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践初心

——记吉林大学援藏干部人才罗克全教授

2020年12月03日14:58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原标题:雪域高原践初心

  罗克全是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中组部、教育部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和重点马院对口支援选派干部,他学习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立足教书育人本职,发挥教学科研专长,怀着对援藏工作的崇高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西藏各族人民的真挚情谊,在有限的援藏工作期间里为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不负祖国培养,建功援藏事业”

  罗克全为2019级硕士研究生上专业英语课

  2019年7月29日,罗克全第一次站到西藏这片广袤高远的土地上。他清晰地记得,那天,经过一路的旅途劳顿,一下飞机,天空湛蓝,阳光温暖。

  刚到拉萨的日子里,罗克全一边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组织师生座谈、开展工作调研,了解藏大马院学科建设发展情况,一边努力适应和克服身体的高原反应。

  罗克全是湖北人。当初,作为吉林大学哲学系优秀青年学子,他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他结识自己的爱人并很快成家。当学校领导找罗克全谈话,希望他能承担这次援藏任务时,罗克全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组织安排。一周后,岳父病危的噩耗突然传来。远在万里之外的罗克全立即赶回家,可还是没能让老人看到最后一眼。匆匆料理完丧事,罗克全忍着悲痛,告别岳母和妻子,赶回拉萨。

  2019年9月,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原思政部的基础上正式挂牌成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级学科也同时申报获批,在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建设方向上刚刚起步;学院专职教师只有2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仅有2人,且大部分是4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最让分管学科建设的挂职副院长罗克全感到焦急的是,青年教师大多没有明确的科研方向。

 罗克全根据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具体特点,结合吉林大学的管理经验,推进各项工作,为学院学科建设打开了新局面。他牵头组建成立“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起草和制订委员会章程。他发挥学术带头人作用,承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建设重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学科方向在他的带动下逐渐确立,学科建设架构得到进一步健全。他联系专家学者多次来到学院参与项目评审、开展工作研讨,为学科发展把脉支招,并邀请了7位教授担任学院外聘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

  在他的帮助下很多青年教师进一步凝练和丰富了学科方向,吉大对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力量培养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他起草并组织实施《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口支援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2020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实施办法》,成功推选2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赴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并努力推动将此项支持计划长期延续下去。

  “在罗院长的帮助下,很多青年教师对做好科研产生了更大的激情和动力,学院党委书记扎西向罗克全的辛苦付出表达由衷谢意。一年多来,全院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数由2018-2019年的3篇提高到12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项目成功申报并获批《西藏大学2020年度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作为第一作者,他在核心刊物发表理论文章6篇……学院管理工作和个人科研一样也没落下。

  “不负祖国培养,建功援藏事业”,是罗克全在援藏工作笔记本扉页上写给自己的话,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

  难忘的目光

     来到藏大,他对教学工作的负责和对学生的关心更是让同学和老师们感动。一年多来,罗克全承担了2017、2018级本科生,2019和2020级硕士、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7门专业课、累计近350学时的教学任务,还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专门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

  作为副院长的罗克全,白天需要处理很多事务性工作,他把有些课排到傍晚的时间,也总是座无虚席。一些其它学院、专业的同学听说罗克全把哲学基础理论课上得特别吸引人,都挤到教室里来听课。几名青年教师也和同学们一样,认真地坐在教室里听了整整一学期。课堂上,罗克全了解学生的情况后,课上便把知识点讲得慢一点、细一点。

  “很多同学有时候听普通话理解起来比较慢,遇到难懂的地方,罗老师总是很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为我们讲解”,在职硕士研究生顿珠谈起自己的老师时心怀感恩。“老师上课的时候既特别认真又平易近人,总是启发我们能够尽量扩展思维去跟上他的讲解,每当我回答不上问题,他总是用和蔼、鼓励的目光看着我,等着我慢慢整理思路,那目光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本科生卓玛央拉说。

 “罗老师办公室的门总是为同学们敞开着,有了困惑随时可以去向他寻求解答。他还自掏腰包为他所有的学生和很多青年教师复印装订了20多部教材和学习资料。”课堂教学之外,罗克全还指导学生完成2020年度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的调研和撰写,带领师生参加社会调研活动。

  德庆卓嘎、白马拉贞和桑吉卓玛是罗克全在藏大马院“三联三进一交友”的关注对象。疫情期间,学院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上课,可他们班这学期并没有安排罗老师的课。在屏幕上看不到老师,孩子们都担心起来,直到返回学校,知道老师一切安好,才又放下心来。在他们的书包里,有一支漂亮的保温水杯,那是罗老师送的礼物。

  作为援藏教师代表,罗克全还在西藏大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学习活动中,围绕专题为全院师生开展学习报告。2020年教师节,藏大马院的同学们组织联欢活动为罗克全等几位老师庆祝节日,还把罗克全的名字编进藏族歌曲里。罗克全说,那是他最快乐的一天。

  “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西藏大学没有放暑假,春季和秋季学期的教学进度连起来进行。国庆节前,一年援藏工作已经超期的罗克全回到吉林大学接受组织考核。当听说学校援藏工作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暂时无法接续时,他没做过多考虑,主动提出继续延长自己的在藏工作时间,随后,罗克全又踏上了重返高原的路。

  在西藏工作生活,眩晕失眠、食欲减退、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对从内陆省份来到这里的人来说是经常事。夏天情况稍好,可到了漫长的冬季,空气含氧量会降到只有内陆的百分之四十,对身体是极大的考验。一年多来,本就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的罗克全又患上心肌缺血,他开始严重脱发,皮肤被强烈的紫外线晒得黝黑,远离亲人的孤独感更经常会在心间充斥。可聊起援藏工作的收获,罗克全还是觉得很满足。

 一年半的时间,500多个日日夜夜,罗克全拒绝空转、不枉此行、没有遗憾。

  没有暑假的这一年,日子仿佛过得飞快,回家的日期也一天天地近了。罗克全的笔记本上写满了还未完成的事。自己购买的制氧机、加湿器和治疗高原反应的药品,新来的援藏干部还用得上,已经陆续打包起来委托人收好。哪些书是老师们最近的研究课题正需要的,哪些学习资料是学生们以后可能会用得上的,要一一送给大家。专业英语是在藏大的最后一堂课了,去和同学们正式告个别,再唠叨一下未来的学习计划。再和青年教师举行一次座谈,叮嘱大家科研上还要抓紧,只要条件允许,就一定要继续读博。已经答应去西藏民族大学再作场报告,课件还要继续完善。再去看一看学校旁边的拉萨河,那是自己散步时最爱去的地方。

  静静的拉萨河碧波荡漾,终年不息,哺育呵护着高原“日光之城”的各族儿女,蜿蜒流淌汇入雅鲁藏布江奔腾入海。罗克全说,在自己的青年时期,曾经被一些感人事迹深深打动。进入新时代,“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等,他们放弃优渥条件、矢志艰苦奉献的崇高精神激励着自己不断前行。罗克全说,他只是百千万援藏干部中的一个,就像这拉萨河水的涓涓一滴……(来源:吉林大学新闻中心网站 文/摄 曲家伟)

(责编:王海跃、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