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求職者的貼心人(點贊新時代)
|
“別著急,正好這有個妹妹也去家政公司面試,你倆一塊兒去。”“專程坐大巴來的?你先看看牆上的崗位信息,相中哪個,姐送你去面試。”
午休時間,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就業服務局大廳依舊熱鬧,副局長於硯華(見圖)被求職者圍住,座位旁的一盒飯菜,漸漸沒了熱氣。“百姓求職不能等。”趁著沒人的間隙,她趕緊扒了幾口飯。
今年是於硯華從事就業服務工作的第三十四個年頭。洮北區人力資源市場累計服務30余萬人次,於硯華的職業介紹成功率在90%以上。
可是2004年,於硯華剛剛調到窗口崗位時,就業服務局門可羅雀。“求職求職,信息表上翻來覆去五六個職位,誰願意來?”為此,年關歲尾,於硯華走街串巷,“瞄見商店、飯館貼著招工信息,我都進去仔細問問。”不到兩個月,於硯華走訪了白城市內200多家企業,記下各類崗位需求。漸漸地,來就業服務局咨詢的求職者多了。
“您這兒崗位多,能幫我兒子找份工作不?編程序、使軟件,都行。”一名女士拉著於硯華問。
女士的兒子小張,是被母親“哄”來就業服務局的。小伙子低頭擺弄手機,一言不發。
幫助求職者也要“標本兼治”。於硯華拉小張坐下,遞了杯熱水,“裡面泡了枸杞,喝兩口再玩,手機看多了傷眼睛。”
“我不想找工作,您別費心了。”“那咱就嘮嘮你的想法,我也想多接觸年輕人。”一番交流后,於硯華得知,小張大學就讀於計算機專業,卻志不在此。其他崗位,他也看不中:“一碰軟件就腦袋疼。進廠?還不夠人家看笑話的。”
於硯華拉著小張翻看就業登記表,本科、大專、本科……求職者的學歷、去向被一條條登記在冊。“你看,現在工廠裡很多人不光有技術,也有知識。你肯定聽說過‘大國工匠’,誰不豎大拇指?”
小張和母親沉默片刻:“我們回去想想。”
“行,我這有個電話你記一下,他就是本科畢業到工廠工作,你們也聽聽他咋說。”
如今,洮北區就業服務局牽線的求職者日漸年輕化。專業愛好不對口、職業規劃不清晰……於硯華面對的情況越發多樣。“最重要的是幫求職者放平心態,不是介紹一份工作就萬事大吉。”和求職者溝通一兩個小時,是於硯華的工作常態。
傾聽心聲、認真了解困惑和煩惱、交流各自經歷、邀請他人分享感受……足夠了解情況后,於硯華才會為求職者“分類”:想要工作的,一起商量崗位﹔希望深造的,聯系培訓機構﹔確實沒有適合崗位時,於硯華還會對接靠譜獵頭。“把自己想象成求職者,很多問題自然會有答案。”於硯華說。
求職者找到工作后,和就業服務局的聯系並沒有結束。通過微信、電話或實地走訪,於硯華總要想辦法再聯系上他們,對薪酬待遇、發展前景、滿意程度等一一詢問。反饋良好的企業,於硯華才會繼續推薦。在她的辦公桌上,企業回訪名單一直在更新。
為回應群眾對就業服務的新期待,吉林省強化基層平台建設,將就業服務優先納入社區工作內容,引導服務力量向基層下沉。2022年年底前,將全部實現基層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化﹔打造一體化就業服務平台,線上,根據就業困難人員等援助對象的就業意向,為其匹配就業崗位信息﹔線下,建立就業服務專員制度,“一人一策”進行就業幫扶。今年初,吉林省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吉林省提升就業服務質量工程實施方案》,將重點開展公共招聘服務升級、重點群體就業創業促進、勞動者職業技能提升等“六大行動”。
“華姨,我入職了,在車間工作,師傅今天還夸我上手快呢!”兩周后的一個晚上,小張給於硯華發來一條微信,配圖是自己的工作照。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10日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