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關注吉林:為了好日子,繼續加油干
開欄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明天的中國,奮斗創造奇跡。”春節假期過后,各地群眾返回工作崗位,踏上奮斗征程,為了新一年的美好生活而繼續努力拼搏。本報從今日起開設“說說新年新期盼”專欄,聚焦農民工、大學生和留守人群三類群體,看看他們在新的一年裡,有什麼新目標、新計劃、新打算,並計劃圍繞目標做怎樣的努力。
政府組織外出務工
服務周到增收顯著
大年初六一早,周春蓮再次乘上政府組織的大巴,踏上務工旅程。
“第二天一早咱就到工廠嘍!”尋個座位,周大姐給初次打工的村民介紹情況。談到今年的計劃,她心裡有譜,“返崗后,首先得認真干活,把檢測效率提一提。多和工友們交流檢測經驗,爭取評上小組長,工資能再高些。”她還一早在網上下單了手機架、補光燈,“直播也要做好。咱齊頭並進,希望今年收入過5萬元!”
周春蓮家住吉林省鬆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紅旗農場,今年是她外出務工的第三年。“老家的小廚房裡,就記錄著變化!”周大姐感慨,老式灶台旁,擺著擦得锃亮的電烤箱。扭開水龍頭,溫水流出,一台熱水器,連接廚衛,解了一家人長久以來的洗漱難題。“這兩年,條件好了,添了不少電器。”
前郭縣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人口超19萬人,是當地勞務輸出重點縣。以前,周春蓮在家務農,家庭年收入1萬多元,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2021年春節后,縣就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就走到村頭,宣講就業政策、招工信息。“政府組織到外地打工,肯定是好。”可真正讓周大姐下決心的是件“小事”。為了做好勞務輸出服務,對接企業外,鬆原市更進一步,與輸入地建立合作,提供直達運輸、技能培訓、勞務維權等服務。“就說免費大巴,‘出門上車,下車進廠’,對我這種初次務工的農民來說,太重要了。”
當年5月,周春蓮和三十幾位周邊縣區農民工一道,背著行囊,乘上大巴,來到浙江寧波振裕科技有限公司。
在工廠,周春蓮成為一名質檢員。手機大小的汽車頂蓋板,布滿焊接線圈,周大姐要逐一目測有無開裂,“有的瑕疵比頭發絲還細。”去年,因為工作細心,她多次被組長表揚。聊起工作,周大姐語調都高了幾分。如今,她每天可以檢測近2000個蓋板,一年打工收入超4萬元。
就近實現穩定就業
匹配需求解決困難
大年初五,孫義勝的兒子一家返回合肥。閑下來的老孫,打了盆熱水,細心擦拭著自己的電動三輪車,開始憧憬未來的生活。“初八,廠裡就開工了,今年繼續奮斗,爭取年收入突破10萬元,把欠下的外債徹底還清。”孫義勝充滿信心。
孫義勝是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雙河鎮新塘村的村民。今年春節,他早早打掃好房間,迎接兒子回家過年,還給孫子准備了一個大紅包。
今年59歲的孫義勝原來在其他鄉鎮的窯廠上班,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早上5點,就要起床干活,一趟一趟運送土坯。”孫義勝吐起苦水。“夏天高溫,窯廠裡就是個大火爐,從早到晚我的衣服全是濕的。”孫義勝指了指家裡的水壺,“你瞧,像這樣的水壺,我一天最多能喝掉三壺。”
廠裡離家遠,每天早上,孫義勝都要騎半小時電動三輪車去上班。由於廠裡實行計件工資制,老孫嫌一來一回耽誤干活時間,索性就住在廠裡宿舍。“每半個月回趟家,處理些瑣事,平時就自己做飯,在宿舍簡單對付一口。”孫義勝說。
2019年,窯廠關停,老孫沒了工作,失去了唯一的收入來源,再加上前些年給妻子看病,欠下的十幾萬元外債沒有還清,孫義勝的生活雪上加霜。
得知孫義勝的難處,鎮、村干部多次上門走訪,給他推薦工作,有時老孫不在家,他們就通過電話溝通。老孫想到自己年紀較大,便提出希望能在家門口就業,減少路上奔波,同時因為缺少一技之長,他並沒有對工資抱有很大期望。
2020年1月,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孫義勝順利入職本鎮一家電力器材生產公司,經過短暫的試用期,正式成為鍍鋅車間的一名操作工。“該工種容易上手,對技術要求不高,而且工作環境、工作壓力都比窯廠好多了。”公司生產負責人談業銀說,“最重要的是,工資每個月能有8000塊,公司還包早、中飯。”
“現在每天騎三輪上班隻要3分鐘,晚上下班可以正常回家休息,去年一共余下7萬多塊錢,比在窯廠上班時翻了一倍。”孫義勝喜笑顏開。
返鄉創業帶動致富
創新思路打造產業
運糧小車來來往往,一台台白色的大型機械設備正在轟隆隆地運轉不停……走進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新福社區精米加工廠,工人們正忙著將一袋袋金燦燦的稻谷倒入設備,經過脫殼、打磨、拋光等多道工序后變成一粒粒晶瑩剔透的大米。
“這段正是我們忙的時候。”安仁鎮新福社區黨委書記胡永洪一邊查看生產線,一邊向記者介紹,“這是我們利用村集體資金投資修建的加工中心,每天能加工大米40噸,依托精米加工廠,我們創立了‘天府福裡’‘新福裡’大米品牌,推動從大米粗加工到自主品牌銷售轉變,2022年營業收入達1760萬元,實現利潤180萬元。”
看到自己家鄉發展落后、產業單一,2010年,長期在外務工的胡永洪萌發了返鄉發展經濟、改變家鄉面貌的念頭,並結合新福社區及其周邊村(社區)千畝良田的優勢,大力發展糧油產業。通過耕地流轉,實現標准化糧油種植面積超3萬畝、有機葡萄種植超9000畝,創建成都市三星級農業園區。
然而,秋季多雨的氣候造成大面積糧食採收晾晒難,最好的辦法就是建設糧食烘干中心。在村集體資金不足的情況下,胡永洪通過發動兩委干部和黨員帶頭入股、村民自願入股等方式籌資,成立了大邑縣錦谷麥香種植專業合作社,實現年烘干糧食1.5萬余噸。
順利邁出第一步后,胡永洪帶領新福社區陸續成立育秧中心、糧食倉儲中心等一系列村集體經濟公司,形成了集育秧、種植、田間管理、收割、烘干、倉儲、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相對完善的農業產業鏈。2022年,新福社區集體經營性資產突破5000萬元,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37萬元提升到3.1萬元。
“現在地有人種,平時我就到烘干中心打工,每天掙100多塊,還能照顧家裡的老人和孩子,掙錢養家兩不誤。”新福社區村民李西林笑著說道。
大年初七,癸卯兔年的第一個工作日,胡永洪早早地趕到安仁鎮七彩東岸聯合黨委辦公室,與其他村(社區)負責人一道,商量成立農事勞務服務公司,解決周邊農業企業用工難等問題。“接下來,我們還要在健全農業產業鏈、促進村民增收上下功夫,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創建特色品牌,不斷提高農產品增值效益。”胡永洪信心滿滿地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30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