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吉林频道

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法治画卷

——市人大常委会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2021年12月31日14:42 |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小字号

2021年3月2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志厚带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组,到九台区茂林村调研扶贫产业项目辽源袜业茂林缝制分厂生产经营情况。

九台区波泥河街道在《长春市农村环境治理条例》出台后,依法对村屯环境进行有效治理,村屯环境焕然一新。

市人大常委会包保的省级贫困村九台区茂林村,大榛子产业扶贫项目为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全程机械化作业不但使耕作方式得到根本转变,更实现了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 (本版孙建一摄)

金色的稻谷、直挺的玉米、火红的辣椒、绿色的蔬菜……站在长春广袤的田野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与市委同向,与政府同力,将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为人大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重点工作,选择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急需推动解决的问题,依法履职尽责,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乐章中唱响了铿锵有力的人大声音,展现了时不我待的人大担当,贡献了不可替代的人大力量。

脱贫攻坚

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时刻聚焦目标任务,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精准监督,连续三年听取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如今,贫困户纷纷踏上幸福路,不仅房子有了,保障有了,产业有了,生活水平节节攀升,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经过五年不懈努力,长春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到2020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出列,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2.7%降为0,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3500元增至8600元左右。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志厚领题带队,深入到双阳区、九台区、公主岭市、榆树市、农安县、德惠市6个县(市)区、12家现代农业企业和扶贫产业项目、11个典型村屯,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立足人大职责,积极贡献智慧力量,提出合理化建议,形成了《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并上报市委,为市委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今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相继组建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健全了领导体系,形成了有统筹、有分工、有落实、有督导,职责分明的工作机制。市政府立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目标定位,谋定了紧紧围绕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产业融合与城乡融合同步发力,构建“1226”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格局的发展思路,绘就了乡村振兴的时间表、路线图。

美丽乡村

塑造乡村振兴之形

水光潋滟晴方好,一抹碧绿绕村来。

乡村道路干净整洁,来往的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充分保留原有自然风貌基础上打造的美丽乡村——九台区马鞍山村荣获“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这是市人大常委会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迎难而上,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的最好见证。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一环。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全市发展大局,坚持“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原则,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着力做好农村环境治理领域的立法工作,制定了《长春市农村环境治理条例》,顺应并满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长春市农村环境治理的形势需求和工作需要。

询问是人大监督的法定形式。市人大常委会努力在专题询问中,询出工作办法、问出工作实效。

为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利剑”作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全市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专题询问。

一言一语察民意,一问一答应民生。“考官”是十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考生”则是政府九个主要部门负责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们围绕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村庄规划编制、示范村建设、厕所改造、畜禽养殖污染、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生活污水治理、“畅返不畅”整治工程等方面询问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考试”现场既紧张又热烈。

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直击问题,切中要害,没有客套寒暄,打破砂锅问到底;市政府及职能部门负责人虚心坦诚,正视问题,不回避矛盾,一一给予解答。一问一答之间,体现了对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专题询问始于问,但不止于答。专题询问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要求市政府及其部门聚焦问题、立行立改,扎实行动、履行承诺,不断改善全市农村环境。市人大常委会跟踪问效,以有效的监督塑造乡村振兴之形。

持续监督,加快改善农村面貌。市人大常委会以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议案》督办、《长春市农村环境治理条例》贯彻实施为抓手,2020年组建了专题调查组,紧紧围绕“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环节,分阶段、分批次对长春市农村环境治理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对《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村环境治理进展情况的报告》进行了审议。

2021年,中央提出了“继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的要求,为持续强化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推动力,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实现“净、绿、美”目标,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改造及粪污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四项工作为重点进行跟进监督,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得到持续提升。

通过制定法规、工作监督、议案督办“三线”并进,集中发力,切实履行人大推动全市农村环境治理工作职责担当。在保障既有成果巩固基础上,各项重点工作得到全面提档升级,广大农村面貌有起色、有改观、有亮点,“净起来”初步实现,“绿起来”初见成效,“美起来”不久可期。

产业融合

激活乡村振兴之源

金秋十月,高远辽阔,农安县巴吉垒镇占地面积626公顷的绿色循环肉牛产业示范园热闹非凡。多名工人正在给圈舍内的母牛喂食,几头牛犊活蹦乱跳。

这是长春城开农投集团百万头肉牛产销一体化项目的核心子项目——农安县巴吉垒绿色循环肉牛产业示范园,部分圈舍已投入使用,首批引进的2400头优质基础母牛入舍饲养。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对此,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志厚在调研中指出,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抓手,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积极履行立法、监督等职权,保障推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小香葱,大产业。公主岭市怀德镇三里堡村发展棚膜经济,全村1300多个温室大棚全部从事香葱产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每栋大棚年纯收入约10万元。市人大常委会调查组充分肯定了该村发展棚膜经济取得的喜人经济效益,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具体建议:要聚焦市场需求,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和市场化,真正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农业大市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然而,一边是扛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一边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非粮化倾向”等现实问题,如何破解?市人大常委会对黑土地保护、粮食安全、农产品加工等工作持续调研、跟踪监督,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打造吉林绿色大粮仓贡献了人大力量。

城乡融合

构建乡村振兴之翼

秋风过处,稻花飘香。漫步在九台区红光村稻田公园的稻田景观木栈道上,万顷稻田金黄一片,一阵秋风吹来,稻海随风摇曳,稻穗泛起丰收的金黄,一幅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红光村将稻田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效融合,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吸引各地游客,将红光村建设成集民俗旅游、田园观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村田园旅游新农村。城乡的融合发展,带动了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农民在家门口,纷纷转型为企业家、理事长、农场主和个体工商户……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关键。2019年底,长吉接合片区列入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这是长春逐梦沃野的一次良机。

为此,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志厚多次强调,要按照长春市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工作重点,充分履行人大职能,为加快推动落实试验区建设,确保开好局、起好步、见成效贡献人大力量。

通过多次调研,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市人大常委会聚焦乡村振兴,围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等7项改革措施,持续发力,重点监督。

“要持续加大改革力度,持续推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持续推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参与调研的人大代表说。

春风得意马蹄疾。市政府借助城乡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重塑了城乡关系,补齐了三农领域的短板。在50余个试验点率先开展任务承接,突出以城带城、以工促农,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建成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探索了一条北方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和新模式。

勇立潮头展风采,奋楫扬帆建新功。2022年,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将按照市委部署,继续坚持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依法履职,积极而为,与全市人民一道绘好乡村振兴“新蓝图”,为长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周源 李明昆)

(责编:王帝元、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