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宽城区努力谱写加快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的“宽城篇章”

2020年12月18日15:37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宽城区委召开十三届十次全体会议。

兰家镇建设的乡村文化小广场。

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组织社区工作者交流研讨。

长山花园社区丰富老年人文化活动空间。

首台在长春制造的盾构机在长春装备制造产业开发区下线。

宽城区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质量,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

长春泰盟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

宽城区城市面貌提质升级。

中车科技园四季共享城项目效果图。

决战收官年 跑出振兴加速度

应对新挑战 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2020年,宽城区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狠抓各项政策落实,推动全区经济恢复增长。截至11月末,全区地方级财政收入、规上工业总产值、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均为城区第一。着力推动企业开复工,对于区内企业中的省域外工人,宽城区用专车赴外地“点对点”的方式,让工人出“家门”进“车门”到“厂门”,确保工人按时返厂、企业如期开工。着力稳定就业,截至11月末,宽城区开发就业岗位万余个,申报小额创业贷款4130万元,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留长、返长创业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零就业家庭”援助率达到100%。着力保市场主体,发挥“万人助万企”机制作用,深入开展“助企服务日”行动,出台“促消费、稳增长”举措,开展“约惠宽城”等系列活动,发放两期消费券,带动消费超过6000万元,撬动消费的杠杆作用明显,为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带来了客流量、增加了现金流。宽城区市场主体新增2.78万户,同比增长34.2%,总量达到12万户。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入网办理事项752项,压缩办理时限50%以上;通过“一窗受理、一网通办、集成服务”,让“最多跑一次”成为现实。

培育新动能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宽城区扎实开展“专班抓项目”,创新“三会一中心一评价”项目推进机制,全区开复工重点项目55个,预计完成投资103.2亿元。工业制造智能化发展,长春中车轨道车辆有限公司整体搬迁通过可研批复,破解了土地定向开发、资金缺口等瓶颈,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实现当年摘牌、当年建设、当年投入使用,厂房使用率达到85%。国家级战略物资储备四大基地项目全面启动,中铁建生产的盾构机在装备制造开发区成功下线,实现本地生产、本地使用。传统商贸数字化升级,以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为主导,宝辉食品城完成主体封闭,阿里云东北生态运营总部在宽城区正式投入运营,并承接全市新经济直播月活动,“匠心宽城子”品牌成功上线,远东、黑水路、长客隆直播平台全面开播,开启了数字宽城建设序幕。文旅产业特色化推动,总投资200亿元的机车厂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一期征收已完成,二期已经启动;北京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顺利实施。高新产业创新化驱动,承办全省“科创融合产业孵化生态发展”高峰论坛,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8户,华芯智能双目识别项目落位宽城区,科技创新和发展动能转换步伐加快。

完善新机制 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宽城区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以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为契机,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决定》,构建“一核引领、五治融合、四化并举”基层治理新格局。推广长山花园社区经验,完善社区治理“四级”党组织架构,发挥“三长”联动效应,推行“四步”议事法,开展向老旧散小区要美好生活行动,解决了老百姓关心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清零”行动,全年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深化“平安宽城”建设,深入开展城市乱象整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

夯实基础 着力补齐城乡建设管理短板

推进城市路网建设,新建市政道路23条,完成北凯旋路改造提升和长松高速出城口绿化亮化工程,维修养护市政道路276条,新建和改造绿化面积49.2万平方米。推进土地征收进程,伊通河治理北北段企业征收全部完成,清理场地318万平方米;棚户区征收工作展现了“宽城速度”。推进市容环境治理,深入开展“清仓见底”“伤痕治理”“窗明几净”“街路除尘”专项整治行动,62个弃管小区垃圾彻底清除,投入530万元修复破损设施,清理牌匾广告5.6万处,老城区呈现新颜值。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严格落实河(湖)长责任制,加固河堤3400多米,兰家粪污处理中心投入运营,兰家河防洪工程一期全面开工,二期已经启动,秸秆焚烧保持“零火点”,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核,宽城区常住人口数达62.4万人,比第六次人口普查净增16.6万人,外来人口集聚增加,彰显宽城区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发展竞争力明显增强。

聚焦农村环境整治,紧扣“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工作目标,以东道、合隆站两个村为示范,全域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饮水安全“四个全覆盖”。建设道路504条、92公里,清理道路沟渠262公里,拆除废弃建筑物220处、残垣断壁589米,新建围墙22公里,彩绘及墙体粉刷19.34万平方米,绿化60.2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277盏,新建休闲文化广场10处。聚焦高效农业发展,着眼近郊农业特点,培育国家和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发展荣发等一批农业生态园,年接待采摘观光游客12万人次,农业效益进一步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聚焦抓好脱贫攻坚,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积极落实帮扶措施,切实巩固脱贫成果。聚焦产权制度改革,20个村全面完成改革任务,有效释放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立足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五星村成功举办第20届全国“村长论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共享发展成果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求

深入实施幸福宽城行动计划,全力办好十个方面60项民生实事,推动民生项目由“量”向“优”转变。加强社会事业发展,55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全部整治完毕;新建的盛华、蓝田学校已投入使用,十一高中引进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创新微课堂教学模式,300余人次荣获国家级荣誉奖励。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筹集资金近亿元,实施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工程,高标准建成并投入使用核酸检测实验室2个,日检测量达1500份,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提高全区医疗卫生水平。深入开展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各类文体活动163场,彻底解决11个小区居民看电视难的问题。加强社区改造提升,新增千米社区用房18个,总数达到49个,服务群众场所优质化数量由52.5%升至83.1%,形成“1+N+X”阵地服务体系。加强弱势群体救助,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8734万元,覆盖7700多人。全力抗击台风和雨雪冰冻灾害,全区上千名干部连夜奋战,全力保畅通、保安全、送温暖,为2100多户困难家庭送去“小太阳”、棉衣棉被等防寒物品5996件,让老百姓用在身上、暖在心里。

强化政治引领 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宽城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开展区委理论中心组学习22次,有效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党组)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管理办法》。宽城区连续三年被人民网评为民心汇聚先进单位,成为中宣部“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长春市唯一入选县(市)区,兴业街道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柳影街道成为第四批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抓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实施“轮岗挂职锻炼”计划和“9085工程”,先后引进29名选调生和专业技术人才,49名干部通过互派交流、基层锻炼、墩苗历练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先后提拔年轻处级领导干部、科级干部10人,为宽城振兴发展蓄势聚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分层分类强化基层党建,打造标准化规范化支部联系点150个、网格党群服务站98个,“跃升示范党支部”3个、“跃升党支部”6个,有效巩固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成果,深化街镇体制机制改革,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欣园街道五位一体党建项目化联动服务模式得到中组部的肯定。发挥典型的传帮带作用,建立吴亚琴导师工作室,组建7人导师团队,涌现史晓艳等一批社区工作者典型。培养选树五星村党委书记杜一宝等一批先进典型,引领农村经济振兴发展。

谋划开局年 全力以赴起好步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宽城区将全力以赴、精准施策,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以发展实体经济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集聚大项目、做强大产业,培植核心竞争优势,在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的跨越。加快汽车零部件、轨道客车配套、智能制造、光电信息等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建好智能制造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放大产业集聚效应,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借助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在线经济、直播经济,推进光复路、黑水路、远东等传统批发零售企业“触网升级”,打造现代服务业新高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推进城市面貌“高品位”。围绕老城区城建短板,积极向上争取,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快推进人民大街北延、北三环路拓宽、北兴路改造,以及北三环与北四环之间路网打通连接工程,全面拉开城市向北发展框架。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开发,加快推进土地收储和征拆出让,力争“十四五”期间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以机车厂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北京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为牵引,加强历史建筑风貌修复和重建,植入现代商贸元素,打造世界级寒地城市文旅新地标。持续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彩化工程,不断优化市容市貌,营造现代化大都市氛围。

——优化营商环境“高效率”。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坚持公开公正公平,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着力打造法治、诚信、规范、效率的一流服务型政府。借助互联网、App、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施数据、信息等资源共享,推动用“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体验。加强助企服务,围绕“专班抓项目”“万人助万企”,全力支持重大项目、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让企业家在宽城区受尊重、有地位、有尊严,打造投资兴业新高地。

——确保民生供给“高品质”。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认真制订并实施2021年幸福宽城行动计划。千方百计稳就业、增收入,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盯住边缘群体,确保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围绕基层群众最现实最迫切的生产生活需要,切实加强名人、名校、名企引进机制,完善铁北区域公共资源配置,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强化基层治理“高水平”。坚持党建引领,不断优化和完善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体制机制,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体系。发挥好吴亚琴、杜一宝等基层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培养更多优秀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让更多的同志扎根基层,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地服务群众,提升基层治理新成效。

——坚持乡村振兴“高标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激活农村发展潜力。充分利用兰家镇近郊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型、体验型、休闲型现代农业,主动融入全市农业现代化。充分调动和利用好现有农业农村资源,重点培育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等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巩固第20届全国“村长论坛”成果,吸引更多域外企业、专家、资金投入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

——狠抓组织保障“高要求”。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把握发展大势,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创新党建载体,打造宽城党建特色品牌。持续巩固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成果,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化支部联系点建设,积极创建模范党支部,以优秀带动后起之秀,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建设有能力、会干事、敢干事的干部队伍。

开启新征程 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

宽城区初步设定“十四五”时期10项重点工作任务: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新提升。坚持把提升全产业链、全供应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抓好重大项目招商,加速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全产业链水平,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助益、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主要包括强化先进制造业的主导作用、优化高端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突出现代农业的补充作用、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等内容。

——打造互联互动板块,推动区域空间格局新提升。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围绕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空间调整、功能梳理和要素整合,推进城市核心功能承载区(即四环路以内老城区)和宽城经济开发区(即四环路以外开发区、含装备开发区)两大板块协调联动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新空间、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着力构建提质宽城、影响长春、辐射吉林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主要内容是对城市核心功能承载区、宽城经济开发区两个区域的功能细化。

——打造产业科创节点,推动创新驱动能力新提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提高科技创新体系孵化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主要包括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提升科技支撑服务能力等内容。

——打造宜居宜业城市,推动城市建设水平新提升。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依托长春市“交通强市”战略,加强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健全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市品质和现代治理能力,构筑智能高效、宜居宜业城市。主要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综合治理等内容。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推动城乡融合水平新提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两个开发区的优势和资源,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走出产城融合发展新路,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主要包括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生态美丽乡村、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内容。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改革内生动力新提升。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从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措施上抓起,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的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主要包括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等内容。

——打造双向合作门户,推动合作交流层级新提升。立足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拓宽对外合作视野,发挥各类合作交流平台作用,积极“请进来”和“走出去”,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合作新格局。主要包括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与“四大板块”联动、与对口城区合作交流)、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等内容。

——打造生态文明典范,推动整体环境面貌新提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城区。主要包括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环境品质、促进资源节约利用等内容。

——打造公共服务高地,推动服务能力水平新提升。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冷暖安危放在心上,聚焦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破解民生难点,畅通民生堵点,消除民生痛点,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主要包括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增强社会保障能力等内容。

——打造社会治理标杆,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新提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加强安全监督能力建设,确保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主要包括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防范各种重大风险、加强平安宽城建设等内容。

蓝图已经绘就,使命催人奋进。展望2035年,宽城区将在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基础上,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创新引领、幸福和谐、协调发展、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宽城。从近期目标看,到2025年,全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战略竞争优势和发展能级上升到新台阶,实现“6个新突破”:即在综合实力上实现新突破、在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在改革开放合作上实现新突破、在城乡建设管理上实现新突破、在民生福祉提升上实现新突破、在人文生态环境改善上实现新突破。

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宽城区在立足新阶段中开启新征程,在融入新格局中跑出加速度,在践行新理念中体现高质量,努力谱写加快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的“宽城篇章”。(来源:长春日报 撰稿/李秀薇 供图/长春宽城区委宣传部)

(责编:马俊华、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