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推廣面積擴大到3283萬畝

人民網7月22日電 (記者關思聰)7月21日,吉林省“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領導小組會暨2023年度科技會戰推進會議召開。會上,吉林省農業農村廳匯報了吉林省2022年度“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工作情況,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推廣面積擴大到3283萬畝。
強化技術攻關,科技支撐體系不斷完善。建成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工程研究中心5個和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研究院。累計啟動100余項課題,著力提升種子品種綜合抗性,努力推動科學施肥、合理用藥。實現免耕措施區域化、配套技術協調化、耕作參數精准化、栽培技術智能化,梨樹基地同一地塊連續4年畝產突破千公斤。輕度鹽鹼地水稻畝產712.65公斤,增產25.27%,達到超級稻產量水平。
強化成果示范,技術推廣體系不斷完善。組織專家委員會對省內33個重點市縣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全力推進3個萬畝級核心示范基地、30個千畝級輻射示范基地,全鏈條探索完善黑土地保護的技術路徑、主推模式、技術標准、工作機制,著力加強先進技術、實用成果的示范推廣。實施“百千萬”引領提升行動,在選取的100個鄉鎮、1008個村、1.01萬名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各類技術路徑和耕作模式示范展示,推動109個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戶提供技術服務。總結推廣秸稈還田、米豆輪作和水肥一體化等相關技術集成的10大黑土地保護模式。2022年,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推廣面積擴大到3283萬畝,位居全國第一位。新建高標准農田550萬畝,累計達到4330萬畝,治理侵蝕溝257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8平方公裡。
強化耕地保護,監測評估體系不斷完善。突出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的耕地質量監測,結合氣候條件、地形地貌、土壤類型、種植作物等情況,建成耕地質量監測點1208個、調查評價點 1.09 萬個,對全省1.12億畝耕地全覆蓋監測。綜合利用遙感、衛星和地面傳感器等信息手段,建設吉林省黑土地保護“一張圖”大數據信息平台,對黑土地數量、質量及保護措施等實行數據管理,動態展現黑土地數量、分布、質量等級等變化,實現全時全域監測。綜合利用大數據建模和人工採集土壤樣品,開展耕地質量調查評價。對照農業農村部《東北區耕地質量監測指標分級標准》(分5級水平,1級為最好水平,5級為最差水平),2022年吉林省耕地土壤pH平均值、有效磷含量處於1級水平,速效鉀含量處於2級水平,耕層厚度、有機質含量、全氮含量處於3級水平,耕地質量退化趨勢得到遏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