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悬念解乡愁、地名暖人心

2021年03月16日11:24  来源:中国网
 
原标题:《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悬念解乡愁、地名暖人心

从2021年1月23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在每周六晚间黄金时段推出了《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自开播以来,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高度好评。

前一时段恰逢春节假期,各家电视台纷纷推出联欢晚会、大型综艺节目和热播电视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地名大会》坚持“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的基本定位,不靠明星大腕儿拉人气,不靠豪华阵容带节奏,普通百姓同台竞技,围绕地名知识展开问答。一个益智类的素人版真人秀,通过巧妙地使用悬念,强化情感认同,表现出了特殊的艺术活力和观众参与感。

节目播出后不仅收视率不断攀升,而且在央视两微一端的平台上,广大网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出现了以地名知识为主题花样翻新的朋友圈和微信群,地名知识问答似乎成了与看灯会猜谜语一样的节日新民俗。2021年牛年春节,由于抗击疫情的需要,许多打工人留在当地过年,《中国地名大会》里天南地北大大小小的地名,成了无数游子重温乡情、排解乡愁的心灵归宿,成为春节文化盛宴中一道清新适口的家乡特色菜。

《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的节目形态,全部由素人选手参加,他们要通过“一举成名突围赛”“榜上有名对抗赛”和“双人天梯竞速赛”环节,在有关地名的各种知识问答和考核中层层闯关,最后产生总冠军。

在这样的竞赛节目中,如何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是关键的一环。《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的创作人员,在设计悬念的时候,注重了专业性,知识性,同时也特别注重悬念的关联性,注重悬念的心理参与和情感认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名中的林林总总千差万别的悬念,每一个都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人息息相关。不论是参赛选手或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能够在地名问答的知识点中,找到与自己生活经历有关的情感点和兴趣点。比如在节目的“地名天梯”环节,在一连串地名的回答中,大家熟悉的风味小吃、旅游景点、土特产品,化为地理知识和地域风情,枯燥无味陌生的地名,变成了鲜活的生活体验。在美景美食美味中的引领下,悬疑点、知识点变成了兴趣点和观赏点,变成了提高节目现场感和参与感的有力抓手。

在《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第6期节目中,一条破旧的小船飘浮在哪一个湖泊上?通过一步一步地打开问号,观众看到微山湖船上农家子弟小学王升安校长和曹桂英老师,从破旧的船校到崭新的校园,他们坚守当地教育事业40余载,为当地留守儿童讲课。年逾花甲的老夫妇无怨无悔,无欲无求,王校长对于妻子的愿望就是想为她补办一次婚礼。在演播现场,老夫妇终于穿起婚纱登上舞台。此情此景,令人动容。谁没有家乡?谁没有童年?谁没有父母?谁没有老师?参赛选手热泪盈眶,热烈鼓掌欢呼。一条小船打开的悬念,最终成为全场观众情感交融的最高峰。

在大型竞技类真人秀节目中,悬念是不可缺少的。如何使用悬念来传达资讯,传播知识,传递感情,传承美德,既是一种创作技巧,更是一种创作态度。在《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第六期中,来自武汉的出题达人提出一个问题:火神山医院在武汉哪个区?一语即出,全场振奋。对具体地名的寻找,迅速化为对抗击新冠疫情难忘岁月的回忆,化作对“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抗疫精神的回味与重温。一个地名带来的悬念会瞬间激发出全场观众的参与感,大家都仿佛又回到了抗击疫情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悬念可以把一个地名化为理想的象征,可以催生广泛的认同感.归属感、最终让一个普通的地名成为暖人心,聚人气的文化地标和情感高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一个重要的收视群体是海外的华人华侨。〝若问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多少海外游子,把家乡的地名深深的印在脑海里。不论身在何方,《中国地名大会》中总有他熟悉的家乡,总有他熟悉的身影,总有他情牵梦绕的那山那水,总有一个能够承载乡愁的地名。

悬疑点、知识点、兴趣点、动情点,点点滴滴都是爱吾家、爱吾国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看了《中国地名大会》之后,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昂首挺胸,把那首熟悉的歌唱得更响亮一一“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图文: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王甫)

(责编:李思玥、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