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的生活不再孤单

2021年04月19日09:32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空巢老人”的生活不再孤单

互助社区“代理儿女”举办家庭才艺大比拼活动。(记者吴茗摄)

延吉市园月社区为空巢老人制作爱心辣白菜。(记者于悦摄)

  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升,社区工作力度的加大,以及老人们自我观念的革新,空巢老人开始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生活也不再“凄凉”。

  陌生的援手解困境

  3月25日,长春市德邦快递投递员肖德生因为一个邮件犯了难。由于联系不到收件人,肖德生打通了邮件上的联系电话。收件人是一位老人,电话联系人是老人远在辽宁省的小儿子徐先生。徐先生接到肖德生的电话后,却怎么也联系不上老人,十分担心。他希望肖德生帮忙去家里看一下。肖德生立即赶到老人家里,但是无论怎样敲门敲窗户,都无人回应。

  肖德生感到事态不妙,通过邻居找来老人在长春市亲戚的联系方式。当拿到钥匙进到屋里后发现,老人已发病躺在了地上。大家随即将老人送往医院,徐先生也连夜从辽宁赶回来。

  事后,徐先生向肖德生一再表示感谢。肖德生告诉记者,他在工作中接触到的老人独居现象并不罕见。“子女都在忙,不可能天天都回去,所以老人出现什么情况根本就不会知道。所以说不能让老人独居,不管什么原因,都应该把老人接到身边,有条件的话可以雇个保姆。”

  像徐先生一样,在困境中突然被陌生的援手拉了一把的,还有家住长春市二道区的高女士。2012年,高女士的独生女儿远嫁日本,2015年爱人病逝后,她独居至今。63岁的高女士平日里身体非常好,可去年年底在一次买菜的路上,不慎把脚摔骨折了。她独自打120急救电话,看病、打石膏,怕影响身在国外的女儿,始终没敢把这个消息告诉她。

  当邻居得知高女士的困难后,每天都为她送来热乎乎的饭菜,一日三餐,顿顿不落。令高女士意外的是,有一天她接到了一个电话,竟是女儿以前的同事打来的。“阿姨,听说你的脚骨折了。别急,有我呢!以后有任何事都可以给我打电话。”这个电话让高女士直接落泪,她说:“真没想到,我姑娘离开长春都9年了,她以前的同事还能这么惦记我。”

  社区服务让空巢老人老有所依

  今年72岁的陈阿姨虽然是空巢老人,但她的生活却格外精彩。“两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逢年过节才能回长春,孩子们虽然回不来,但也惦记我,每天都能接到孩子的电话。老伴刚故去那会儿,我不想去养老院,又不想离开长春投奔孩子,消沉了好一阵子。同学聚会的时候发现不少人跟我处境一样,但他们上了老年大学,平时上各种各样的课,日子也不那么枯燥了。几位老同学都说,虽然咱岁数大了,但也得自立自强,不让时代淘汰,不给儿女添麻烦。我想想这话的确在理,后来我就寻思着也上个老年大学,结果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我们社区就为老年人提供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学习班。你看我现在上的就有古筝班、书法班、瑜伽班,还参加了模特队、舞剑队和舞蹈队,经常有演出有比赛,我这一天天的比上班都忙。”陈阿姨说,老龄社会来临,空巢老人会越来越多,但只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独居也没有那么可怕。

  陈阿姨所在的长春市双德乡阳光社区共有60岁以上老人1304人,其中空巢老人98人。社区书记毕凤文告诉记者,为了让社区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社区创新了不少举措。社区有1名社区工作者和1名养老服务员,采取“社区工作者 专业社工 志愿者”的方式,围绕人文关怀、生活保障、文化活动、安全等方面开展服务,让老人安度晚年。同时注重挖掘老年人优势特长,引导有能力的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为老年人实现自身价值搭建平台,实现老有所为。

  “我们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开展老年文化课堂。引进吉林开放大学(注:原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文养结合’项目,购买书法、面点、声乐、舞蹈、茶艺、插花、国学、国画等十几门课程,项目开展以来,社区共有600多名老年人接受了培训。”毕凤文介绍,社区还引进了长春市益友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促进中心“迟暮同行”——阳光社区困境老年人综合服务项目,通过开展“爱心义剪情暖迟暮”义剪活动、“我们一直在路上”老年人踏青活动、“天使进社区义诊暖人心”大型公益活动、“我爱唱红歌”大型专题活动等,从安全生活、娱乐活动、人文关怀3个方面为辖区内困境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社工服务,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安全指数,同时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保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在阳光社区,老年人不仅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还积极投入到志愿者服务中来,社区现有213名“三长”,其中150人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散发余热,服务居民,拓宽生活的空间,闪耀正能量的光芒。

  “代理儿女”助空巢老人安享天伦

  长春市绿园区互助社区居民隋廷信老两口今年都八十多岁,年纪大行动不方便,尤其是隋大娘生活几乎不能自理,家里上下全靠隋大爷。由于子女长年不在身边,老两口生活中时常遇到困难。社区副主任张攀走户时,了解到隋大爷家的情况后,主动担任隋大爷的“代理儿女”。从2011年开始,每逢周六周日张攀都会放弃休息时间,来到隋大爷家帮助老人购物、打扫卫生、陪同就医等,10年来从未间断过。

  在互助社区,不少空巢老人在“代理儿女”的照顾下过上了老有所依的生活。社区书记梁艾琳告诉记者,互助社区开展了“代理儿女”助老公益项目,推行区域内志愿者与空巢老人牵缘结对,通过开展以精神慰藉为主的亲情互动关爱活动,切实解决空巢老人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问题,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进而营造“正阳一家亲,幸福一家人”的浓厚氛围。

  “我们以街道、社区干部、驻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其他热心老龄事业的志愿者为主体,牵缘辖区内60周岁以上且子女不在身边、孤独寂寞的空巢老人,实行‘一对一’的服务模式。‘代理儿女’与空巢老人确定关系后,除了规定动作外,采取双方自愿、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和相互来往。街道、社区也定期组织空巢老人与‘代理儿女’一同参加的集体性联谊活动。”在互助社区,至今已经有超过200位空巢老人通过该项目受益。

  为“空巢”父母添上智能设备

  上午在楼下小公园闲坐消遣,时不时和遇到的朋友聊聊天;下午去社区活动室转转,跟老伙计们一起唱唱歌、打打鼓;晚上就和老伴儿一起守着手机,等着跟儿子视频连线……今年71岁、家住吉林桦甸的孙长林每天给自己的行程安排得满满的。孙大爷告诉记者,他们老两口就一个儿子,从上大学起就去了外地,后来更是在南京结婚定居了。

  “我们俩最高兴的时候就是晚上跟孩子发视频,听听儿子儿媳的关心,跟孙女唠嗑,听她说每天都做了什么、有什么高兴事。每天不跟他们唠唠,就觉得一天都没劲儿。”他说。

  “以前我们和家里联系没这么勤,一般都是每周打两个电话,问问爸妈的身体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想吃的、需要用的,然后我们网购邮过去。每年只有节假日才能回去陪他们。”孙大爷的儿子孙和文说,“但没想到,他们俩的身体会垮得这么快。前年3月,我给家里打电话一直没人接听,我就给亲戚打电话,人家说我妈生病住院,我爸照顾她几天之后也累倒了。他们俩谁都没告诉我们。”孙和文现在想起来这事还心有余悸,他说自己当时吓得赶紧请假回家,后来二老出院了,他本来打算把他们接到南京一起生活,可父母实在不习惯南京的生活节奏,只待了半年就回桦甸了。

  “自此之后我就开始研究怎么能更快速地知道家里的情况,买了不少智能产品。”孙和文告诉记者,他给父母买了最新款的智能手机,教会他们怎么发语音、发视频,还给他们下载了不少休闲娱乐的软件,教他们怎么用、怎么玩;在桦甸家里安装了宽带,每个屋都装了监控摄像头,这样就能随时随地看到父母在家的状况。“我每天跟我爸妈视频聊天,晚上要是加班没时间闲聊,就让我媳妇给他们发孩子的视频,或者直播我姑娘写作业,给他们俩解解闷。我媳妇还给父母买了智能手环,让他们不管去哪儿都戴着,上边有运动计步、移动定位、血压和心率测量、睡眠监测和疲劳提醒等诸多功能,如果他们身体出现问题,我这边手机上就能看到健康示警提示,就能最快地联系亲戚或者医生过去。”

  空巢不空心,让老年人走出家门

  记者在延吉市公园街道了解到,辖区内赴韩国或国内其他城市务工人口较多,且年龄大多集中在20岁至50岁,造成了不少老人独居的情况。为辖区内空巢老人提供高质量服务、让老人乐享晚年生活,成为公园街道和下属各社区的重要工作之一。

  针对辖区老人最需要养生保健和精神文化这两方面服务的实际情况,在公园街道园纺社区社工服务站,关爱空巢老人的一系列活动有序展开。据园纺社区副书记程婕介绍:“我们开设养生小组,教给老人们科学的养生保健常识,教他们制作简单的养生菜和养生茶。开设兴趣小组,鼓励老人们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还举办风采秀、红歌会、棋牌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让老人们有展现自己的舞台,提高自信心,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不少原来沉默寡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老人都逐渐发生了变化。

  园纺社区社工服务站组织起“以老扶老”体验小组和邻里互助支持小组,通过观看社工电影、做互助游戏来体验互助带来的快乐,逐步培养空巢老人的互助意识。社区还成立低龄老人志愿服务队,组织他们上门陪高龄老人聊天、画画、表演节目,让他们感受到助人的快乐。低龄老人志愿服务队成员金阿姨表示:“这个小组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有用的。大家能够相互扶持有个伴儿,真挺好的,等我年纪慢慢大了,能有这样的老伙伴陪着也是很幸福的。”

  自己做好加减法为子女解忧

  像很多老人一样,78岁的齐润华和72岁的魏丽霞忙碌了大半辈子,退休后的晚年生活是从帮着儿女照看孩子开始的。儿子在北京、女儿在上海,各自买房、成家,都没用老两口操心。在上海帮忙照顾小外孙女的日子里,老两口目睹了女儿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在心疼之余,也默默地在心底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养老基调”——尽可能地少给儿女添麻烦。

  去年,齐润华的身体状况下滑,虽然老两口去孩子家的时间少了,却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活成了最时尚的老头老太太。喜欢旅游,二人就天南海北地游山玩水,结识新朋友。齐润华年轻时就对无线电感兴趣,现在不仅开始钻研,文章还被无线电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采用、发表,阅读量喜人。魏丽霞年轻时没有读过正规大学,始终感到遗憾,现在却从写作、国画“小白”开始,像个小学生一样,一笔一笔地见证着进步。

  魏丽霞说,夫妻俩的老年生活一直在做“加减法”。对子女的生活做“减法”,不过度干涉年轻人的自由空间和想法;对老年生活的兴趣爱好做加法,尽可能地把日子过得丰富多彩。身体状况不佳时,二人还会在网上咨询一些知名医生,合理治疗,没用孩子操心,通过坚持锻炼疾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记者吴茗 马贺 于悦 韩玉红 王文辉)

(责编:马俊华、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