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吉林梨樹縣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經營,帶動農業生產效率與農民收益大幅提高

人民日報整版聚焦吉林省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孟海鷹  祝大偉
2021年08月27日09: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個農民合作社的提質增效路(人民眼·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

  吉林省梨樹縣綠野廣袤。
  新華社記者 許 暢攝

  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沙野在梨樹縣的“科技小院”試驗田內查看玉米長勢。

  梨樹縣農民駕駛免耕播種機播種玉米。
  新華社記者 張 楠攝

  引  子

  夏日裡的吉林省梨樹縣,玉米地一望無際、綠浪翻滾。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來到位於梨樹縣康平街道八裡廟村的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

  這家合作社成立后,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規模化、機械化經營,一台台大型機械轟隆隆開上了廣袤的田野,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農民收益大幅增加,勞動強度卻大幅降低。

  “入社以后,大家感覺怎麼樣?”在合作社場院裡,總書記開了個現場調研會。

  “非常好!”社員們你一言我一語,紛紛列舉入社后的實惠:

  “把地交給合作社放心,比我們個人種得好”“一年分紅8000多元,逢年過節合作社還給大家分豆油白面發福利”“我在合作社當農機手,每月領固定工資”“我得空在家裡種種菜,還能去市場上換個零花錢”“我平時在外打工搞室內裝修,一年收入4萬多”……

  “厲害啊!土地流轉了,大家騰出手來了,可以在合作社工作,也可以搞些副業,多渠道增加收入。你們的探索很有意義,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合作社發展道路,農業科技水平、農民科技素質和農業生產效益都有了很大提高。”總書記十分高興。

  總書記說:“農業合作社的道路怎麼走,我們一直在探索。在奔向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合作社是市場條件下農民自願的組織形式,也是高效率、高效益的組織形式。國家會繼續支持你們走好農業合作化的道路,同時要鼓勵全國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合作社,探索更多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路子來。”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加大對運行規范的農民合作社扶持力度。

  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從2011年成立至今,社員已從6戶發展到180戶,農機具從1台套發展到60台套,土地經營面積從百畝擴大到上萬畝﹔2020年11月,入選農業農村部推介的第二批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如何健全聯農帶農機制,引領帶動更多農民走上致富路?怎樣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走好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10年來,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黑土地上不懈耕耘探索。

  

  小地塊連成了片,土地經營規模化

  當外出打工與種地不能兼顧時,八裡廟村村民王曉鵬選擇了“帶地入社”,將自家承包的13.5畝耕地入股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離鄉不丟地,不種有收益。這不,去年收成不錯,我家分紅1.3萬元。”

  王曉鵬15年前到縣城打工,在一家單位干物業,地裡的活則交給妻子於紹雲打理。平時妻子一個人尚能應付,可到了搶種搶收時節,王曉鵬還得回家幫忙。

  “過去,一到農忙就左右為難。請假,影響績效獎金﹔不請假,會耽誤農時。”王曉鵬說,不少村民都有過這樣的煩惱。

  地處城鄉接合部的八裡廟村距縣城不到5公裡,許多村民選擇進城務工。全村3000余人,常年外出務工的近千人,就近轉移就業的800余人。兩邊跑、兩頭顧,成了一些村民的生產生活常態。

  “有需求,就有商機。”2011年,跑過運輸、見多識廣的村民盧偉發起成立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出托管代種服務。

  “耕地、播種、植保、收割……合作社全部代勞。”帶地入社后,王曉鵬再沒因農忙請過假,最近幾年連續拿到單位的全勤獎。妻子也騰出手來,在自家小院養了20隻雞、30隻鵝。

  “農民外出打工,合作社為農民打工。”目前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由組建之初的6戶社員發展到180戶,輻射帶動600多戶,耕地經營面積1萬余畝,約佔全村耕地面積的九成。

  合作社的利潤從何來?面對記者提問,盧偉答得干脆:“向土地規模化經營要效益。”

  八裡廟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3畝,僅為全縣農村人均耕地面積1/3左右。盧偉回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初,村裡將耕地按照“肥瘦搭配”方式分給農戶。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不斷發展,家庭承包地零散細碎的問題日益凸顯。

  “各家各戶耕地東一溜、西一條,小農機在地裡調轉方向都得小心翼翼,更別提大農機進場作業。”王曉鵬說。

  如何破解農業“小散弱”瓶頸?梨樹縣有關部門深入調研,提出向規模要效益的解題思路。2011年,梨樹縣提出在全縣建立300個村級科技展示田,鼓勵合作社和種糧大戶發展規模化經營。此后,又出台農業規模化經營實施細則等配套文件,對連片規模達300畝的地塊給予補貼。至2013年,全縣規模經營地塊達232個,總面積17萬畝。據測算,相比傳統壟作,規模經營地塊畝均增產10%以上。

  借著政策東風,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著手將村裡分散的“補丁地”聚成“整塊田”。為滿足村民的不同需求,合作社探索出了帶地入社、土地租賃、土地托管3種合作經營模式。目前,合作社經營的耕地中,以土地入股、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為主要形態的帶地入社模式為3150畝,約佔30%﹔以土地流轉為主要形態的土地租賃模式為1800畝,約佔17%﹔以農業社會化服務為主要形態的土地托管模式為5700畝,約佔53%。

  “一家一戶的分散自耕變為規模化經營,給大農機進場創造了條件,既為農田增效,也為農民增收。”盧偉介紹,近年來,八裡廟村入社農戶土地純收入比未入社農戶增收20%左右。參與合作經營的農民可專心外出務工,年人均勞務收入2萬元以上。

  大田裡開進大農機,生產作業機械化

  伴隨螺旋翼的轟鳴聲,植保無人機疾速掠過田野,強勁的下壓風撥開層層綠浪,霧化液直抵玉米根部。僅一個多小時,無人機就完成了百畝耕地的植保作業。眼下正值農忙時節,八裡廟村的田野上卻不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過去頂著烈日噴藥的村民們,如今三三兩兩圍坐在樹蔭下當起了“監工”。

  步入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大院,一排排現代化的農機具引人注目。“這是玉米聯合收割機,能一次性完成玉米摘穗、剝皮、收集裝車﹔這是植保機,可用來除草和田間防虫﹔這台是打包機,可以一次性撿拾秸稈,打碎、除塵、打包……”盧偉逐一介紹,如數家珍。

  “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如今都成了種田的好幫手,我們穿著皮鞋就能把田種了。”盧偉黑紅的臉膛上透著自豪。

  上世紀90年代末,八裡廟村12馬力的小拖拉機屈指可數,村民們得排隊使用。盧偉咬咬牙,拿出家裡的3000元積蓄,又借了2萬多元,買了輛25馬力的大拖拉機。秋收時,他開著拖拉機收完自家庄稼,又幫村民收割,白天忙著干活,晚上睡在車裡。

  “一個秋天收了3900多畝地,每畝工錢近10元。”盧偉一算賬,不僅本錢回來了,還賺了幾千元。

  正是基於這樣的經歷,合作社成立之初,盧偉就帶領社員投資30余萬元購買了3台大農機。但因前期投入較大,資金回籠較慢,合作社資金一度短缺。正當盧偉四處籌措時,國家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解了燃眉之急。2016年,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入選“吉林省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建設對象,當年新購置了30多台農機,享受到150萬元政策補貼。

  如今,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各類農機具已從最初的1台套發展到60台套,其中100馬力以上的大型農機具20台套,覆蓋耕、種、防、收各個環節,有效降低人工勞動強度的同時,還培養了一批農機專業人才。

  針對玉米生產的關鍵環節和農機化薄弱環節,梨樹縣近年來加強對農機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的培訓。去年,梨樹縣舉辦了8期農機駕駛員培訓班,培訓農機駕駛操作人員1200多人。北夏家村的倪鵬參加培訓並考試合格獲得駕駛証,被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聘為農機手,“掙的不比在外打工少,還能就近照顧家”。

  “一份土地流轉租金,一份勞務工資收入,合作社讓不少農民掙了雙份錢,我們的干勁更足了。”倪鵬的家緊挨著八裡廟村,家裡15畝地入股合作社,每年分紅上萬元。在八裡廟及周邊村,不少村民像倪鵬一樣,既把土地入股或流轉給合作社,同時又在合作社務工。

  近年來,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引進了免耕播種機等先進設備,農機具實現了由小型到大型、由低端到高端、由單功能向多功能的轉型升級。打開手機,指尖輕觸,盧偉調出了一幅今年春耕時的農機作業軌跡圖。“有了這張圖,待到秋收時節,農機就能按照春耕時的軌跡收割玉米了。”在合作社駐點開展科研的中國農業大學科研人員還為農機安裝了無人駕駛系統,具有精准播種、自動收割等多項功能,實現了從種到收的遠程遙控。

  手機成了新農具,“指尖種地”成為可能。借助衛星定位系統,大農機干起了“繡花活”,可將壟距控制得分毫不差,一壟苗種下去,如同尺子畫線一樣筆直,農機作業標准化水平顯著提高。

  從會種地走向“智慧種地”,生產方式科技化

  黑土地上,一人多高的玉米綠葉舒展,一排排整齊挺立著。這裡是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玉米秸稈全覆蓋免耕栽培示范田。

  “我們的示范田不怕旱。”盧偉說著便蹲下身子,伸手去挖秸稈根下的泥土,一扒一摳再一攥,一抔摻雜著細碎秸稈的黑土便握成了團兒,“瞧,這土裡有濕氣。”再往深裡摳,一條蚯蚓扭動著身子鑽出土層。

  2018年的那次嚴重春旱,盧偉記憶猶新,“不少耕地都受了災,隻見干土不見苗”。但在合作社的示范田裡,一簇簇玉米苗破土而出,“這都是秸稈覆蓋還田技術的功勞啊。”盧偉感嘆道。

  梨樹縣是典型的雨養農業區,“十年九春旱”,加之長期使用化肥農藥,耕作層的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曾經“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發芽”的肥沃土地,黑土層變薄了。

  如何防治黑土地退化?梨樹縣從科研院所引進了玉米秸稈全覆蓋免耕栽培技術,即在收割機收獲玉米的同時,把半粉碎后的秸稈留在原地,為黑土地蓋上一條“棉被”。隨后,秸稈集行機清理出次年的播種條帶,隨著玉米的成長成熟,腐爛的秸稈逐漸轉化成有機質,融入黑土地。

  2012年秋,在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指導下,盧偉率先參與免耕栽培技術示范,但社員們的積極性不高。

  “老一輩庄稼人告訴我們種地要勤快,田裡不能有一個草刺兒,這不收秸稈的新技術能行嗎?”面對社員們的疑惑,盧偉拿自家的地作示范,年底上秤算賬,產量一點兒沒少,還節約了收割秸稈的成本。社員們紛紛跟進。

  新技術不僅降本增效,還提高了減災能力。去年8月底9月初,台風“巴威”“美莎克”“海神”相繼過境吉林省,一些農田出現內澇,農作物倒伏嚴重。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採用秸稈全覆蓋免耕栽培技術種植的玉米卻幾乎沒受影響。社員們驚喜地刨出一株玉米,根系竟達1米多長,相較於土層板結情況下僅20厘米左右的根系,抗倒伏能力明顯增強。

  “眼見為實,群眾對新技術的接受意願顯著提高。”在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看來,正是有了合作社的引領示范,新技術才得以在全縣加快推廣。秸稈覆蓋還田后,水土保住了,地力上來了,化肥減施了,畝均增收150元,還有力推動了黑土地保護。據連續多年測定,採用秸稈全覆蓋免耕栽培技術種植的田地,土壤含水量增加20%至40%,表層零至2厘米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40%。

  地力恢復了,一度難得一見的蚯蚓越來越多。此前,大量使用化肥導致地力透支、土壤板結,蚯蚓失去了生存空間。採用秸稈還田技術后,水土條件持續改善。據初步測算,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耕種的土地每平方米的蚯蚓數量在120條左右,是常規壟作的6倍。大量蚯蚓活動增加了土壤孔隙度,適宜玉米根系生長。

  為切實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各項配套政策持續跟進。今年7月,中國農業銀行吉林省分行為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放185萬元“黑土糧倉貸”貸款,保障合作社擴大保護性耕作模式的資金需求。

  從會種地到“智慧種地”,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主動對接科研院所,著力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裡”。近年來,合作社與中國農業大學、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合作開展了8項玉米田間試驗示范項目,並設立了供科研人員工作生活的科技小院。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營養學專業研究生沙野已扎根梨樹5年,從碩士生讀到了博士生,其間帶動合作社社員減肥增效,把論文寫在了黑土地上。

  如今,像沙野這樣常年駐守梨樹縣的科研人員達130余人,其中包括88位農學博士。在科研人員的技術指導下,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功推廣應用了測土配方施肥、深鬆整地、綠色防控等一系列糧食增產增收技術,玉米畝均產量達1500斤以上,比常規種植方式增產近150斤。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生產經營集約化

  “合作社要當好田保姆、田管家,就要解決小農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把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的發展軌道中。”盧偉說,去年9月受台風影響,強降雨頻發,為了不讓農戶收獲的玉米受損,合作社的烘干機晝夜不停運轉。

  “一台烘干機少說也要幾十萬元,但一年隻用一兩個月,小農戶買了不劃算。”盧偉說,過去,很多農戶在公路上攤晒玉米,安全隱患大,晒出來的糧食品質也參差不齊。為此,合作社投資40萬元建起一條專業烘干線,日處理能力200噸,可為周邊5個村庄提供烘干服務。

  “農業生產可以細分為10多個環節,涉及多種農機,不可能家家戶戶都置辦。”盧偉說,梨樹縣今年推出14個“現代農業生產單元”,以4500畝土地相對集中連片為一個實施單元,精確配置農資、農機、資金和作業人員。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入了試點,進一步提升生產經營集約化水平。

  “立足生產環節,向產業鏈兩端延伸。”盧偉介紹,合作社服務拓展到了產前的農資供應和產后的加工流通,目前已形成集農資供應、種植管理、植保服務、農機作業、烘干收儲於一體的“五統一”服務模式。憑著集約化經營的議價優勢,今年合作社採購化肥500余噸,每噸比市場價優惠300元左右,僅此一項就降低成本15萬余元。

  “立足特色資源,向價值鏈高端攀升。”隨盧偉步入合作社的產品展示廳,包裝精美的小米、蕎麥、玉米等商品琳琅滿目。前些年,合作社靠著農閑時磨面、榨油、加工雜糧增收。近年來,小作坊發展成為加工廠,合作社注冊了“梨樹盧偉”商標,產品拓展到面粉、玉米飲品、大豆油等多個品類,探索生產、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增值模式。

  不久前,合作社從海南引進花青素玉米,加工成玉米面后,售價是普通玉米的幾倍。今年,合作社啟動建設佔地面積6400平方米的綠色富硒農產品加工廠,每年可加工綠色富硒水稻7500噸、富硒花青素玉米系列產品3000噸、富硒冰小麥粉2000噸,年產值2000多萬元。

  “立足鄉村振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順著盧偉手指的方向望去,合作社大院西側空地上即將建設一座休閑垂釣園。這裡原是一處水坑,在吉林省生態環境廳的支持下,規劃了一座面積5400平方米的氧化塘,實現八裡廟村生活污水淨化處理。合作社還將在附近3000平方米區域內種植荷花、蘆葦等植物,配套建設垂釣等休閑娛樂設施,著力打造觀光農業。

  “服務范圍擴大,管理更得跟上。”盧偉從書架上取下兩本已翻得頁面發卷的小冊子遞給記者,這是《梨樹縣關於引導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意見》和《梨樹縣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評定及監測暫行辦法》。隨手翻開一頁,密密麻麻滿是筆記。

  “立足制度建設,向管理規范要質量,向精細達標要效率。”盧偉說,合作社正以財務管理為抓手,規范社務管理、經營管理等相關制度,為長遠健康發展立規矩,把合作社辦得更加紅火。

  今年3月,吉林省出台促進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未來5年全省農民合作社基本實現管理制度健全,組織運行規范,財務社務管理透明,服務能力和帶動效應增強,小農戶參與度明顯提升﹔全省縣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力爭達到7000家以上,佔總數的10%左右。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27日 13 版)

(責編:李洋、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