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春两会
2024年长春经济如何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信号
2023年,长春市精准施策、全力拉动,经济大盘总体稳定,2024年将如何发展?1月10日,长春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市长王子联作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长春2024年经济工作新动向。
2024年,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左右,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必须秉承匠心制造、加快转型升级。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为目标,全力支持一汽“531”战略规划,推动汽车产业跟上新能源节奏、抢占智能化赛道,打造国际一流汽车城。奥迪PPE一期实现量产,开工建设比亚迪动力电池二期,加快中车新能源商用车、旭阳改装车等项目落地,引导本地传统零部件企业加大产品和技术创新力度,加快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供应商转型,建设无人驾驶示范区,新能源车产量达到20万辆,汽车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推动中车长客在长全产业链布局,谋划建设磁浮列车商业运行试验线,加快发展智能农机、数控机床、电力装备等,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530亿元。支持企业技改扩能,梯度实施工艺、设备、管理等全要素改造,完成600户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建成15个“小灯塔”智能工厂。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光电信息产业园,奥普光电元器件等项目投产,推动维信诺OLED模组项目落地,办好首届长春国际光博会,光电信息产业产值突破900亿元。全力打造永春现代生物医药城,谋划引入医药研发生产经销、高端医疗器械等项目,研究建立产业谋划、财政投入、利益分配等运行机制,力争年内出形象、见进度,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产值和营收达到1000亿元以上。加快实施新能源+增量配电网、80万千瓦风电制氢合成氨等项目,推广氢燃料汽车应用场景,着力打通绿电、绿氢、绿氨、绿醇制造、储运、消纳通道。以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高地为方向,大力发展冰雪、避暑两大核心产业,打造冰雪新天地、华强方特、中铁这有水等一批高质量文旅产品,完善文投集团运营机制,提升谋划包装和市场营销水平,全年旅游收入力争达到3000亿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长春市在新赛道上持续发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航空航天、新型半导体、前沿新材料、数字经济等7个细分领域新赛道,逐个编制规划、出台政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支持长光卫星发展通信卫星制造和地理信息数据应用,建设航空产业示范园,探索打造低空经济示范区。提速推进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奥来德、海谱润斯、圣博玛等园内项目要规模化开建。加强5G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快建设长春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联通大数据产业园、人工智能创新基地,进一步提升数据交易中心活跃度和算力中心运营能力,全市算力规模达到1000P。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更好涵育产业生态。力争7个产业产值平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总规模达到1400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2024年,长春市将千方百计扩大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深入挖掘消费潜力。支持老旧汽车更新消费,推动公共领域增加新能源车使用数量,持续推进“旗E春城”行动。用好国家租赁住房试点政策,支持房地产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建设,新增租赁住房1.9万套,新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2000套,商品房销售面积力争达到550万平方米。抓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升级改造传统商业业态,丰富新场景、新模式、新体验,大力引进首店、首发、首秀,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壮大电商经济,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区。着力繁荣文旅消费,办好消夏节、冰雪节等标志性节事活动,务实研究“引客入长”有效办法,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服务体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50亿元。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开展项目建设年行动,重大项目提级管理、重大需求提级解决、重大节点提级推进,全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超过130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以上。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围绕“万亿国债”“新增中央投资”等国家政策支持方向,加大项目谋划包装申报力度。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建立常态化实质运营的项目生成机制,形成项目签约率、开工率、达产率“三率”考核体系,及时兑现招商奖励,年内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300个以上,引资额增长25%以上。
坚定支持民营经济。制定《长春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实施“个转企”专项行动,新增民营企业8.5万户。将国家和省市一揽子惠企政策全部纳入政策直达平台办理,进一步扩大免申即享范围。用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新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城市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采购面向中小企业预留40%以上份额。坚决落实国家支持民营经济“金融25条”,合理提高新增贷款中民营经济贷款占比。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做好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万亿元以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