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長春九台:新時代文明實踐落地生根 幸福花開氣象新!

馬俊華

2020年01月22日15:47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馬鞍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馬俊華攝

“過去我們常說臘月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現在水果蔬菜肉類隨時都能買到,日子紅火了,生活有向往了,過年也更有奔頭了!”尹繼春開心地說。

尹繼春家住吉林省長春市九台區馬鞍山村,2015年,馬鞍山村被列為貧困村,2017年,馬鞍山村脫貧摘帽。如今,舊貌換新顏,村屯村貌整潔、規范,路面硬化、綠化設施完善,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全部脫貧,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馬鞍山村儼然成為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

馬鞍山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只是九台區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一個縮影。據了解,自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啟動以來,九台區承擔了省級試點任務,系統謀劃了“八字工作法”全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21日,記者走進九台區,看新時代文明實踐給九台帶來了哪些新時代下的新印象。

馬鞍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馬俊華攝

“輸血”變“造血” 貧困村舊貌換新顏

走進馬鞍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火紅的燈籠已經高高挂起,院子裡干淨整潔,房間內溫暖如春。“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有這麼好的活動地點,現在大家沒事看看小劇社演出、扭秧歌,夏天還有各式各樣的健身器材,大家伙聚到一起鍛煉,精氣神好了,鄰裡間感情也更深了,幸福的生活會越過越好的。”尹繼春說。

近年來,馬鞍山村依托秀美的自然風光,將鄉村旅游與脫貧攻堅相結合,重點發展旅游經濟,鄉村旅游項目穩步推進,村民閑置房改造成民宿、農家樂,閑置房利用起來了,收入增多了,村民們早已實現脫貧奔向致富。“泥土村變成美麗村了,來旅游的人多了,我們的收入也提高了,以前一年到頭賺不到多少錢,現在我的農家樂一年能收入30多萬元,我相信明年會有更多人來我們馬鞍山村,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馬鞍山村村民關連影說。

馬鞍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游客服務中心。馬俊華攝

發展旅游的同時,馬鞍山村結合當地的文化資源,新建了抗日英雄羅明星事跡展覽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立了“三江好”農民劇社,常年開展快板書、三句半、朗誦等活動,還有演繹羅明星事跡的短劇。如今,馬鞍山村紅色旅游越搞越紅火,為紅色旅游增添了新的文化內涵,也亮出了屬於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陣地,帶動產業發展,依托文化振興,促進鄉村振興。

“以前為了吃穿發愁,現在吃穿不愁,生活富裕,精神面貌也上去了,各種各樣的文藝活動很豐富,我每天都來這活動,大家聚在一起討論正能量的事情,每天都很開心。”村民懷玉卓說。

“原來爛泥窪,現在變花海。”花海、綠地、農家樂、徒步棧道、田園綜合體影視基地、抗日英雄羅明星事跡展覽館等文旅產業項目變“輸血”為“造血”,文化旅游扶貧讓馬鞍山村一天一個變化。“現在風氣特別好,村民文明程度提高了,現在大家都聊孝敬老人、幫扶照顧貧困戶,屋裡、院裡、大門外,比誰家干淨整潔。泥土村變美麗村,貧困村變富裕村了。”尹繼春說。

技術幫扶 為黑土地注入“科技因子”

“有了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全程跟蹤服務,明年開春種地心裡有底了!”在九台區紀家鎮鳳財農業機械化農民專業合作社,記者見到了真真正正的農業技術推廣受益人張鳳財和九台區“農技推廣四姐妹”。

農業技術推廣現場。(資料圖片 九台宣傳部供圖)

“春種、秋收、玉米生長的主要時節,村子裡隨處可見她們的身影,我們每個村民都能叫上她們名字,不懂的不會的都可以問她們!”張鳳財說。據介紹,鳳財農業機械化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300公頃,通過保護性耕作技術減少了化肥的使用,在節約了耕種成本的同時增加了5%-8%的產量。

各種各樣的現代農機。馬俊華攝

來到農機中心,張鳳財滿懷信心的向記者介紹,“這都是我的寶貝們,現在種地全靠它們。我們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相信未來會實現現代化、智慧化。”

如今,九台區以農機深鬆整地、玉米機秸稈還田和現代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等項目為支撐,探索出農作物生產全過程機械化技術體系,入選第三批全國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全區玉米、水稻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1.09%,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91.71%,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97.89%,主要農作物從耕、種、收到收獲后處理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

節約成本、省時省力還只是開始,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九台區不斷調整農業結構,創新循環生態技術,探索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業綠色發展新模式——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隨著保護性耕作技術的不斷推廣,農民們既可以解決秸稈燃燒的問題,還能減少土壤風蝕、水蝕,增強耕地保水、保土、保肥和抗旱能力,提升耕地質量和耕作效益。

農業技術推廣現場。(資料圖片 九台宣傳部供圖)

“每年在抗旱保苗上,抗倒伏上我根本不用擔心,節本增效的同時還解決了秸稈燃燒的問題。”張鳳財說。每年農閑時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都會舉辦科技培訓講座,在農作物生長的主要環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工作人員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種地,手把手傳授新技術。

多年來,“農技推廣四姐妹”完成的試驗示范推廣普及率可達到50%,培訓農民十余萬人次,發放農業科技手冊10余萬冊,培養科技示范戶200多戶,目前,科技示范戶也都成了當地的致富帶頭人。

不為“黃昏”愁 以服務為中心讓老人有所依

走進紅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一樓大廳傳來陣陣歡聲笑語,溫馨舒適的老年公寓、高標准建設的文化活動室,整齊有序的樓房仿佛是城市裡的居民小區。“這幾年生活變化太大了,我是從平房搬過來的,不僅住進了樓房,還有了活動室,現在日子過得一點也不比城裡人差!”正在一樓鍛煉的老人車先生說。

紅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活動室。馬俊華攝

紅光村是朝鮮族村,年輕人都在外打工,是典型的空巢村、老人村。如今,這個空巢村、老人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裡合作社為大家建起了13棟樓房,所有的農民都搬了進去。養老院、活動室、文化廣場、醫院、大商場,村子裡樣樣俱全。從建設樓房到為村民提供優質服務,紅光村村民的幸福指數大大提升。

“年輕人都出去了,我們100多名老人在老年公寓居住,在這裡吃穿不愁,比以前方便多了。還有醫生,看病都很方便。老年協會包保空巢老人,每天和老人聯系,我們一點也不孤單。”車先生說。

據了解,紅光村共有1047口人,目前常在村子的僅有120人左右,在家的大部分人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平日裡,紅光老年協會組織老人們開展體育活動、文化活動和娛樂活動,老人們可以打門球、跳舞、讀書、看報,還能下象棋、打台球。每年的8月15日是協會的“老年節”,老人們穿著朝鮮族民族服裝,載歌載舞表達喜悅之情。

紅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馬俊華攝

“我們採取企業+合作社的模式建設新農村,實現了土地統一流轉和生產集約化經營。”紅光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趙雲熙說。他表示,以前發展經濟,現在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村民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村子裡的工作重點已經轉化為了以服務為中心。“雖然住在農村,但生活和城裡一樣,讓在外地的子女安心工作,讓在村子裡的老人安安心心的度過晚年,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我最在乎的。”趙雲熙說。

從貧困村到美麗村,從落后的農業到全程機械化,從“空巢村”到讓每一位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啟動以來,九台區三級班子“領”、志願服務“幫”、百姓需求“引”、基層能人“帶”、品牌項目“聚”、政策資源“融”、創新機制“推”、基層群眾“享”的“八字工作法”實實在在取得了成效,新時代文明實踐在九台落地生根,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幸福的花兒在九台綻放!

(責編:馬俊華、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