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观地方】传承传统文化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21年05月10日14:08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乡村振兴战略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传承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传统文化为乡村的产业兴旺提供智识资源、为生态宜居提供地方经验、为有效治理提供贴近民心的策略。新时代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重视与善加利用传统文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增强村民保护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首先要做好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加强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脉络和基本内容的挖掘和梳理。为此,要加强乡村村史及相关历史资料档案的编修,做好乡村发展大事记的整理和编写工作,并结合地方志的编纂,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和阐释,为乡村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土壤。其次要加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增强村民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为此,要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强化村干部的责任意识,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专项工作,抓好落实;加大宣传力度,做到走进千家万户,千言万语的重复宣传,切实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搭建村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搭建活动平台,是乡村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首先要注重加强对乡村原有的传统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为此,还要加大政府对乡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财政投入,推动建设乡村图书室、文化活动室、体育健身场所、乐龄学堂等,拓展乡民公共生活空间,为活跃乡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保障。其次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村镇、示范基地等,搭建平台引导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此加强整体规划,推动相关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相关的社会企业、基金会和社会公益组织等开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项目进乡村,让村民受益。

  创新乡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式。加强乡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式创新,是乡村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首先要加强乡村的教育。“受过良好教育的村民才是这个村子里最可宝贵的财富”,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切实提高村民的素质,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为此要加强包括乡村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在内的教育,推动乡村网络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发展,推进学习型乡村建设。其次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利用现代融合传媒手段,积极利用“互联网+”创新活动组织形式,彰显传统文化魅力。为此要结合时代要求,贴合乡民的需要,用乡民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使中华文化中的和谐、孝道、五伦等在乡村中展现出时代风采,寻回乡村文化基因,重构乡村的伦理秩序和文化生态,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美德重新归附到乡村之体上,回归到广大乡民的生活当中,让乡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推动乡村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不同地区的文化进行交流和互鉴,是乡村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要坚持“走出去”,充分利用各类活动、博览会、研讨会、交流会、社交媒介等平台机会,展示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助推不同地区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更好促进自身的发展。为此,要积极拓展本地区的优势,如福建地区可以积极利用闽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相近”的特色优势,加强闽台交流,融聚彼此的优质资源和品质。其次,要加强“引进来”,引进和学习其他地区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先进理念,引领本地区的发展;还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本地区的特色,开发文化艺术精品,举办相关的富多彩的优秀文化节庆活动,吸引其他地区来本地区交流互学互访。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尤其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能为乡村发展注入精气神,有助于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增强村民价值认同、提升村民精神追求,通过增强村民保护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搭建村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创新乡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式,推动乡村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传承发展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力量,村容村貌会变得更加和谐美丽,村民的精神状态也会更加积极健康而更有魅力,村民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真正让村民的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来源:金羊网 白浅)

(责编:李思玥、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