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的“梅城”答卷——梅河口市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2020年11月19日08:54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小康路上的“梅城”答卷

扶貧大棚裡的春天。 (記者隋二龍 攝)

每天定時供水,李爐鄉連山村6組村民任桂芳用上了干淨的自來水。(記者隋二龍 攝)

曙光鎮曙光村低保戶趙俊華領出低保金,臉上布滿笑容。(記者隋二龍 攝)

海龍鎮春光村貧困戶佟鳳學住在將近60平米的新房子裡,滿滿的幸福。(記者隋二龍 攝)

久困於窮,奮之小康。

隨著一幅幅脫貧攻堅的壯麗畫卷在梅河口大地徐徐展開,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正在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版圖上,變得越來越清晰。

5年來,梅河口市牢牢把握“六個精准”脫貧方略,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全市累計投入資金3.06億元,16個省級貧困村全部出列﹔現行標准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222戶4085人全部達到穩定脫貧標准。

產業扶貧

“多點開花”打造致富“聚寶盆”

初冬時節,位於梅河口市雙興鎮雙興村的新盛木耳種植專業合作社一派繁忙景象,7棟吊袋大棚內,十多位村民正穿梭其間,採摘、晾晒……

65歲的雙興村貧困戶白桂彩一邊干活一邊哼著小曲,不時與身旁的村民會心一笑,幸福之情溢於言表。

然而,誰曾想過眼前這個樂觀向上的人曾經也因生活犯過愁,丈夫失明沒有勞動能力,家裡頂梁柱垮了,白桂彩整日唉聲嘆氣。

“這兩年,鎮裡和村裡沒少幫我,自從村裡有了扶貧產業后,我便到這裡打零工,每年還能領到分紅,日子越過越甜!”話語間,白桂彩的臉上流露出滿滿的幸福。

打贏脫貧攻堅戰,發展產業是關鍵。

如何完善產業扶貧帶貧的新模式新思路,讓貧困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梅河口每年都以新政策、新投入、新項目扎實推進產業扶貧工作,真正做到產業興、收入增、脫貧穩。市產業精准扶貧領導小組、專家服務團、產業項目“智囊團”相繼組建,413名扶貧產業發展指導員覆蓋到有貧困人口的255個行政村。編制《產業精准扶貧規劃》,明確《貧困戶產業發展指導員制度》,自2018年至2020年每年設立食用菌產業扶持資金500萬元,優先給予自主創業發展香菇、木耳等項目的貧困戶補貼171萬元。5年間,僅扶貧產業就投入財政資金7549萬元,發展市、鄉、村、戶4級扶貧產業項目68個,覆蓋到全部貧困人口。

雙興鎮有近20年的木耳種植歷史,結合脫貧攻堅工作,梅河口市通過政府專項扶持、鎮政府和農電局幫扶、貧困戶入股等多種籌資方式,2016年投入資金1040萬元建設了佔地4萬平方米的木耳產業示范基地——新盛木耳菌包廠。通過利潤分紅增收、安置就業增收、產業扶持帶動3種方式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合作社先后為貧困戶分紅近70萬元,木耳產業已成為當地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

同為扶貧產業,梅河口市在省級貧困村山城鎮保興村,建設了年產4萬噸山泉水項目,規劃發展的綜合性扶貧產業基地,讓更多貧困戶看到了致富希望。

與此同時,以綠色有機農產品為賣點,保興村進一步發揮資源優勢,壯大棚膜經濟,規劃投資7500萬元新建300棟高標准溫室大棚,並且改變原有的經營模式,採取租賃企業分紅,貧困人口優先雇佣的方式,確保產業發展專業化、可持續。

截至目前,梅河口市形成了以飲用水、食用菌、中藥材、棚膜蔬菜、畜牧養殖為重點的特色扶貧產業群﹔保興泉山泉水廠、燁盛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新盛木耳菌包廠壯大成為扶貧產業三大龍頭項目﹔以省級貧困村山城鎮保興村為試點,初步構建形成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扶貧產業新架構。2020年,全市產業扶貧年度總收益預計可達378萬元,人均增收924元。

就業扶貧

授之以漁,“造血扶貧”讓脫貧“飯碗”更牢固

“來,老爺子,咱們喝點水,一會給您擦擦身子再按摩一下……”

從上個月開始,海龍鎮先鋒村的原貧困戶孟慶貴有了一份新工作,在柳河縣做居家養老護理員。

“我是因病致貧,很多年都沒辦法出去打工,后來市人社局說有技能培訓,參加考核以后取得了職業資格培訓合格証,上個月開始住家護理一位老爺子,每月工資3000元,能靠自己的雙手脫貧,重新上崗的感覺真是太好了!”

通過採訪得知,像孟慶貴一樣重新上崗的貧困戶還真不少。

據統計,梅河口市針對1453人貧困勞動力累計開展專場招聘會21場,開展“上門服務,送崗入戶”活動,提供就業信息8000余條。線上線下同步開展技能培訓,開展網上家政服務、工程建筑、保安、種植、養殖等職業技能培訓,實地培訓中草藥種植、家禽飼養實用技術,專項培訓“農村致富帶頭人”。認定“扶貧車間”2個、“星火站”1個。5年間,貧困人口務工人數佔比由0.84%提升到16.8%,增長20倍﹔貧困戶戶均務工收入由222.67元提升到2386.44元,增長了10.7倍。

增強貧困戶“造血”能力是徹底擺脫貧困的重要途徑,梅河口市通過就業扶貧惠民增收,讓貧困勞動力端穩端牢脫貧“飯碗”。5年來,匯聚就業扶貧合力,挖掘就業崗位,拓寬就業渠道,開展精細服務,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市人社局將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信息全部錄入就業信息管理系統,生成就業信息台賬。

為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梅河口市人社局組成人社扶貧小分隊多次對企業進行“上門服務,送策入企”。扶貧小分隊對多家企業進行了走訪,了解企業疫情期間用工情況、用工需求以及吸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情況。同時,詳細向企業宣講了“穩崗返還”、創建就業扶貧基地和扶貧車間、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的相關政策,鼓勵企業用好、用實國家優惠政策,積極吸納貧困勞動人口,以幫助其實現就地就近就業。

人社扶貧小分隊還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上門服務,送崗入戶”。通過“春風行動”“5·17助殘日”“10月17日扶貧日”等大型專場招聘會,8次到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進行走訪送崗活動。通過投放“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崗位推薦信”方式,收集整理了省內外50余家企業、2770個崗位信息,將崗位信息印制成冊,向全市2244戶貧困戶發放,架起企業用工和貧困勞動力就業的政策橋梁,全力做好就業扶貧“急先鋒”。通過宣傳、走訪、送崗下鄉活動,使120余人實現就業。

今年,全市2個扶貧車間帶動13名貧困人口就業﹔1家就業扶貧星火站帶動3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2個農民工返鄉創業基地,直接帶動400多人就業、263人創業,其中貧困人口實現就業6人。

政策兜底

織密“保障網”,讓貧困戶腰板“硬起來”

“這兩天心慌的問題好點沒?今天過來再給你做個心電圖,量量血壓……”11月12日,在山城鎮頭八石村4組原貧困戶王忠范家,健康扶貧第4小分隊成員細心地詢問著。

王忠范身患高血壓、腦梗等綜合疾病,老伴趙玉琴患有心臟病。近幾年,夫妻倆從不敢看病到主動尋醫問藥,健康扶貧讓兩口子看病底氣更足了。

自從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梅河口市全方位織密政策保障網,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精准施策,全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

在醫療保障方面精准久治,巡回服務,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

據了解,梅河口市因病致貧人口3201人,佔比78%。26家健康扶貧定點醫療機構全部實行“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結算”,258個村衛室全部實現標准化建設,375名常駐村醫定期上門巡診,逐戶配備專用藥箱和常用藥品。貧困慢病患者2446人全部辦理慢病手冊,患有30種大病的貧困患者全部得到救治。4085名貧困人口和62名貧困邊緣人口全員繳費參保。“看病120”“服務111”健康扶貧政策家喻戶曉,落實到人,累計就診7671人次,報銷醫藥費總金額1328.6萬元。徹底解決了貧困群眾看病遠、治病貴、報銷難的實際問題。

醫療有保障,生命安全有人護航。在安居方面,梅河口市也將“讓貧困人口不住危房”的承諾全面兌現。

一大早,海龍鎮春光村的原貧困戶佟鳳學就把小屋燒得暖烘烘的。回想起原來居住的房子,老人很是感慨:“原來住的是泥草房,那老房子都住了60多年,地勢低,下雨的時候屋裡漏雨不說,還從外面往裡淌水,冬天就更不用提了,怎麼燒都不暖和。現在可好了,這房子結實,我們是趕上好政策、好時候……”

如今,佟鳳學住在將近60平方米的房子裡,心裡是滿滿的幸福感。牆上貼著的房屋等級評定卡仿佛是一枚蓋在貧困戶的心裡的印章,讓他充滿安全感。

脫貧攻堅以來,梅河口市對全市75000余戶農村住房安全開展普查鑒定,對18444戶四類重點人群住房安全進行等級鑒定。對歷年農村危房改造遺漏和新增住房安全問題,採取建設集體產權周轉房、房屋租賃、子女接養或養老院安置等方式全部解決,現有貧困戶住房鑒定安全1055戶,改造安全827戶,保障安全358戶。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完成率和滿意率均達100%。

如果說居有所安是脫貧的物質保障,那麼教育扶貧就是阻斷貧窮代際傳遞的有效途徑。通過精准控輟保學,讓貧困學生有學上、上得起學。經過普查,全市現有建檔立卡貧困學生247人,其中義務教育階段177人。累計資助1440人次55.12萬元,對325人次考入高校的貧困學生資助路費20萬元,協助升入高校貧困學生辦理助學貸款2907人次,貸款金額2348.24萬元。對8名身體殘障學生採取送學上門的方式,保障沒有因貧輟學、失學現象發生。

在全面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強飲水安全管理,讓貧困群眾喝上放心水、安全水,累計投資1.11億元鞏固提升農村飲水安全保障,農村集中供水率提升到89.1%。今年為分散式供水貧困戶新打深水井496眼,穩定保障飲水質量。通過初檢加復檢,全市農村470處集中供水水源和593戶分散供水戶水質合格率100%。

用李爐鄉連山村6組原貧困戶任桂芳的話說:“現在吃水都特別享福,寒冬臘月不用再去井裡打水,早上接滿一缸水足夠用了。”

脫貧攻堅戰即將勝利收官,貧困戶的生活日漸起色,就連笑容也越發的多了起來。

在曙光鎮曙光村,低保戶趙俊華剛從櫃台領了低保金,臉上的笑容足以代表她的心情。

為了增強脫貧攻堅力量,梅河口市多舉措保障,全方位兜底,讓深度貧困群體沒有后顧之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由每人每年3600元提高到4140元,農村特困供養標准由每人每年4500元提高到6000元,在全省率先實現“兩線合一”。落實應保盡保政策,享受低保貧困人口從1156人增長到2074人,納入特困供養人員從6人增長到71人,累計發放低保金1666萬元,特困供養金30.84萬元,臨時救助169人40.27萬元。貧困人口社會保險參保率100%,代繳率100%。為貧困殘疾人發放補貼、改善環境、扶持項目,為14名貧困精神殘疾人實施醫養結合救治項目,801名貧困殘疾人全部脫貧,無一掉隊。

“保障網”越織越密,實施動態監測,長效幫扶,讓貧困群眾的好日子“長起來”。

通過構筑防止返貧5道防線,落實健康、財產雙重保險。市、鄉、村三級黨組織始終堅持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形成脫貧保穩的第一道“政治防線”。廣大黨員干部與貧困群眾手拉手、心連心共戰貧困的漁水深情,形成脫貧保穩的第二道“親情防線”。衛健、醫保、住建、水利、教育、民政、人社等行業扶貧部門制定精准攻堅台賬,定期核查比對,形成脫貧保穩的第三道“數據防線”。每年拿出300萬元建立脫貧保穩基金,及時預警,及早幫扶,形成脫貧保穩的第四道“制度防線”。實行差異化分紅,針對重病、重殘、喪失勞動能力等特殊情況貧困人口傾斜發放市級扶貧產業收益,建立脫貧保穩的第五道“產業防線”。每年為貧困戶購買人身意外保險和家庭財產保險,給貧困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上了兩道商業保險,多重手段疊加保障貧困群眾脫貧后真正過上安穩的“好日子”,脫貧人口和貧困邊緣人口沒有返貧和新致貧現象發生。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百村示范”引領,譜寫脫貧振興新篇章

一村一品,美景誘人。立冬過后,曙光鎮東太平村裡一派熱鬧祥和。

秋收的糧食推進了加工車間,家家戶戶門口挂著的紅燈籠和牆體上彩繪的農耕文化透露著濃重的鄉土氣息。干淨整潔的街路上,百姓們出入都是一張張幸福的笑臉。

曙光鎮曙光村村民顧善軍說:“我們每個村的變化都非常大,百姓瞅著也高興。像我們這歲數大的,沒事兒出去溜達就覺得每家都像個景點似的,不光我們高興,還有外地人來參觀,我們臉上也有光。”

鄉村美景是延續鄉愁的寄托,也是鄉村振興的序曲。

山城鎮河南村的太極鼓成為鄉村游打卡點,小楊滿族朝鮮族鄉慶雲村的特色文化廣場也與別處風景不同,曙光鎮安樂村的假山瀑布讓村裡的顏值大幅提升……這一幕幕的鄉村新景與村民們的新生活相映成趣。

人居環境整治不破不立,梅河口市以“百村示范”為引領,將16個省級貧困村率先打造成為“百村示范”村,96%的貧困戶家庭被評為“美麗庭院、干淨人家”,讓脫貧后的百姓生活展現出新的精氣神。

從2019年以來,梅河口市聚焦建設充滿活力,富有特色,宜居、宜業、宜游、宜養大美梅城的宏偉目標,繼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創建出150個示范村,由點到線、串線成面,集中連片,帶動農村人居環境總體水平大發展、大提升、大改善,率先走出了具有梅河特色的鄉村全面振興之路。

通過高位推動,扎實推進,把拆違治亂擺在示范村創建工作第一位,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全面開展“三清三改兩拆”攻堅行動。從治理村庄環境臟亂差問題入手,重點開展清垃圾、清糞污、清柴草行動。推進完善城鄉環衛一體化,配置戶分類垃圾桶7萬個、建設戶用垃圾降解池3.6萬個﹔結合散養畜禽整治行動,清除破爛畜禽圈舍4742個,糞污處理率達90%以上﹔鞏固柴草垛搬遷集中會戰成果,村屯內柴草垛全部遷到村屯外,集中統一堆放。市鄉兩級每年列支3300萬元,從上至下建立了327支、1104人的專業化環衛隊伍,配備保潔收集車輛1029台,實行定時定崗定責、統一車輛、統一工具、統一服裝的“三定三統一”標准,保潔員全天候作業,實現了戶分類、村收集、市轉運處理的農村人居環境常態化管理模式。完善村庄基礎設施,重點開展改牆、改廁、改箱行動。共拆除破舊杖牆15萬延長米,新建21萬延長米﹔清除破舊廁所4639個、新建1.5萬戶﹔為適應全市城鄉垃圾收運處一體化的需要,投入760萬元,新建水泥固定垃圾箱3728個,投資30萬元,改造原建垃圾箱1278個。新建和改造的垃圾箱全部達到防飛揚、防惡臭、防滲漏的“三防”標准,農村垃圾箱的數量基本滿足全市農村垃圾收集的要求。對私佔公共用地違章建筑和院內簡易棚廈進行全面拆除,建立示范村私佔公共用地台賬,清理村屯內主要街路植樹台、廣場、路邊荒地等侵佔公共用地及違章佔地行為。截至目前,共拆除違章建筑13000余處、拆除危舊倉房3613個、破舊玉米樓4514個。

全景建設塑形,打造獨具特色“百村示范”典型。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群眾的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重點做好“園子、院子、屋子和景觀”文章。注重匯集民智,讓百姓成為“百村示范”創建主體。把滿足農民所思、所想、所需作為創建“百村示范”的關鍵,充分激發村民參與熱情。

注重發揮農民群眾主體作用。通過“門前三包”,動員農戶有效開展房前屋后及室內衛生清理,拆違治亂規范物品擺放,種植花草打造庭院景觀等活動。創建過程中,共組織農民粉刷圍牆18萬平方米,栽種花卉800萬株,挖建垃圾降解池9.7萬個,廣大農民群眾主動投工投勞140余萬人次。

發揮基層黨組織堡壘作用。堅持建設與管護同步考慮,把環境管理納入村規民約和文明公約,通過開展五好家庭、道德楷模評比和素質提升教育,實現鄉村文明提升與環境整治互促互進,使保持干淨整潔的村屯環境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以新時代的村風民風帶動了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轉變,廣大農民步入小康的腰板兒更直了!(記者隋二龍 趙蓓蓓 龐智源)

(責編:馬俊華、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