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 清风扑面

2021年04月06日09:23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清明时节 清风扑面

  清明时节,长春市不少团体举办缅怀先烈活动。(记者吴茗 摄)

  清明时节,缅怀革命先烈等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多彩。(记者吴茗 摄)

  清明时节,在青怡坊里,不少市民选购鲜花用来祭祀。(记者于悦 摄)

  “云纪念”公益祭思平台让市民在手机上就能实现祭奠逝去亲人。(记者韩玉红 摄)

  长春市青浦社区居民积极响应文明祭祀的号召。(记者韩玉红 摄)

  近年来,长春市加大力度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祭扫、绿色祭祀。鲜花祭祀、植树缅怀、网络追思等正成为百姓清明祭扫的新选择,一股文明新风已悄然形成。日前,记者在走访踏查时发现,今年清明节文明祭祀有了新内容与新变化。

  “烟火”清明渐行渐远

  “以往清明时节去墓地祭拜父母,总会备些‘烧纸’‘蜡烛’,今年墓地禁烧,我们几个姐妹响应号召,只带了鲜花和果品去祭祖,墓地不见了往日的浓烟和到处纷飞的纸灰,清风扑面,让清明更‘清明’。”3月28日,陈女士和姐妹几人一同前往福山寿明园祭扫父母墓地。陈女士告诉记者,今年清明祭祀与以往不同,墓园里难觅“烟火”。

  “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和姐妹们每逢清明都要去寿明园祭拜父母。前些年墓地会准备一个铁桶,谁家祭拜就把铁桶拎到墓碑前烧纸,后来文明祭祀之风渐起,铁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供大家集中烧纸的一片空地,直到前年时还是在这片空地上焚烧纸钱,今年空地上也不让焚烧纸钱等祭祀品了。”陈女士表示,这种没有“烟火”的祭祀既文明又环保,曾经的陋习早就应该摒弃。

  3月28日,记者来到长春龙峰殡葬服务中心,40多万平方米的园区一改往年的情景,没看见一处有烧纸的场景。人头攒动,每个来祭奠的家庭怀里都抱着鲜花和绢花。骨灰寄存处没有往出捧骨灰盒的,都是默默地打扫灰尘,摆上花和贡品,祭拜过后文明离开。整个园区到处都是移风易俗的宣传横幅和祭奠注意事项,消防车孤零零地停放在门口,似乎失去了作用。记者与一位大姐聊了一会儿,她感觉不烧纸似乎缺了仪式感,不过文明祭祀也挺好。一位先生告诉她,出了园区门口就能烧纸。记者走出正门,的确看到路两边卖纸钱的摊位旁,摆着20多个油桶,接待着喜欢烧纸的群体。

  3月30日一早,罗女士带上头一天准备好的备品,前往长春市朝阳沟,祭奠过世的父亲。罗女士对记者说,今年放弃开私家车,特意选择公交出行,原因是每年开车去路上都要走走停停,尤其过了四通路口就开始蜗行,反而乘坐117路公交车并没有想象得那样拥挤。

  一进院,大大的横幅提醒人们——“告别陋习,文明祭祀”“移风易俗,树立新风”,位于后面的息园墓地和前面的骨灰存放处有很多工作人员在现场引导和维持秩序,告诉大家禁止焚烧祭品,倡导群众采用多种多样的文明祭祀方式来祭奠亲人,缅怀祖先。

  罗女士将存放父亲骨灰盒的空间擦拭干净,将以往的摆件都换上新的。父亲生前喜欢书法篆刻,罗女士为他带来了微型的文房四宝,还摆上了新的微雕红烧肉、清蒸鱼、豆腐、白菜……都是父亲生前喜欢的,还有一封手写的书信。罗女士对记者说,她父亲生病瘫痪在床10多年,都是她一直照顾,所以内心无憾。亲人生前尽心尽力,去世后也不必铺张祭奠,大讲排场。

  记者看到,还有一部分人一时不适应,觉得祭奠不烧纸总是缺点什么。他们拎着烧纸四处转悠找不到烧的地儿。一位前来祭祀的市民告诉记者,殡仪馆外对面经营祭祀用品的店家趁着执勤人员和志愿者不在的时候,将人们领到自家店房后烧纸,但去烧纸的人是少数。

  鲜花祭祀成主流

  清明节,随着文明祭祀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用鲜花寄托哀思。3月30日,记者走访长春市内多家花店发现,黄菊、白菊、康乃馨、非洲菊等祭祀用花都摆在显眼位置,十分畅销,各家花店早早就为清明节鲜花销售高峰做好了准备。

  青怡坊一家鲜花店店主介绍:“现在黄白菊是3元钱一支,花束按大小从30元至200多元不等,像这些几十元的花束卖得都挺好。现在流行鲜花祭祀,天天都能卖出去不少,我们有空了就得包花束,要不然都不够卖。”

  “现在的祭祀用花做得比以前也好看了,不止是黄白菊,还搭配了别的花,款式新颖时尚。”前来选购祭祀用花的尹女士说道,“现在提倡文明祭祀,用鲜花替代烧纸,不仅能表达心意,还绿色环保,我觉得挺好的。我家买了两束包好的花束,花了100元。”

  记者了解到,随着清明的临近,祭祀用花的价格在不断上涨,一位店主表示清明当天的黄白菊单支可能要卖4元一支,花束也要涨价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如果有需要可以提前加微信付款预定,定好款式和用花时间到时候直接来取就行,要不然再过几天肯定要涨价,买多了我们还可以给送上门。”

  缅怀活动内容丰富

  清明时节,各种各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内容丰富,为文明祭祀注入了新元素。

  3月31日,长春市巴士公司四车队党支部在支部书记刘亮同志带领下,组织优秀党员干部和职工前往长春革命烈士陵园,举行了缅怀革命烈士清明节文明祭祀扫墓活动。祭扫仪式上,大家为烈士敬献鲜花,举行了庄严的哀悼仪式,为长眠地下的英烈默哀,告慰烈士忠魂,寄托对烈士的无限哀思。随后,全体党员在烈士纪念碑前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庄严承诺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遗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奉献自己的热血。

  清明节前夕,朝阳区牡丹园社区党委组织党员干部集中观看影片《秀美人生》,让广大党员干部重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黄文秀在脱贫攻坚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感人事迹,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3月31日清晨,在农安县黄鱼圈乡连三坑小学的广场上,一场以“清明寄哀思,吾辈当自强!”为主题的清明活动拉开序幕。伴随着国歌声,五星红旗在连三坑小学的广场上冉冉升起,全体师生齐唱国歌,随后老师为学生们讲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以及革命先烈们的英勇牺牲,老师们讲得绘声绘色,小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主题教育活动结束后,班主任老师带领本班同学放起了大家亲手制作的风筝。连三坑小学校长高佳望告诉记者,清明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的极好时机,为纪念这个有着深远意义的日子,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旨在祭奠先烈、先人、先贤,引导青少年们学习历史,传承文化、缅怀先辈、铭记革命先烈光荣传统,学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师生们自强自立、奋发有为!

  “云纪念”让思念更有温度

  近年来,用文明的方式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已经越来越为大众所认可和接受。3月30日,由长春华夏陵园开发的“云纪念”公益祭思平台正式上线,面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这是长春华夏陵园继去年推出“云祭扫”服务后的又一次文化引领。平台上线两天,在“云端”参与祭思的就达到了6万余人次。

  据工作人员介绍,“云纪念”平台操作界面简单易懂,适应各年龄段手机用户,只要通过微信搜索“长春华夏陵园”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云服务”即可使用,无需注册或绑定手机号码,就可进行朋友圈转发及分享。用户通过该平台,可一键实现向故亲、先烈、先贤敬献鲜花、点亮烛光、发表哀思、书写信函等祭思功能,随时随地寄托情感。

  “云纪念”祭思平台将公益属性与用户体验有机融合,便捷、新颖、绿色的形式,一经推出便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反响和一致好评。许多市民纷纷通过转发朋友圈的方式,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情感传递。

  社区倡导祭奠新风尚

  清明节,长春市很多社区纷纷开始行动起来,向市民传递移风易俗、文明祭祀新风尚。

  长春市绿园区铁西街道青浦社区开设的社区文明祭祀堂,在清明节前一周就向辖区居民开放了。文明祭祀堂自2014年开始设立后,从起初并不为居民知晓,到2018年开始通过“网格”向居民广泛发布信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这一祭奠新风尚。

  青浦社区党委书记石惠玲告诉记者,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线上 线下”两手抓,既在微信群里发布信息,又到辖区发放传单,号召大家从环保和安全角度出发,希望他们来到社区进行祭拜活动。据了解,从清明节前一周到清明节最后一天,青浦社区将会议室临时用作文明祭祀堂。居民可以把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写下来,贴到“追思墙”上。社区还准备了LED电子屏,可以将所祭奠人的姓名打在屏幕上,让前来祭祀的居民能够面对“亲人”,道出心里的那份追思之情。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来到青浦社区文明祭祀堂的以老年人居多,在接受新的祭奠形式时,有不少老人都在转变思想观念,接受了这样的方式。

  倡导新风尚的同时,长春市各社区也在积极通过实际行动,一边引导市民用文明方式祭祀,一边严查烧纸行为。青浦社区全员上阵,20位工作人员轮流值班,清明节前后每天18时至23时都有人在辖区的主要路口看守,效果明显。

  长春市净月开发区德正街道农大社区一支由14人组成的“禁烧”值勤队,每天18:30至23:00分布在辖区内的几个主要路口,每个路口2人,严查烧纸行为。尽管偶尔也会遇到有到路口打算烧纸的市民,但经过社区工作人员的劝说后,基本都能得到理解。“我们会告诉大家用新的祭祀方式,禁烧效果比较明显,目前辖区内烧纸几乎杜绝了。”农大社区党委书记王丽敏说。

  长春市宽城区柳影街道宋家路社区组织社区“三长”在辖区内开展了“文明祭祀·绿色清明”宣传活动。楼栋长、单元长分别通过社区微信群倡导居民群众过一个文明、绿色、平安、健康的清明节。同时,社区“网格长”在辖区内向来往居民发放《文明祭祀倡议书》,一边发放一边为居民宣讲传统的焚烧冥币、燃放爆竹祭扫的危害及推广新形式、新方法的文明祭祀,倡议大家摒弃陋习,利用哀思墙、网上祭扫等新的祭祀方式文明祭祀,并提出禁止在居民区内燃烧纸钱,避免出现明火,确保清明节前后的安全、和谐与稳定。同时还召开了“三长”专题网络会议传达文明绿色过节,让文明、健康、生态、和谐的祭祀新风逐渐深入人心,让文明祭扫成为时代新风。(记者吴茗 刘颖 马贺 于悦 韩玉红 姜忠孝)

(责编:马俊华、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