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唱新韵——“十三五”长春文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纪实

2020年12月24日09:12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薪火相传唱新韵

一座城市,就是一座历史丰碑。内敛文化底蕴,外彰城市精神。

汽车文化、电影文化、雕塑文化、历史文化、工业文化……近年来,长春市在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文化的挖掘、注入和表达,全力打造“休闲消夏胜地、冰雪体验之都、文化旅游名城”的品牌形象,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规划保护开发建筑文化地标,挖掘整理79项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十三五”期间,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致力于提高城市开放度和包容性,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建设人文城市。通过深入挖掘长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铸魂,将“宽容大气、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充分植根于历史血脉之中,为长春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薪火相传唱新韵。寻着文化的足迹追溯而来,长春这座城,因文化传承和融合发展绽放精彩。

挖掘资源

保护延续历史文脉

汽车文化是长春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之一。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一批解放牌卡车驶下总装配线,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走进一汽,仿佛翻开了一部“共和国汽车工业长子”的发展史,踏着长春市文广旅局规划设计的旅游路线,一汽汽车博物馆、一汽红旗博物馆、第一汽车制造厂早期建筑群、一汽解放生产车间、名人故居等景点映入眼帘,厚重的历史感油然而生。

提起城市文化资源,熟知长春的人都会想到一汽、长影、长春世界雕塑园、伪满皇宫……这些城市文化元素已深入人心。

“十三五”期间,长春市文广旅局在挖掘和保护文化资源方面下真功夫、苦功夫,深入挖掘资源,保护和延续历史文脉,形成了文化资源保护的完善体系。

“长春市的文物资源很多,比如长影早期建筑、一汽早期建筑、伪满军事部旧址、伪满国务院旧址、伪满司法部旧址、吉长道尹公署旧址……这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27项。”提起文物建筑资源,长春市文广旅局文物处处长张美清娓娓道来。

自2016年以来,长春市积极推动文物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利用工作,率先在全省设置了市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

张美清介绍,长春陆续启动并实施了伪满皇宫旧址等一批伪满时期建筑、辽金古建筑和“一五”时期老工业基地文物保护项目;相继推进长春文庙、沙俄兵营旧址、日伪时期南岭净水厂旧址、海上会馆旧址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工程。2020年规划保护开发长春近代建筑(二战中国东北战场)遗址遗迹群、一汽新中国早期工业遗产聚落、长影及长春国际影都等三个文化地标,推进中东铁路遗址等文化建筑群落保护开发。

为加强对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管理,长春市逐步完善了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还编制了《伪满皇宫及日伪军政旧址保护规划》等7个文物保护规划。

一张张看似普通的鱼皮,经过精巧的设计、细腻的刀工,在“袁氏皮画”第五代传承人袁喜和的手里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皮画。据介绍,“袁氏皮画”是在内蒙古皮画的基础上结合山东民间彩绘、雕刻、绘画与北方渔猎民族民间元素形成的手工艺品。除了鱼皮,还可以使用鹿、猪、牛、羊、狍等动物的皮等来当“画纸”,画面清晰、重彩、古朴,民俗特点浓厚,生动感人。

满族文化、黑土地农耕文化、朝鲜族文化、农牧融合文化、萨满文化……长春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这样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扎根发芽、开枝散叶,日益壮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春做法可圈可点。长春市文广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工作人员宋煜锟告诉记者:“2018年10月,长春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出台,榆树市‘东北大鼓’、农安县‘黄龙戏’、九台区‘平氏浸膏制作技艺’等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关氏满族剪纸’等省级名录项目30项,‘李氏满族刺绣’等市级名录项目46项。目前,长春共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79项。”

多年来,长春市文广旅局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挖掘和整理,已经建成国家、省、市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今年,出台了长春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通过“挖掘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抢救一批”濒危的非遗项目、“培育一批”有鲜明特色和成长空间的项目,补齐短板,夯实长春非遗保护传承的基础。

长春市文广旅局不断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加强协调和指导。在长春市群众艺术馆设立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区、县(市)文化馆也拥有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初步形成专业保护工作网络和兼职队伍。围绕保存保护、传承传播、展示展演、教学研究等功能推进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建设,打造“长春记忆”的活态展示中心。制定《长春市非遗申报工作标准》等相关办法和标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

“十三五”期间,长春市文广旅局还按照国家和吉林省振兴传统工艺计划,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传承人群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做大做强具有长春特色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使之成为全国和全省影响力的品牌。

打造载体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成为只放在博物馆里的活化石,走进现代生活才是其长远传承、真正活下来的方式。

“十三五”期间,长春市文广旅局不断创新理念,通过巧搭载体,开展“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传承基地传习培训活动,以及传承人培训提升等,实现了非遗常态化运行。

长春市文广旅局充分挖掘长春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运用多种载体,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力度,持续提升长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省内外影响力。

非遗项目文艺演出、非遗项目图片展、非遗项目传承体验活动、非遗讲座、文物图片展、传统文化展、非遗传承项目技艺展……近年来,长春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不仅使非遗文化和文物有温度,让它们活起来,也让市民群众和非遗成果进行“亲密接触”。今年上半年,长春市文广旅局创新方式开展的线上非遗人抗“疫”作品征集展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等,销售非遗产品25743件。

“2019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5个项目常态化进驻2所学校,传习学生300余人。”宋煜锟告诉记者,长春在保护上加力,在传承上加速,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求作为,非遗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已经成为常态。

长春逐年递增资金投入,充分运用传统工艺特色优势,打造和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对外交流文化礼品,讲好长春故事,彰显长春城市品质。分批选派传承人参加东北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等大专院校组织的专业培训;利用国家、省、市等交流平台和纽带,将长春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参与对外交流与合作。其中“关氏满族剪纸”“传统手工布鞋制作技艺”先后代表吉林省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

与此同时,社会参与度不断扩大,全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由社会力量参与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建设的“巴蜀映巷”对外开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了技艺展示、传承培训、学术交流和活动展演等多功能舞台;九台区政府与长春师范大学合作建立胡家乡“九台满族石氏家族祭祖习俗”传承基地。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像“关云德满族剪纸”编制了剪纸小学教材;“东升泥人”将制作过程、技艺录制成视频,制作课件;“董氏草编”将工作室设在中学校园内……通过多方力量的融合,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保护链,让非遗项目成为融入时尚潮流的活文化。

面粉、糯米粉、盐、白糖、蜂蜜……将多种材料按比例配上颜色做成各种彩色面团,白氏面塑传承人白春雨采用捏、搓、揉、掀、点、切、刻、划等技法,很快就塑造了人物的身、手、头、面,再披上“发饰”和“衣裳”,一件让人叫绝的作品便诞生了。

白氏面塑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白春雨在继承老手艺的同时,也不断进行创新,研发了真人面塑,创作出林正英、马三立、马云等名人的肖像作品,风格写实逼真,又不乏夸张写意。据了解,白春雨平均每年都要制作千件以上的面塑,也吸引很多对面塑技艺感兴趣的人前来学习。5年来,他教授了300多位徒弟。

在传承的同时,长春开展生产性保护,与市场结合让非遗“火起来”。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走出博物馆,借助衍生创意设计等,从展览品变成消费品,告别手工作坊的“自娱自乐”,朝着产业化、品牌化的模式过度。像传统手工布鞋制作技艺的冯氏绢人项目就是其中代表,从手工作坊到成立公司进行规模化生产,走出了一条“生产性保护”的成功之路。目前,传统手工布鞋制作技艺的布鞋出口欧美10多个国家。冯氏绢人项目生产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27个国家。

让“旧艺”穿上“新衣”,长春让非遗融入到时代之中,绽放光彩,焕发生机。

红色印记

红色印记融入城市文化血脉

围绕独有的红色印记,长春市文广旅局打造了众多红色旅游资源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长春市共有革命历史遗迹、烈士陵园、纪念馆和烈士墓200处左右。中国共产党长春第一个秘密通讯站、中国共产党长春党支部等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东北地区活动的革命遗址,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现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长春客车厂(现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空军航空大学航空馆、吉林省科技馆、谭竹青事迹展室、黄大年工作室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的红色旅游资源。还拥有“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光学泰斗”王大珩、“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两弹元勋”朱光亚、“时代楷模”黄大年等名人资源。此外,在长春求学的杨利伟、聂海胜等一批航天英雄;在长春战斗过的肖劲光、肖华等一批优秀将领;在长春工作过的海内外著名科学家;闻名中外的“长影”等,都成为了长春红色旅游资源品牌。

这些红色印记也是长春建立红色旅游资源项目的根基。目前,已拥有红色旅游资源项目135个,其中,东北沦陷史陈列馆、长影旧址博物馆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国共产党长春第一个秘密通讯站”“长春市革命烈士陵园”“长春解放纪念碑”“长春电影制片厂”“谭竹青事迹展室”“吉林省博物馆”“东北沦陷史陈列馆”等7个红色旅游景点入选《吉林省红色旅游指南》,通过科学配置旅游线路将红色旅游资源打造成品牌。这些红色旅游资源大多处于城市浓厚的人文环境或秀美的自然景观之中,与其他旅游资源相得益彰,为发展红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最初成为一名红色故事讲解员到如今,几年来我为无数人讲解了那些经典的、令人振奋的红色故事。渐渐的,我已从讲故事的人成为了故事里的人,红色印记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来自东北沦陷史陈列馆的一名红色讲解员感慨地说。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分支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就坐落于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内。该观测站门前专门设立了‘光学泰斗’王大珩的雕像,这里已经成为景区的重要红色景点之一。”来自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红色讲解员郗文宇希望今后在为游客提供休闲、徒步、娱乐服务的同时,还能为游客讲述红色故事、传递正能量,发挥景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红色故事产生了兴趣,他们愿意了解曾经的民族英雄、难忘的红色历史,追逐红色印记。

长春市文广旅局文物处处长张美清告诉记者,2019年,长春市文广旅局利用中国文化遗产日契机,在南岭净水厂旧址承办了传承红色基因保护革命文物——吉林省重点革命文物图片展,还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讲红色故事、诉长春情怀”系列主题活动,全市各旅游景点、风景区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红色讲解员。红色故事讲解员挖掘故事深刻、视角新颖独特、讲解生动感人、听众喜闻乐见,传递红色薪火。

此外,长春还开展了“千人进景区、重走红色路”红色景区体验活动,邀请大中小学生、社区群众等上千人走进东北沦陷史陈列馆、长影旧址博物馆、长春文庙、空军航空大学航空馆等红色景区,让他们身临其境学习了解景区的红色故事、烈士事迹,见证城市的发展巨变。

“十三五”期间,长春市文广旅局进一步构建起具有长春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有效推进长春市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树高千尺,根植厚土。厚积薄发,长春城市传统文化将在传承历史血脉中熠熠生辉。(记者徐岩)

(责编:马俊华、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