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梨树:构建“文明实践+社区治理”新模式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

2024年07月09日10:18 |
小字号

近年来,梨树县紧扣“14536”工作思路,坚持实践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社区共建共享、互融互通的路径,在建设模式、运行机制、活动形式等方面持续创新,做到阵地、队伍、活动“三融合”,实现“文明实践+社区治理”协同发展。

聚合力量,完善阵地,实现有效资源共建共享

梨树县坚持“全域覆盖、高效运行、有效管理”,整合县域各类资源,推进“中心+所+站+基地”四级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使文明实践场所更广泛地辐射到更多群众,做到群众在哪里,阵地就延伸到哪里。

优化资源整合,提升阵地效能。2023年初,根据“便于群众参与、基础条件较好”的原则,整合幸福社区实践站、公安、教育、卫生等资源,建立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破部门界限和条块分割,解决各自为政、资源闲置低效的问题,实现一站式办公,形成一站多点阵地体系,推进文明实践工作成效同频共振。聚焦儿童、妇女、青年、老人等不同群体需求,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和功能,中心内设置妇女儿童活动室、青年之家、老年文体活动室、图书室、中医馆等功能室,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提供医疗、文化、科普等服务。设置暖心驿站、工驿站、义警驿站,为户外劳动者、志愿者提供喝水、歇脚、纳凉、避寒场所。设立“肩并肩”式便民服务大厅,一窗受理办理全县174项业务,设有便民和金融专区,可以办理天然气、水费缴纳,存取现金等业务,实现了“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阵地建设机制。打造便民生活圈,延伸阵地服务。根据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地理位置,找准需求点,按15分钟生活半径有效整合辖区内的公共资源和志愿服务,构建点多面广、便民利民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让居民在步行15分钟内到达超市、医院、学校、银行等便民场所,能够获得便民服务、托幼扶老、心理咨询、母婴家政等服务,推动文明实践活动“走新”又“走心”。按照“实用、能用、管用、好用”的建设标准,拓宽优质资源承接渠道,建设了理论传播、红色教育、青少年道德建设等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基地,把文明实践的“触角”延伸到各行各业。目前,全县24个实践所、315个实践站、10个实践基地成为了全县人民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探索幸福食堂,拓展供给内容。按照“便捷高效、就近就便”原则,打造“文明实践+暖心食堂”服务业态,为广大群众提供营养均衡、简便实惠、安全卫生的餐食。聚焦“一老一小”,探索“阶梯餐费制”,设置就餐专属时间、取餐优先窗口、用餐固定餐位,有效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让居民群众感到暖胃又暖心 。通过阵地资源的整合,有效推动功能、力量和活动的联动集聚,供给服务更完善、需求掌握更精准、供需对接更有效,文明实践活动得以常态长效开展。

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实现人才队伍共育共用

梨树县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贯通县、乡、村三级志愿服务渠道,构建起科学完备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体系,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强起来、活起来,形成“同向发力、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

完善队伍建设,助力文明实践。构建“1+8+15+N”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1”是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总队队长,负责统领县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总队下设8支志愿服务队和15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县域内45家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围绕理论宣讲、移风易俗、科学普及、法律服务等方面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N”是实践所、站结合实际分别建立志愿服务支队、分队开展本级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全县已有文明实践志愿者2万余名,志愿服务队伍400余支,线上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00余场次。强化协调联动,推动资源下沉。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挥棒作用,中心主任带领乡镇、村“一把手”履职尽责,带头参加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形成了领导干部高度重视,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组建县、乡、村三级联络工作群,不断强化三级贯通、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制定文明实践重点工作项目清单和县、乡、村三级书记重点任务清单,领导干部包点联系实践站,推动资源下沉、工作目标逐层分解落实。制定下发《梨树县开展“奉献社会,引领文明”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各级文明单位积极参与并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设计开展“反对浪费、崇尚节约”“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传承传统文化 品味端午习俗”等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结对共建活动,助力所、站建设发展,不断提升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多元服务,普惠群众,坚持活动共策共联

梨树县坚持群众需求导向,促进文明实践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在队伍共建、场地共用、服务共享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让活动更有持续力、生命力。

丰富活动形式,引领文明实践新风尚。汇集文明实践中心与实践站资源力量,共同策划选题,应对民意需求,确定每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重点,发布文明实践活动项目,为群众提供创新化、精细化、优质化服务。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编排诗歌、视频、农民画、二人转等特色文艺作品,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大力实施“同心工程”文明实践活动项目,把目光和力量聚焦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以及特困群体身上,做到精准对接、务实管用。累计开展“学雷锋日”“风雨同舟几十载 金婚银婚秀家风”“普法之夜”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5000余场,惠及群众5万余人,城乡居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依托实践基地,增添文明实践新引擎。创新“文明实践+实体书店”服务模式,将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入实体书店,强化阅读空间的实用功能,在新华书店挂牌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全民阅读基地,经常性开展“阅享新时代 书香满梨城”“我们的节日”等活动,让实体书店成为群众乐于去的活动场所。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农民画基地,打造“文明实践+非遗传承”新模式,设计10余种类型文创产品、培养1000余名绘画人才,针对青少年群体开设剪纸艺术、农民画、窗上斗鸡等一系列沉浸式体验活动及课程,吸引县域内实验中学、育才中学等20余所学校深入基地,近距离体验非遗文化,加深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利用少年宫、法治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场所,重点打造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常态化组织开展普法宣讲、红色教育、技术培训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累计吸引2万余人参与其中,逐步成为集服务性、文化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构建网格体系,提升文明实践新效能。发挥网格长、网格员、楼长作用,以网格为单元,建立微信服务群,邀请各自网格的居民加入,通过“线上提问+线下解答”的服务模式,结合群众需求开展了“公益电影放映”“铁道兵欢庆七一”“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爱心义诊进基层 便民服务暖人心”等文明实践活动。依托综治信息平台,精准对接群众所需所盼,全年累计接收群众140余次反映事项,并及时妥善解决,确保文明实践惠及网格居民,实现了“文明实践+社区治理”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孙颀)

(责编:李思玥、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