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生态农业 提升稻米品质
眼下正是备春耕的黄金时期,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轰鸣作业的搂草机、打捆机在清理残留的秸秆,而在德惠市岔路口镇南长沟村却看不到这样的场景。“去年秋收时,秸秆已经被收割机一并打碎留到地里了,冬天大雪一盖,它就成了咱们黑土地的卫士了。”近日,长义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李长义告诉记者这个“秘密”。
地好水好,长的米自然好。岔路口镇共有水田面积12000多公顷,水田面积占我市水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几年来,该镇大力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产前、产中、产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稻米产业链不断延伸。2021年,全镇种植的1.8万公顷水稻,总产量达到了14.9万吨,水稻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5亿元。2021年,岔路口镇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集覆盖还田、免耕栽培、节水灌溉、平衡施肥、保持水土、保护生态于一体的“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如今已经成了流行在岔路口镇种粮大户中的“标配”。“‘中国水稻第一镇’这个称号,不仅仅因为我们面积产量在全国乡镇级别中最大,更在于米的品质,尤其全镇推广的鸭稻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很有成效。”德惠市岔路口镇副镇长尹志文告诉记者。
农友合作社的“稻鱼鸭共作”示范田一共有10公顷,种植了两个品种的水稻,再加上鱼和鸭的收入,收益十分可观。“这就是双向收入!”负责人王守成说,“稻鱼鸭共作”模式实现农药零残留——鸭子排出的粪便是鱼最好的饲料,鱼还能吃掉稻田中的微生物,使水稻成为绿色食品,售价比普通水稻高出三倍。
据统计,岔路口镇有涉农企业3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83个,家庭农场76个,采用鸭稻、蟹稻、鱼稻等综合种养模式的种植户占到了6成以上。
绿色生态种植保证了稻米的品质,又如何将稻米的价值最大化呢?在吉林省松江佰顺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少东眼中,水稻产业是个链,出路在于稻米精深加工以及综合利用上。将稻草、稻糠、稻壳、碎米等以前看不上眼的“边角料”转化为“抢手货”,开发大米副产品,提高大米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良性循环。
“我们的稻米加工线一直运转着,订单不断。”在德惠市岔路口镇南长沟村的吉林省松江佰顺米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程自动化的稻米加工生产线正在作业:烘干、清理、糙米加工、精米加工、分装……一道道工序四季不停。
“目前我们有绿色稻米种植基地35000亩,有机稻米种植基地5000亩,从育苗、种植、田间管理到收割全程采用一体化封闭管理,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生态农业产业链条延伸。”李少东说。
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发展路径让小镇的稻农越干越有激情。未来,他们将打造高标准建设专用、优质、稳定的水稻生产基地,让小镇稻米走得更远。(来源:长春政事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