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時代文明實踐雕琢文明之美,公主嶺市著眼於“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這一目標,精心策劃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群眾亟需的文明實踐活動,引導干部群眾踴躍參與文明實踐,用老百姓聽得懂的方式傳播新思想,推動新時代文明理念往深裡走、往實裡走、往心裡走,讓文明行動熱在基層,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生動局面。
小課堂,大視野
新時代理課堂作為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的重要陣地,近年來,公主嶺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各文明實踐所(站)從人員隊伍、平台載體、項目活動等多個維度實施有機整合,依托黨校、“雲課堂”、文化廣場、道德講堂、農家書屋等陣地,組織開展集中輔導報告、講座、培訓或面對面的咨詢、訪問、懇談、交心、拉家常等活動,全面宣講理論政策,擴大群眾政治理論視野,激發百姓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以前,村民成天捧著手機不撒手,談及歷史一問三不知,現在大家聚在一起學習黨史,不僅了解時事政治,增強了民族自豪感,還豐富了知識。”朝陽坡鎮村民劉明福說。
公主嶺市堅持“請進來”“走出去”,將新時代理課堂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陣地。從“需”出發,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為進一步方便學習,公主嶺市新時代理課堂在固有的定點式宣講上拓展進屯入戶宣講,從傳統的教學模式到網上課堂,讓百姓足不出戶、點點手機就能學到知識和技能。新開設“雲上理課堂”,利用新媒體平台傳播各類理論知識、生產生活知識等,使學習更方便快捷,更生動形象。為形成強大的宣講合力,公主嶺市整合多方資源,打造過硬宣講隊伍。在市委黨校、市文聯等部門精選講師,面向社會開展“微宣講”基層宣講員大賽,在全市選拔出60名優秀宣講員錄入“公主嶺市基層宣講員人才庫”,充實壯大基層宣講隊伍。發動鄉鎮黨委書記、第一書記、道德模范、離退休老同志等積極參與,擴充基層宣講實力。挖掘鄉土人才,把基層的“土專家”“土秀才”“土演員”等熱心群眾吸收到宣講隊伍中來,推動基層宣講內生發展。
朝陽坡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通過黨員干部帶頭講,鼓勵群眾自己講的有效形式,不僅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更讓黨史學習入腦入心,充實了群眾的業余生活。截至目前,共開展不同形式的授課活動800余場,現場參與群眾達2.5萬余人。
小課堂,大民生
新時代理課堂是推進移風易俗、弘揚文明新風的重要載體,理課堂也是道德評議堂、志願活動分享堂。由理論學習向實踐成果轉化,利用理課堂,開展各類美德評選、道德評議等活動,開展各類公益幫扶、利民便民的志願服務活動,傳遞正能量,弘揚新風尚。
“我們社區經常性的組織活動,免費給老人體檢,宣傳安全知識、技能培訓,還組織招聘會,很多人找到了合適的工作。”提起社區文明實踐活動,嶺東街道居民劉家勝滿意地說。
公主嶺市從實際出發,挑選群眾比較關注的就業、醫療、教育等民生問題,開展送理論下基層、送演出下基層、送醫療知識下基層等文明實踐活動,為廣大群眾送上了一道道精神大餐。組織開展免費理發、健康義診、法制宣傳、計生咨詢、入戶慰問、文藝匯演等新式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志願服務活動。積極組織文明實踐所(站)志願者開展關心關愛社區困難群眾、退伍軍人困難家庭、空巢老人、殘疾人家庭、殘疾兒童、留守兒童和困難兒童等特殊群體的活動,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教育活動,以誠信、重禮、敬業、守責、尊老愛幼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主題,開展道德講堂﹔傳承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志願服務精神,開展公益星期五義務勞動,對全市棄管小區進行清理衛生死角和暴露垃圾,清掃雜物,清除樓道雜物,推動成立業主自治委員會,有效提升了居民們參與社區自治的積極性,清除了安全隱患,更美化了家園環境,增加了居民的幸福感。
“現在我們村風可好了,家家都非常干淨,整潔,以前村民沒事就是打麻將,環境衛生也非常差,而今村民們把環境整治當成了自己的事,爭當干淨人家,同時成立秧歌隊、舞蹈隊,茶余飯后就來廣場鍛煉身體,不但增進了友誼,也讓屯風好轉。”玻璃城子鎮前高家村村民陳國華說。
小課堂,大舞台
新時代理課堂是大眾生活學習的重要平台,這裡有群眾關心關注的法律、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科技、農業等方面的知識技能培訓,增長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技能,也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由“向別人學”到“我來實踐”,群眾自發組織的技能交流、文藝演出活動增多了,激發了文明實踐的內生動力。
“村民在哪裡,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就延伸到哪裡。”宣講團跟著村民作息走,樹蔭下,有人聚、有人講成為常態。為更好地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聯系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宣講團成員運用地方俚語、網絡語言和藝術表達進行宣講宣傳,讓基層群眾聽得懂、聽得進、記得住、用得上。圍繞新時代文明實踐,公主嶺市整合各方資源,促進資源激活、整合、下沉、共享。進一步盤活全市黨群服務中心、廣場、禮堂、書屋大院等場所資源,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活躍陣地,把“理”課堂搬到老百姓身邊。涌現出了“村頭小課堂”“理論廣播站”“鎮長理課堂”“政策理論進萬家”“知心姐姐理課堂”“文藝萬花筒”“指向未來”“傳統文化理課堂”等一批可常態化開展的理論“小課堂”。用“短、小、微”的身邊故事,用“生、鮮、活”的鄉間俚語,讓基層群眾願意聽、盼著聽,有效解決“最后一公裡”的問題。
“以前老在家裡沒事干,吃吃喝喝反而養出了‘三高’的毛病。現在我有了一幫老朋友,平日裡來這裡聽聽課,嘮嘮嗑,感覺挺舒服,也增長了知識。”雙龍鎮興林村的趙大爺是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常客,他常帶著孫子來這裡休閑,自己下棋,孫子看書,各有所得。
同時還開展送學上門活動,讓理論學習“活”起來。科研社區支部書記田靜帶領黨支部成員深入走訪社區高齡黨員,詳細詢問老黨員的身體健康和生活情況,通過面對面的問候、手牽手的叮嚀、心貼心的交流,為老黨員宣傳黨的新思想、新理論,把黨組織的溫暖和關懷送到老黨員心中。(許坤杰、馬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