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这个县有很多“斜杠”农民,用非遗“搞副业”!

2024年04月24日10:29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们把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过着多元生活的年轻人称为“斜杠”青年。

在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

这里的农民

农忙时拿起锄头

农闲时拿起画笔

这些“斜杠”农民靠着勤劳的双手

让土地肥沃、草茂粮丰

也让景色宜人的黑土地上

盛开出

一朵朴拙之花——东丰农民画

▲图/李俊敏作品《责任田》

如今这一方画纸上的花红柳绿

可是吉林的“宠儿”

东丰农民画

已经成为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世人熟知

今天咱们一起来揭秘

东丰农民画这种充满活力的

传统民俗绘画艺术吧!

什么是东丰农民画?

这个问题很简单,“谜底就在谜面上”。

农民画多是农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赏的绘画和印画,其范围包括农民自印的纸马、门画、神像以及在炕头、灶头、房屋山墙和檐角绘制的吉祥图画。

不似学院派作品那么讲究技法,农民以自身生活为创作源泉,乡间的一草一木,都是他们的创作灵感。

▲图/李俊敏作品《牵牛花》

在全国,有着数量众多的画乡,要说东丰农民画和其他地区有什么不一样,那便是东丰农民画历经百年,以关东地区民俗为养分,融合汉、满等北方民族文化元素。

在东丰农民画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目睹人与黄牛在黑土地中勤劳耕作的景象;在他们的笔下,记录了乡间农人做饭、纳鞋底儿等生动场景……

形象质朴、色彩明快、构图饱满、凝重和谐。瞧这无拘无束的构思、大胆夸张的造型和鲜明热烈的色彩,给人一种原始而具有生命力的冲击感,这就是农民画艺术的主要风格。

▲图/李俊敏作品《中非对话》

东丰农民画的起源

东丰农民画起源于清朝末年,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民间刺绣图样、民间祭祀绘画、民间剪纸、彩棚画、毛草纸画,都是东丰农民画发展的基础。

东丰一带的农民喜好画画,冬天地里干不了活,闲得慌便找来五颜六色的纸,画些花草或是小动物。

20世纪70年代初,十几名农民拿起画笔和颜料,在朴素的农家院落中开启了创作之旅。他们描绘身边的花草、动物和熟悉的生活场景。最初只是少数人的消遣,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加入,共同开启了东丰农民画的新纪元。

进入21世纪,东丰农民画融入了多种技法,作品寓意更加深刻,艺术表现力不断增强。脱离幼稚走向成熟,东丰农民画历经了从起步、学步、演化、蜕变、升华的过程,几经岁月磨洗与冲刷,立足于民间习俗原本,讴歌现实中美好、浪漫、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

▲图/李俊敏作品《春风得意》

▲图/李俊敏作品《木匠》

农民画怎么画?

农民画中描绘的是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对过去的记忆、对现在的记录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有无绘画基础都可以进行创作。

完成一幅东丰农民画作品,至少需要起稿、上色、勾线三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任何一个步骤画不好都会影响整幅作品。

以铅笔起稿,在起稿环节,农民画作者是自由的,自家的苞米地、日常劳作场景、生活趣事……几乎是“想到啥画啥”。

东丰农民画画家李俊敏

“我画的很多场景,如今已经见不到了。这是对过去的回忆,也让以后的人能看到我们曾经的生活。”

▲图/李俊敏作品《冬趣》

▲图/李俊敏作品《讨价还价》

“红靠黄,亮晃晃。要想精,加点青。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红搭绿,一块玉。红间黄,喜煞娘。黄身紫花,显得鲜明……”

在画面用色上,东丰农民画则多使用传统技巧,用水粉颜料在画纸上平涂,使画面色彩鲜艳。在涂色完成后,用线条勾勒出物体的外轮廓和内部结构,以此区分色块以及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这样一幅农民画就画好了。

▲图/李俊敏作品《画牛》

当然,如果想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群“东北毕加索”的农民画作品,那就前往辽源市东丰农民画馆吧。

东丰·中国农民画馆,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最大的专业农民画馆之一,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86平方米,画馆建筑风格蕴含关东风情,彰显鹿乡特色。

上下两层的展厅,集中收藏展示了东丰县农民画精品力作2000余幅,同时可通过现代多媒体设备了解东丰农民画从产生到发展壮大的历程。

农民画的生产者

笔下描绘的是

春耕夏长、秋收冬藏

心中填满的是

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又是一年春耕季

来辽源市

东丰·中国农民画馆

看看农民艺术家的心里“画”吧

(来源:悠游吉林)

(责编:马俊华、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