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人民日報關注吉林:把法律送到田間地頭

本報記者  劉以晴
2022年05月27日07: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清早,從吉林省四平市開車前往60公裡外的孤家子鎮,一路坑窪﹔不時有卡車經過,掀起大片塵土。1小時40分鐘后,孤家子法庭躍入眼帘,灰白色的三層小樓,周邊是望不到頭的黑土地。梨樹縣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孤家子法庭庭長孫海鑫扶著腰大口喘氣,幾分鐘后,扶著車門走下車。

  “海鑫法官,有人欠我錢,躲南方去了!”“我家孫子上學跟人打架了,咋辦啊?”……一進門,孫海鑫就被村民圍了起來。

  詢問情況、解釋法條、出具文書……整整一上午,孫海鑫忙得沒空休息,“有些村民不清楚法庭的職責范圍,隻要來了,我都盡可能地給說說法理、想想辦法。”

  自1988年大學畢業到四平市石嶺法庭算起,孫海鑫先后在3個鄉鎮法庭工作,在為農民提供法律服務的第一線,已經干了34年。

  起初,孫海鑫跟一名資深法官搭檔。他們常常蹬著自行車到老百姓家裡,脫鞋就盤腿上炕頭,先聽村民吐完苦水,再把法律條款用土話一句句講給大家聽。“這事多清楚啊,為啥不直接斷個是非?”孫海鑫有過這樣的疑問。“判完案子你拍拍屁股走了,人家明白為啥嗎?不明白的話,憑啥信服你的審判、信服法庭?”這名法官的話讓孫海鑫深受啟發。

  從此,把法律送到鄉村、送上炕頭,也成了孫海鑫的工作原則。2008年,他來到隻有兩名法官的孤家子法庭,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走遍了鎮裡34個村。“海鑫法官”的名號也逐漸在村裡傳開。工作以來,孫海鑫承辦案件超6000件,獲“全國法院先進個人”“全國優秀法官”等稱號。

  這背后,是既守法理又帶泥土味的工作方法。

  “灌區管理局欺負人!”去年11月,冒著大雨,村民老張找到孫海鑫。當年6月,由於操作失誤,泄洪閘沒有完全抬起,導致老張的6畝地被水淹沒,雙方約定秋收時進行賠償,金額卻遲遲協商不成。

  “咱主張經濟損失賠償,法律支持,但得計算方式合理。啥叫合理?你說我在路上把別人拖拉機刮了,不能整個買下來吧?”孫海鑫站在地頭看著蔫頭蔫腦的玉米,怎麼找到一個雙方都認可的損失數目呢?他看看這邊又看看遠處,從水淹的地方掰了兩穗玉米,又蹚著泥濘走到其他地塊,掰下兩穗,掂了掂重量,又讓管理局工作人員捏了捏籽粒。

  “這放市場裡賣,得差一個檔次,能認可不?咱按一斤差兩三毛算,老張你算算,六畝約莫能產多少斤?”經過協商,最終,灌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再次誠懇地向老張道歉,並同意賠償3000元,雙方達成調解協議。

  “解決了。你看你嘴上還起個泡,至於不至於?晚上吃點烀苞米!”臨走前,孫海鑫把玉米交到老張手裡,他身上的工作服早已被雨水打透,褲腳沾滿泥土和秸稈碎屑。

  “普法工作要緊跟時代,在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下功夫。”2018年以來,孫海鑫在多個鄉鎮建起法官說事點,固定時間到村裡辦公,現場為群眾調解糾紛、明理釋法,開展法律服務,涉及婚姻家庭、侵權、民間借貸等方方面面。沒有需要處理的糾紛時,孫海鑫則會就地普法,春天講土地承包合同,秋天講糧食買賣,“說事點是我們普法重要的抓手,我們專挑群眾身邊明天就可能碰到的問題講。”

  目前,梨樹縣人民法院已在轄區內建立起輻射24個鄉鎮(街道)、304個行政村的司法服務網格。2021年,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出台《“法官進網格”工作方案》,法官下沉至社區鄉鎮,明確職責清單和工作目標,定期開展走訪排查,宣傳法律常識,調解矛盾糾紛。

  “我還有兩年就退休了,現在也要做好傳幫帶,讓田間地頭永遠有咱普法的人。”法庭送走了最后一名村民,天色已黑,孫海鑫揉了把腰,“走吧,咱一路再趕回去。”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27日 04 版)

(責編:李洋、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