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动”出幸福来

2020年11月30日08:12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动”出幸福来

  老当益壮。(记者韩玉红摄)

  福山路社区太极拳队在锻炼。(记者韩玉红摄)

 小小毽球踢出愉快的生活节奏。(记者韩玉红摄)

福山路社区附近,伊通河畔练习舞彩绸的健身爱好者。(记者韩玉红摄)

 晨练者中涌现出了不少“武林高手”。(记者韩玉红摄)

  抖个大型空竹也是“体力活”,身体练得棒棒的。(记者韩玉红摄)

  近年来,百姓身边能够健身的硬件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各级体育局、体育总会等部门到街道、社区,都在不断组织丰富的健身活动,“软件”接连升级;百姓走出家门“动”起来,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每个人对于“幸福”这个词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很多百姓的心里,能够拥有一副强健的体魄,远比其他一切都来得更幸福。

  从“不爱动”到“我想动”

  长春的清晨,打破宁静的不是车水马龙,而是晨练者欢快的脚步。晨练者的身影总是早早地出现在公园和小区里。

  家住长春市绿园区锦江花园的王富民今年73岁,退休后,每天早上5点半到锦江广场晨跑成了老王雷打不动的习惯。老王有一个儿子,大学毕业后去了北京工作,虽然在老王心里,“空巢老人”一词听起来显得寂寞又无奈,可他并不否认,自己坚持每天锻炼身体,与“空巢”有着不小的关系。

  “2015年我突发脑梗,好在去医院很及时,现在不太能看出来我有后遗症吧?”从那场病之后,从来不健身的老王加入到了晨练的行列中,“一生病,孩子在外地就跟着干着急。现在年轻人上班都很忙,我必须得锻炼,尽量别给孩子添乱!”

  像王富民一样,“不想给孩子添乱”成为不少中老年人主动加入到健身大军中的真实想法,但更多的是在健身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油然而生的快乐。自己身体倍儿棒,子女也跟着高兴。

  长春市三十二中学1968届毕业生两年前组织了一场大型同学会,这些年近七旬的老人们再聚首,有说不完的话题。可喜的是,这次聚会没有停留在一次简单的吃吃喝喝上,而是一呼百应地成立了一个“健康快乐徒步群”。每次群主只要在微信群里发出活动通知,至少都能有二三十人响应。

  两年的时间里,伊通河畔百鸟成群时,长春水文化生态园绿树成荫时,百木园“黄金大道”落叶知秋时……这支老年徒步队把健身的脚步迈向了长春最美的地方,边赏景,边锻炼。老人们告诉记者,自从有了“组织”之后,大家锻炼的劲头更足了,同龄人在一起,总有一种“不甘示弱”的信念。

  随着媒体对全民健身宣传力度的加大,公园、社区健身设施的不断增加,百姓参加锻炼的意识,早已由过去的“不爱动”变成了“我想动”。

  从土路跑步到花园式健身

  一提起“杨家崴子”,很多老长春人的第一直觉还是它几十年前的破旧模样。可如今,昔日的“杨家崴子”,现在的宽城区团山街道,却有着令人羡慕的健身环境。

  在“杨家崴子”一带土生土长的张丽莎今年39岁,是福山路社区的文体专干。儿时这里脏乱差的印记,依旧留存在她的记忆之中。不过要想找到这一带新旧对比的照片却并不容易,“那时候大伙儿巴不得这些‘老旧破’赶紧拆了,没人乐意在这拍照。”

  因为毗邻伊通河,随着城市建设特别是伊通河改造的推进,福山路社区如“整容”一般“颜值”骤升。让居民最引以为傲的便是在母亲河沿线健身时,一步一景惬意舒心,还拥有了再也不用靠“抢地盘”才能健身的宽敞场地。

  天气渐冷,福山路社区东侧靠近伊通河岸边的太极拳场地,每天仍然能迎来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的锻炼队伍。因为王俭老师水平高、教得好,这支队伍不断壮大,甚至吸引了“健身候鸟”前来拜师学艺。

  58岁的高军林从最初的零基础到现在可以“站在头排”,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深深地爱上了太极拳。可出乎记者意料的是,高军林并不是福山路社区的居民,“我家住在幸福街,离这儿单程22公里,每周来两三次,吸引我的是这个团队,老师特别好,社区组织得好,团队风气特别正!”

  每次来此练太极拳,高军林开车往返需要40多公里,却依旧乐此不疲。他说:“这里健身环境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以前是臭水沟,现在都变成公园了,给全民健身提供了优质条件。太极拳特别讲究修身养性,自从练了太极拳,我的脾气比以前好多了,通过练太极拳,自身的性格改变不少。”说话间,微微上扬的嘴角透出了十足的幸福感。

  因为锻炼的人多,群众有呼声也有需求,再加上街道工作人员沟通得力,伊通河改造期间,在这块场地建设时,施工单位直接在一旁的景观石上刻上了“太极”二字。这让福山路社区的太极队有了“订制”的自豪感。在今年9月团山街道组织的比赛中,还拿到了团体第一名的佳绩。

  当记者问起这块场地昔日的模样,大家七嘴八舌地形容起了当年尘土飞扬的场面,在土路上跑步、散步、打太极,没多少人愿意来。

  “你听我说话听出来没?我这嗓子,喉癌手术了,你看我现在的精神头!”“你能看出来我是脑血栓患者吗?”“我以前‘三高’,现在经常锻炼,好多了!”在花园式的健身环境中受益,大家忍不住纷纷向记者“炫耀”着健身的“疗效”。

  从横跨伊通河的长新桥往南,在河西岸不到200米的范围内,抖空竹、徒步、广场舞、彩绸、轮滑等项目让人目不暇接。这里仿佛是社区的后花园,极大地优化了“10分钟体育健身圈”的推进工作。

  老旧小区较多的团山街道,不仅仅满足于在小区为百姓“挤”出健身场地,而是积极改造拆违空地,建设市民休闲公园和室外健身场地。先后在兴仁街朗秀路、北三环与小南街交会处、北三环天朗小区外侧建成3座公园,已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健身的主要活动场所。

  从“自己练”到“有人管”

  张丽莎在社区工作多年,担任文体专干6年,感触颇深,“2014年建成社区后,老年人可以在小区内遛弯、健身,室内可以打乒乓球、羽毛球。”随着健身硬件条件逐年改善,百姓的健身意识也在生根、发芽、壮大,“有什么活动我们在微信群里一通知,大伙就踊跃报名,百姓关爱自身健康的意识萌发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

  昔日百姓往往是自主锻炼,随着街道、社区对全民健身重视程度的增加,“有人管”愈发成为常态。

  街道、社区组织活动,变着法儿地激发百姓参与健身的热情。福山路社区太极拳水平高,得益于团山街道在体育惠民方面致力于办好“一赛一节”,今年主打的就是太极拳。“十一”前夕举办的团山太极拳大赛,吸引了各社区组织的近400人报名参赛,场面十分火热。

  今年9月,南关区富裕街道中海南溪社区在南溪湿地公园举办了第三届趣味运动会,不仅有保龄球、花式跳绳、飞镖粘粘乐、套圈等趣味项目,甚至还把垃圾分类和飞行棋相结合,设计了集寓教于乐和健身于一体的项目。齐女士一家三口在现场看热闹看得哈哈大笑,“挺遗憾,这次没报上名。回头我领孩子也练练,下次参与一下。”

  岳阳社区的老年门球比赛、九圣祠社区的趣味运动会、健康胡同社区的乒乓球友谊赛……各社区书记、文体专干纷纷设计活动、写方案,想方设法把健身活动和比赛组织得更亲民、更吸引人。

  从“自身健康”到“组团行动”

  前不久,临河风景小区的一群广场舞爱好者正在跳一套今年全新的广场舞。跳到一个转身动作时,大家忽然发现,转过身去,此时站在最前边,也就是刚刚在最后一排的一位女士竟然动作娴熟、舞姿优美。

  队长“动心”了,想着一定要拉她“入伙”,提升队伍实力。走近一看,竟发现有点眼熟,“请问你是孙老师吗?”对方微笑着点了点头,这让队长倍感惊喜,因为队长就是在手机上一遍遍看孙老师的教学视频才学会的。

  孙老师名叫孙威,在全国广场舞界颇有名气。上半年,很多广场舞爱好者在家隔离时,通过手机客户端就看过孙威新排的舞,作为教学范例,在长春乃至全国以几何倍数传播、学习。孙威是中国广场舞推广大使、健身秧歌(鼓)国家A级裁判、广场舞国家级裁判,也是广场舞、健身秧歌(鼓)的国家A级指导师。对于自家小区里的广场舞队伍提出的“不忙时来教教我们”的请求,孙威欣然同意。

  孙威坦言:“最早参加广场舞的,都是所谓的‘社区大妈’,只要是跟锻炼身体有关的项目都被统称为‘广场舞’。”那时广场舞大妈们只是通过这样的形式锻炼,谋求自身健康。近几年,仅由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广场舞规定套路就达到27套。广场舞不再是“大妈们”的专利,孙威在大大小小的比赛中看到了从孩童到耄耋老人的年龄跨度,“现在广场舞除了锻炼身体,还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把民族舞蹈和健身操结合,健身性和观赏性兼具。”

  作为长春市健身操舞协会秘书长,孙威每年会进行几十场公益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广场舞骨干再将最新的舞蹈动作传授到基层社区。令人欣喜的是,广场舞爱好者在健身的同时,愈发热衷于走出去、展示自我,甚至参赛拿名次。统一的服装、背包、拉杆箱,阿姨们在退休后也能通过广场舞,感受到团队协作精神,“我活这么大岁数,能有登上全国比赛舞台的机会,觉得这就是一种荣誉。”阿姨们积极奋进的想法,成为了新时代全民健身活动的写照。

  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各大公园、广场、小区健身路径处,都能见到许许多多健身的人。长春市区最受欢迎的南湖公园和劳动公园,每天一早就会迎来周边小区的人们,徒步、太极拳、太极剑、毽球、网球、响鞭、彩绸、柔力球……项目五花八门,脸上洋溢的都是幸福的笑容。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常见的健身项目几乎都有协会。加入协会,组团行动,成为了参与健身的新风尚。以长春市徒步协会为例,目前仅协会直属的微信群就有200多个。市民熟悉的牡丹园“相亲角”,也成立了徒步群,单身青年们通过徒步的方式也有了“脱单”的机会。“动”起来,自己就能把握幸福!

(责编:马俊华、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