积极发挥党建协调委员会和议事委员作用,构建多元参与平台,带动居民主动参与老楼加装外挂电梯、养老驿站和立体停车设施建设等项目,走出了一条“党组织引导居民多元参与、自主协商、理性思考”的新路子。清河火车站是国家重点工程,2022年北京冬奥会重要配套工程。在保障清河火车站建设中,街道充分发挥“吹哨报到”机制作用,利用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调动辖区内各级党组织,协调解决噪音扰民、交通拥堵等各类问题,推进了清河火车站顺利施工。

2019年,“接诉即办”工作成为折射基层社会治理现状的一面镜子,检验着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城乡结合部的地区特点和现实背景导致“接诉即办”工作量巨大,全年累计1万余件,主要集中在物业管理类、施工管理类、市容环境类等几个方面问题。街道聚焦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社区党组织引领下的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委员会工作新机制,破解小区物业服务管理难题。成立全市首家社区治理指导中心,创建“智汇五家”社区治理共同体工作机制,以社区“两委”为“本家”、社区全体业主为“主家”、物业服务企业为“管家”、辖区单位为“邻家”、清河实验团队为“专家”,通过编修家谱、整合家业、动员家人、制定家规、共理家事等实现路径,汇集五家智慧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形成“社区·家”多元共治、共建共享模式。在智学苑社区率先完成了绿植补栽、停车位优化、东大门改造、农作物观赏园升级改造。2020年,街道将继续努力探索形成党建引领物业管理的“清河模式”。通过成立物管会,打造“一核五联”新型基层治理体系。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通过构建党建引领社区框架下的物业管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居民自治、多方参与、协商共建的工作格局,最终实现组织联建、会议联席、工作联动、活动联办、成效联评的整体建设。

二是构建多元协商参与议事机制。面对社会治理主体单一,多元协商共治制度缺位,群众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得不到有效激发的现状,街道探索全面推广议事委员制度,即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头羊”,选出热心社区公共事务的居民成为议事委员,充分发挥议事委员的监督、协商的作用,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协商治理。各位委员在社区“两委”的领导下,围绕社区公共事务,公开自由地表达意见、平等理性地协商讨论,努力缩小分歧、促进共识、落实行动,从而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和协商共治能力。2020年《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街道以毛纺北小区为试点,通过建立一个楼栋微信群、选举一支议事委员队伍、成立一个专委会、运用一个小区业主APP,组建物管会。议事委员的选举是物管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通过“三个准则”保障议事委员顺利选举。严格按照居民自由报名、户代表选举、选举程序有时间保障“三个准则”开展社区议事委员选举,在议事委员的连接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协调邻里关系,形成基层治理合力,打造居民参与式物业管理模式。

近年来,议事委员会制度分别在辖区老旧单位社区、商品房社区以及混合型社区开展了多方位探索,通过固定议事委员会议制度,培养居民自治意识,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先后在阳光社区开展三角地改造项目,建设居民休闲空间;在美和园社区构建“协商共建1451”社区会客议事厅,打造社区花园,营造美丽社区。在海清园社区建立“海纳多元、清亲联动”家园议事厅,创建“一厅五站”模式,共议社区难点问题。

三是推动城市街区微更新。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街道探索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街区更新成为主要工作之一。通过引入社会工作人才资源,组成社区规划师团队,培育居民作为“社区规划员”,建立“社区规划师”+“社工”+“社区规划员”的“1+1+N”工作模式,提高社区治理工作的参与面与代表性。街道在街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中,动员社区规划师积极参与、主动发声,探索基于在线地图数据平台的公众参与模式,创建“路见清河”APP,开展了系列征集活动。

“路见清河:共享单车停放与公共空间改善有奖征集”活动,引导民众在在线地图平台上传对共享单车停放治理和公共空间改善的提案。活动共收到来自1430位居民的1650份有效提案。其中947条关于共享单车停放,703条聚焦公共空间改善。根据语义分析,共享单车类提案主要对停放位置和管理方式提出了建议。为了更好地推行项目实施落地,街道线下开展了“路见清河:共享单车停放于公共空间改善”沙龙,邀请获奖市民、海淀区交通委、“清河实验”团队、摩拜和OFO单车的企业总监,以及城市规划业界的专家学者等30多人参加研讨,就推动共享单车停放立项达成了广泛共识。

“路见清河:街头微公园怎么做,听你的!”有奖征集活动,希望利用街道闲置的小空间打造街头微公园,为居民提供小憩、晨练、交往、聚会的场所。邀请城市居民围绕微公园的选址和功能布局,提出对街头微公园和公共空间改善的意见建议,为微公园设计提供依据。活动征集到来自1264位居民的1285份提案,参与者中76%为附近居民,10%在附近工作。居民最关注的是儿童活动场所、自行车停放与室外公共设施,具体包括休憩座椅、健身设施与遮阳避雨设施等,为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打造城市会客厅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此外,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社区治理与互联网和大数据手段的紧密结合,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街区治理的透明度和开放性。

三、成效与反响

一是初步构建了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指导体系。在社会治理方面积极探索系列“清河实验”基层创新模式,形成社会治理工作机制—“智汇五家”社区治理共同体工作机制。在街道和社区层面建立社区治理指导体系,成立社区治理指导中心,建立完善物业服务圆桌会议协商机制,推进党建引领物业服务管理工作。在街道和社区层面,全部成立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持续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在街道和社区层面建立“两级吹哨、平台发力”工作机制,破解基层“最后一公里”难题。

二是逐渐培育了社区居民参与民主议事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自下而上”治理体制的优势,将基层治理与居民自治紧密结合,注重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充分发挥居民主体的自治活力,培育家园主角意识,深耕民主协商理念,变“站着看”为“跟着干”。在各社区党组织的统筹引领下,通过发挥社区议事委员作用,激活社区居民骨干的参与热情,民主协商、科学议事,共议社区难点问题,社区议事协商氛围浓厚,居民养成了民主议事习惯,有效推进了社区民主协商、民主自治的进程。

三是推动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地区治理新格局。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建协调委员会为基点,多元参与、横纵结合的治理体系,推动科室、部门下沉“报到”,让街道这个“块”与职能部门这个“条”重新磨合,形成条块合力、联动效应。基层党组织不再单打独斗、包打天下,通过“吹哨报到”机制,发挥“智汇五家”社区治理共同体工作机制作用,将地区各方力量、各种资源进行组织,将多种主体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实现党建联建、工作联抓,使每一个主体都履行应尽的责任,凝聚治理合力,激活地区治理活力,共建美好家园。

四、探讨与评论

一是牢牢把握党领导基层治理这条主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党的组织全覆盖和强大的组织力是我们党最大的组织优势,基层党建强,基层治理就强;基层党建弱,基层治理就弱。面对新形势下的城市基层治理,必须坚持以党的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红线、底线,确保方向正确;必须积极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充分激活党建协调委员会的平台活力,改变以往政府“大包大揽”“上层发力”的治理体制,形成党建引领、多方联动的地区治理体系,实现协同治理、系统治理。

二是充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进一步提升辖区居民的家园意识、主人翁精神。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大家的社区大家建,深入结合协商议事、志愿服务等载体,激发居民议矛盾难题、“履”社区职责、“享”美好家园的自治活力,健全居民自治常态、长效机制,让居民有知情、有参与、有获得。

三是积极探索街道管理体制创新,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体系。持续推动辖区资源整合,多方联动,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体系。要推动难点问题解决,需进一步撬动地区资源,整合多方力量,把辖区各行业、各单位、各领域的党组织资源进行梳理、整合、链接,建立“地区党群资源库”,推动辖区各类主体深度参与问题解决、真正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地区治理格局。

(责编:马俊华、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