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扶貧故事丨駐村又“駐心”,扶貧更“扶志”

2020年07月04日07:35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原標題:第一書記扶貧故事丨駐村又“駐心”,扶貧更“扶志”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照進村落,伴隨著寥寥炊煙的升起,沉睡的村庄漸漸“蘇醒”。

  沿著遼源市龍山區工農鄉大良村干淨整潔的柏油馬路來到村部,隻見一座座房屋錯落有致,綠樹環繞,嫩綠的秧苗舒展著曼妙的身姿,一幅幅鄉村美景徐徐展開。難以想象,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個省級貧困村。

  村部辦公室走出一個皮膚黝黑、中等身材的人,他叫鞏大明,是大良村的第一書記,也是貧困戶眼中的“貼心人”,自打他來了以后,大良村便好事連連:貧困村成功“摘帽”,扶貧產業風生水起,貧困戶人均收入翻番……

  2018年5月,鞏大明被龍山區選派到大良村駐村工作隊開展扶貧工作,同年10月擔任第一書記。

  大良村地處遼源市東北部,幅員面積7.5平方公裡,共有貧困戶21戶47人,是龍山區唯一一個建檔立卡的省級貧困村。

  村集體收入為零,貧困戶生活沒著落,村容村貌臟亂差,面對這樣的大良村,如何改善困難群眾的生活條件,提振貧困戶的脫貧信心?

  “腳上不沾土,工作就沒譜,駐村也要‘駐心’。”上任第二天,鞏大明便開始了入戶走訪工作,他每天起早貪黑,很快便掌握了每家貧困戶的具體情況,並將他們遇到的實際問題記錄在本子上。

  起初,大良村貧困戶難題紛亂如麻,鞏大明絞盡腦汁思考脫貧方法。

  翻開駐村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貧困群眾的基本信息和幫扶措施,以及各種需要解決的問題。他為每戶精准貧困戶都建立了扶貧檔案,制作包保單位聯系卡,在精准識貧的基礎上,按照致貧原因,一戶一策、一人一策,實施分類包保,推進精准扶貧。

  為了夯實脫貧基礎,鞏大明堅持用好用活政策,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建設16棟大棚,打造“大良村親子採摘園”,壯大村集體收入﹔通過入股經營轄區顧大山庄、夠夠購蛋品等企業,為貧困戶增加收入,現在大良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達30余萬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近兩年,在鞏大明的鼓勵下,不少貧困戶從“要我富”轉變為“我要富”,自信心和奮斗能力明顯增強。

  “大明來了,快進屋坐會兒”看到第一書記再次到訪,83歲的2組貧困戶胡登山熱情地迎接。

  兩年前,胡登山帶著兩個身患殘疾的兒子相依為命,老人又得了癌症,生活雪上加霜。

  鞏大明至今都記得第一次與老人見面的揪心場景,“家裡太窮了,能不能幫我們一把,不想再過窮日子了!”胡登山拉著鞏大明的手激動地說道。

  兩人聊了很久,了解到胡登山想養牛卻苦於沒有資金的煩惱,鞏大明立即協調銀行貸款,10幾天后,2萬元扶貧資金到位,他又找人為其挑選肉牛。經過幾個月的精心侍弄,“扶貧牛”產下了小牛犢,這讓胡登山喜出望外,如今,他已順利脫貧,家中還有3頭牛。脫貧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標,這兩天,老人又找鞏大明幫忙協調貸款,准備再養幾頭牛,徹底擺脫貧困。

  在大良村民眼中,鞏大明不僅能“變著法”的帶領大家致富,還經常為大伙兒“出頭”解決實際困難。

  3組貧困戶於志君發生車禍后,補償款一直沒有落實,鞏大明多次向司法局和法院溝通協調,最終爭取了5萬元補償資金。從那以后,逢年過節於志君都會為他送去雞蛋或粘豆包等,表達感激之情,而每次收下“心意”后,鞏大明都會以米面油等物品回報貧困戶。

  在他的努力下,有勞動能力的7名貧困戶全部被安置在家門口就業,通過低保+分紅+就業+五點雙享兩救助四重保障,每個貧困戶年均收入可達4000余元。他又多方爭取資金19.8萬元,為貧困戶新建磚瓦房2間,維修住房3戶,建彩鋼倉房1個,建保溫棚3戶,打井1口,購買過冬用煤3噸。2019年末,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自打鞏書記來到我們村后,班子凝聚力提升了,工作干勁兒也足了,貧困戶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大良村黨支部書記於長敏由衷地稱贊道。

  眼下,大良郊野公園項目正在有序推進,穿梭於村屯各角落,鞏大明對村裡的未來充滿了期待,民宿、蓮花池和水上樂園等設施建完后,村集體收入還會增長,貧困戶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責編:關思聰、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