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互联网+“警网红”三个“互联”赋能群防群治,以“小切口”推动“大平安”,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背景意义
目前,温江区管理服务人口已达107万人。2016年,温江区的人口还停留在85.6万人,近几年,温江区实际服务管理人口年均增长5.6%。与人口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温江区维护社会治安的专业队伍——公安民警,却呈现超级稳定性。区公安分局现有在职在岗干警606人,5年前,分局干警数为578人,民警年增长的幅度只有0.9%。随着宜居温江的建设、产业温江的发展,在温江区生活和工作的人口还将大幅上升,达到120万,预计在2024年就会实现。截至去年,温江区刑事案件立案相比去年增长10%,治安案件发案相比去年全年下降47%,违法犯罪警情相比去年下降2.6%。由此可见,温江区社会治安整体良好可控。但是受制于专业力量的数量、工作特征等原因,公安干警直接获取治安线索的渠道非常受限。例如,温江区去年破获了四起制毒案,但这四起案件中只有两起是由温江区公安干警破获,另外两起是由异地警方破获。虽然异地警方是根据前期已经掌握的线索深挖细查最终在温江将人抓获,但不可否认,在温江区内发生的案件由异地警方破获对温江区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同时,这四起制毒案件的案发地都是常见的小区楼栋或者普通工厂,这也就告诉我们,隐患、毒情并不像在电视中看到的那样神神秘秘、遥不可及,而是随时发生在我们身边,只要留心,是有迹可循、触手可查的。
综上分析,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温江,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最终落实在“群防群治”上。
二、存在困惑
温江区在推进群防群治工作中,始终都存在两个困惑:一是有钱但用得不好。为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群防群治的积极性,区财政每年都预算了100万的群防群治奖励经费。2018、2019两年,这笔经费均下拨镇街使用。通过延伸问效,我们发现镇街大多以“计时”的方式,用于平安志愿者参与应急响应时的生活和交通补贴,而以“计件”的方式,用于线索奖励的比例极少。二是线索不处不在却报者寥寥。违法犯罪活动都会露出蛛丝马迹,这些点点滴滴的线索都在人民群众的身边。特别是守护全区313个小区的1.2万余名物业服务人员,入百家院进千家门的600余名“快递小哥”,从事电讯服务的700余名客户工程师,他们在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获取了许多敏感社情。但从整个社会面上来看,报告者、举报者都不多。
我们深入调研,发现影响和阻碍大家参与群防群治的积极性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举报人领取奖励不方便。举报人领取奖励通常需要履行繁琐的财务手续,例如需要前往某个固定场所(派出所、街道、公安分局或者政法委),找到某个特定的奖励发放工作人员,再提交各类证明,才能签字领取。多数举报人会因为领取流程繁琐复杂而选择了放弃。二是举报人顾虑自身安全。举报本身存在风险,部分举报人担心自己身份信息泄露遭到打击报复,想举报却不敢举报,最终选择了放弃。
三、工作措施
(一)两个平台互融联通,科技赋能群防群治。一是优化“大联动?微治理”工作平台。在保持以综治中心为核心的指挥调度基础上,探索叠加疫情防控中心、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中心、婚姻家事纠纷预防联动中心等功能,同时接入“智慧平安小区”“三车智防”、砂石管理、扬尘治理及建筑垃圾智慧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慧科技,力争实现合多中心于一平台操作,多个部门“同台竞技”,建立“网格发现、社区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置”的诉求连环响应、闭环办理机制。二是完善“温江警网红”有奖爆料平台。完善“温江警网红”微信公众号“有奖爆料”“联动查”等功能,设置涉黄赌毒、邪教、传销、盗采砂石等7大类举报信息和查找失信被执行人、走失人员、网逃人员等3大类查找信息模块。群防力量通过“温江警网红”微信公众号进行简单操作即可上传线索信息并推送到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按分工将任务派发区公安分局、市场监管局、应急管理局等部门。部门通过“大联动?微治理”平台受理后进行现场核实并处置,将处置结果反馈区综治中心。如反馈属实,立即启动奖励,200元以内的直接在线推送红包,200元以上的系统登记后发放现金奖励。三是实现平台融合联动响应。将面向群防力量的“温江警网红”微信公众号开放平台和面向工作主体的“大联动·微治理”工作平台互融联通,实现用户提供线索、综治中心派单、部门核实反馈、中心发送“红包”、用户收取“红包”的“五步曲”在两个平台上“一气呵成”,推动“内循环”高效运行,“外循环”快速链接。
(二)三支力量互补联动,协同赋能群防群治。一是以社区民警为专业力量推动群防群治。创新推行“一室两队”警务机制改革,推动派出所工作重心向深度参与辖区社会治理,社区民警进村(社区)班子,使社区民警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到社区“精耕细作”。畅通信息渠道,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民警为主体,建立村(社区)、网格员、“红袖套”三级微信矩阵群,由社区民警组织网格员、“红袖套”等群防力量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巡逻防范、法律宣传、纠纷排查、消除隐患等工作,结合辖区案件情况动态调整巡逻时段、地段和区域,真正做到“警力跟着警情走”。二是以网格员为职业力量推动群防群治。全面整合政法、民政、劳保等延伸到社区的部门下沉力量,建立健全网格员额队伍体系,推动人员归并、经费归集、管理归口。按照综治、社治“双线融合”工作机制,制定完善“一份责任清单、一套帮带机制、一个考评体系、2本工作手册、N项培训模块”的培养使用机制,让每名网格员都“全岗全能、事项通办”。目前已建成585人的网格员队伍,平均年龄37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78.4%。三是以“红袖套”为社会力量推动群防群治。社区民警带领网格员发展各类保安、保洁、城管队员、外卖骑手、出租车司机、深夜摊贩、停车场收费员等群体为“红袖套”,深挖“警网红”内涵,目前已发展实名制“红袖套”11000余人。加强群防群治社会组织建设,公平街道建立“警网红”联动工作站、万春镇成立义警协会、涌泉街道建立物业联盟、柳城街道建立“红柳在线”等群防群治组织,不断整合力量,优化配置,壮大队伍。组织各相关部门、镇(街道)、各行业群众代表300余人召开群防群治推进大会,13余万人次通过直播观看会议,通过宣讲群防群治奖励办法、观看典型案例视频,提升群防群治队伍问题发现、处置、上报等综合素质能力。
(三)三项机制互促联建,制度赋能群防群治。一是落实目标导向机制。以目标考核为杠杆,细化考核标准,按月对网格员发展“红袖套”等群防群治力量及响应情况开展点验拉练活动,得分纳入综治目标考核,同时将“警网红”有奖举报线索信息列入加分项目,不搞平均主义,拉开考核差距,充分压实基层群防群治工作责任,有效推动群防群治工作措施落实落细。二是创新计件奖补机制。区财政每年预算100万元群防群治奖励经费,区委政法委修订出台了《温江区群防群治奖励办法》,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奖补重心由原来的“计时”向“计件”转移,规范线索信息分类和奖励发放流程。创新制定系列保护措施,对提供较大、重大、特大线索信息的举报人,经审批后采用上门发放现金奖励形式,让群众不跑路、不留痕,充分保证举报人安全。三是强化宣传引导机制。印制水杯、环保袋、宣传海报等文创产品15000余份,在全区各小区开展全覆盖宣传,让宣传力变成战斗力。选取典型案例拍摄专题视频广为传播,在激励群众参与群防群治的同时,对各类违法犯罪形成有力震慑,维护全区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四、工作成效
2021年以来,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温江警网红”有奖举报战果频传,共收到特别重大线索1条,重大线索11条,刑事拘留4人,行政拘留11人,发放奖励金102300元。其中天府街道发现非法储存危爆品案很具有代表性。
五、探索与思考
温江区修订出台了《温江区群防群治奖励办法》,这个办法最显著的特点体现在对举报人的“六重”安全保护上:一重保护:“温江警网红”微信公众号可以匿名举报;二重保护:收到的所有爆料信息都由区综治中心统一接收,并且由政法单位公职人员或者特定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处理;三重保护:流转到公安、应急等后台办理部门的信息,只流转实体内容,举报人的个人信息,包括联系方式全部隐匿;四重保护:对举报人的回访,只通过区委政法委实名认证的固定电话进行;五重保护:200元以内的小额奖励,采取平台推送红包的方式,举报人不见面“一键领取奖励”;六重保护:较大额度的奖励,采取以现金方式“送奖上门”。由3名在职在编人员签字见证,举报人不用留下任何身份字据材料,确保举报人“安心领奖”。这种做法,对当前的财务制度都有一定的突破,也得到区纪委监委机关、区财政局、区审计局等部门对这项工作的大力支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共建平安温江的道路上,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参与其中,涌现出一支支能够比肩“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的群防群治队伍,形成人人愿当爆料员、人人能当爆料员、人人敢当爆料员、人人智当爆料员、人人争当爆料员的良好氛围,给专业部门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线索,有案必破,有危必解,造就温江治安“高地”。同时,我们也希望温江群防群治机制能够形成外溢效应,对心怀不轨、行为不端的违法犯罪团体形成震慑,不愿也不敢到温江滋生事端,从源头守护温江的平安,造就温江案发“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