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见山,低头看水。一个个美丽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各展风姿,仿佛一幅美丽的田园诗画卷。
通化县,素有“长白门户·辽吉咽喉”之称,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国家生态县”等荣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通化县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引擎,以“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为两翼,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乡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
穿行于通化县的乡村,一条条柏油路平坦整洁,一幅幅宣传画生动鲜活,镶嵌在农户家的围墙上,村屯街路两侧树木花草错落有致;文体广场上,舞者翩翩;农家小院里,笑靥如花……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新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通化县坚持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尊重民意、突出特色,留住青山绿水、造福一方百姓,形成一套完整的文明乡村指标体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座座美丽如画的乡村正破茧化蝶、应运而生。
环境整治,健全完善长效机制
美丽乡村,顶层设计。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这不仅是硬件设施的投资、治理范围的扩大,也是一次工作内容的调整、一次治理方式的变革,更是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要通过环境育人,通过环境改变人。”通化县领导形成了共识。
目标既定,全县自上而下调整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机构,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村庄清洁行动领导小组,各乡镇、开发区同步健全完善相应工作机构。
2018年,《通化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出台。明晰时间表、确立路线图、规划重点任务、强化监督考核、建立长效机制,高位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当年,县委、县政府确定了13项目标、5项原则和5个方面26项主要任务,按照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底结账的工作模式,推动部署。
强化资金。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建立“县级统筹、部门包联、乡村实施”的网格化管理机制,逐项分解任务,层层夯实责任。切实保证资金投入,累计投入18.5亿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近3年整合各项涉农资金5.5亿元,统筹安排、捆绑使用。
强化责任。制定了县级领导及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包保新农村建设责任制及考评办法。确定每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包保一个乡镇和两个重点推进村,全县共安排76个包保部门帮助村里协调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使每个村都有一门“好亲戚”。
强化督导。实行组织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模式。建立县督查到村、乡镇督查到屯、村督查到户的三级联动督导检查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生态宜居,天蓝山绿水清村洁
美丽乡村,环境先行。
谈起村里的变化,果松镇暖水屯村民张大姐笑着说:“村里现在是一年一个样,路通灯亮,水清景美,人的心气儿也跟着越来越好。”美丽乡村,是留给人们的美好记忆。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化县坚持“以净为底、以美为形”,从影响农村环境面貌根本性问题入手,彻底改变村屯“脏乱差”的面貌。
——构建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行垃圾分类转运,从源头上减量化、收集分类化、处理资源化。引进第三方服务企业,推广环卫城乡一体市场化运营管护机制,北为环卫公司保洁人员达1396人,形成垃圾处理公司化运营。购置各类垃圾分类桶10.8万个、垃圾保洁车1000余台。投资2050万元,建设二密镇垃圾分类处理场。目前,全县农村已达到生活垃圾清扫保洁和收集处理全覆盖。
——推进全县农村改厕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2019年,县财政补贴896.8万元,实施16个行政村农村户用厕所整村推进,改造厕所4000户,新建19个农村水洗公厕。2020年,实施改造厕所3000户。
——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在全县范围内集中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彻底解决垃圾“围村”和村内“脏乱差”问题。目前,全县152个行政村累计清理沟渠695.2公里、道路913.9公里、公共场所349处、庭院3.3万个、各类废弃物6461立方米,拆除废弃建筑218处,受益农户5万多户。
——实施农村污水治理。科学选择治理模式,对偏远村屯、小规模村、人口分散村、不宜集中处理村,根据村民意愿,通过农户卫生改厕、截污收集沉淀、自然湿地净化、农业循环利用等措施,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和污水治理。目前,全县累计建设生活污水处理湿地31个、12万平方米;运用政府债券运营模式,投资3500万元,分别在英额布镇、二密镇、大安镇、果松镇建设污水处理厂。
——建设宜居靓丽家园。制定出台《通化县“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工作方案》,按照环境卫生清洁美、摆放有序整齐美、栽花植树绿化美、院落设计协调美、生活幸福和谐美“五美”标准,在农村全面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截至目前,累计创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3.47万户,占全县农户的62%。全县经过农村环境整体推进建设,共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标兵村41个、先进村45个、达标村66个。
多业融合,激活乡村振兴动力
美丽乡村,产业保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化县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美丽风景”引领“美丽经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向前,使群众的幸福感、自豪感不断增强。
精致大气的朝鲜族门牌楼、古色古香的传统草房、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走进金斗朝鲜族满族乡的广信朝鲜族民俗村,映入眼帘的是蜿蜒小河如丝带绕村,户户小院干净整洁。休憩在朝鲜族仿古民居欣赏朝鲜族歌舞,游客边品尝特色美食,边感受朝鲜族山村的浓厚韵味,十分惬意。这是通化县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以“全域旅游”思路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缩影。
既要让农村美起来,又要让农民富起来。该县坚持以产业富民为核心,按照“主导提升、多元支撑、融合发展”的建设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和多元化特色产业,为农增效、为民增收开辟了“绿色通道”。
“红色旅游”兴林镇、“人参集散地”快大茂镇、“贡米之乡”西江镇、“蓝莓产业”光华镇、“度假露营基地”白车轴、“冰雪乐园”康养谷……通化县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正蓬勃兴起。
优化种养结构。大力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种植20万亩玉米和10万亩水稻,订单面积达到15.8万亩,预计粮食产量3.5亿斤以上。全县畜牧业产值预计达到4.8亿元,发展中药材、蓝莓、大榛子等经济作物园艺特产业总面积达到17万亩,总产值达到24亿元。采取“园区+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项目建辐射带动农户同比增长10%。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45户,农产品加工业预计实现产值50亿元;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9户,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个,产值37.8亿元。
发展特色农产品。创建并组织实施快大人参国家级产业集群、西江镇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蓝莓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通化县的长白山人参、西江贡米、禾韵蓝莓等“吉字号”品牌为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全县布局5个主体功能区,建设10个全域休闲旅游小镇,带动N个特色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景点。倾力打造了“石湖—果松—东来—大安—二密”东片自然生态文化路线、“快大—开发区—西江—大泉”南片特产和生态农业产业路线、“富江—三棵榆树—英额布—四棚—金斗—快大—开发区”西片生态健康养生路线、“兴林—光华—二密—大安”北片东北抗联红色记忆路线四条精品路线。目前,全县休闲农业主体达到186个,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亿元。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四星级示范企业3家,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4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5家;省工业旅游示范点3家;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第一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
如今,一项项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一个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一幅幅充满诗意的乡村新图景,正在新时代的通化大地上徐徐展开。(王忠先 李铭 潘宜芹 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