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民生连着民心。民生话题一直都是两会期间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百姓关注的热点,民生福祉也是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0年将重点实施十个方面36项民生实事。
如何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1月14日下午,吉林省两会民生实事主题专场新闻发布会在省政务大厅新闻发布厅召开。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卫健委等相关负责人就民生实事问题进行了解答。
织好兜底保障网 为群众幸福加码
2019年,全省民政系统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责,全力做好各项工作,困难群众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亮点成绩一: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决战脱贫攻坚,民政部门承担着重要而艰巨的兜底保障任务,为完成好这一任务,省民政厅确定了“五兜”目标,即:兜住收入水平、兜准救助对象、兜实保障待遇、兜牢民生底线、兜好保障成效。
围绕这一目标,省民政厅把“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2019年,全省共筹集救助补助资金51亿元,保障城乡低保对象96万人、特困人员8.5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月人均526元、年人均4049元,较2018年分别提高3.5%和4.6%。所有市县农村低保标准均不低于3800元的国家现行扶贫标准。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年人均8162元和5260元,分别达到上年全省城乡低保标准的1.34倍和1.36倍,较2018年分别提高4.8%和5.6%。同时,其他困难群众的保障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全省供养孤儿3915人,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500元和1100元;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制度,4000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范围;为全省57.8万残疾人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5.45亿元。
亮点成绩二:农村养老服务条件得到改善。农村养老服务一直是我省乃至全国养老服务工作的一个短板。近年来,我省全面实施“幸福养老”工程建设,把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作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
2019年,我省开始实施农村养老服务“助浴”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为全省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农村养老服务大院或互助养老站点安装助浴设备。2019年是实施这一项目的第一年,省民政厅共支持了111个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超出计划11%;支持了60个农村养老服务大院(农村互助养老场所),超出计划20%。
2019年,是我省实施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三年提升计划的第二年,共投入省级资金5100万元,支持新(扩)建了13个,维修改造94个。支持松原、延边等地建设了36个农村托老所,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这项工作也得到了老年人及家属的普遍认可。
亮点成绩三:慈善组织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慈善事业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平台和途径。2019年,省民政厅积极拓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思路,开发慈善项目、打造慈善品牌,以项目找钱、以品牌增效,慈善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
按照省政府民生实事任务安排,重点开展了2项慈善救助项目。开展“圆梦大学”慈善救助项目。全省慈善组织共投入慈善救助资金1000余万元,救助困难学生2841名,每人救助标准都不少于3000元。开展慈善助医项目。省慈善总会联合了18家项目合作医院,救助贫困患者1993人。将白内障、青光眼患者的救助范围,由贫困老人扩大到所有60岁以上老人。
今年,省民政厅将继续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深入实施“五大民政幸福工程”,推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能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有力提升,切实发挥社会建设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作用,为实现“幸福吉林”建设目标贡献民政力量。
民生大礼包一:继续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城乡低保标准的1.3倍;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国家现行扶贫标准。预计今年全省各地农村低保标准均不低于4000元。
民生大礼包二:继续实施农村养老服务“助浴”项目。今年计划支持200个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和农村养老服务大院或互助养老场所。
民生大礼包三:增设慈善救助困境儿童项目。计划对1000名家庭贫困、身体残疾、家庭监护缺失等困境儿童实施款物救助,改善学习生活条件。
民生大礼包四:继续实施慈善助医项目。计划对1200名困难家庭白内障、血友病、肿瘤、股骨头坏死等疾病患者进行慈善救助。
民生大礼包五:继续实施“圆梦大学”慈善救助项目。计划对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城乡低保家庭大学本科录取生,给予平均3000元圆梦大学慈善救助。
新闻发布会上,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就今后如何做好脱贫攻坚低保兜底保障工作、在养老服务方面还有哪些新举措进行解答。
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将继续开展脱贫攻坚低保兜底“四个一批”专项行动。预计2020年全省各地农村低保标准均不低于4000元。确保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加大专项救助力度,推动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统筹实施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措施,增强综合救助效能。健全运行机制,推动政策落实落地,增强工作合力。建立信息核对机制,落实“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强化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及时解决各类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巩固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成果,提高兜底保障质量,聚焦对象认定、信访处置、政策宣传、教育培训、资金监管和责任落实,加强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
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第十八次全省民政会议要求,我省今年养老服务工作,要以深入实施“幸福养老工程”建设为主线,加强养老服务政策供给和资金支持,坚持医养结合与文养结合并重,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同步发展、双轮驱动,构建机构、社区、居家、邻里互助多层次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体系。启动实施适老化改造工程,建立巡视探访制度,进行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加快推广“文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记者祖维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