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州:让“冷衙门”的“猫腻”无处遁形

2020年10月10日10:21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原标题:让“冷衙门”的“猫腻”无处遁形

  立案查处人防办原任或时任主任、副主任共25人;覆盖州本级和全部8个县市……延边州各级纪委监委扎实开展人防系统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深挖细查一批问题线索、精准高效查处一批案件、督促整改完善一批制度,向“关键少数”聚焦、向重点环节发力,举一反三抓人防系统整改,构建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长效机制。

  深挖细查,发现“零报告”背后问题

  “人防系统专业性强,相关领导干部在人防设施审批、易地建设费收取上,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和操作空间,我们深挖细查着力发现其中问题。”延边州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专项治理第一阶段是人防系统自查自纠。但是通过梳理发现,全州自查自纠环节发现的涉嫌违纪、职务违法犯罪问题线索移交纪检监察机关数据为零:既无上级人防部门反馈的问题,也无本级人防部门自查后移交的问题线索,更没有群众举报和其他部门主动移送的相关情况,专项治理工作一时之间陷入被动。

  “自查自纠问题线索为零,是人防系统相关负责人前期工作做得太好,还是背后存在问题?”“人防系统权力相对集中,一定要在项目报请、审核、批准、验收等环节上下足功夫,深入进去才能突破……”一次次分析研判后,州纪委监委将易地建设费减免缓缴、工程验收等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进行逐项排查、延伸核查。同时,组织州县两级案件承办部门、派驻纪检监察组、巡察部门开展拉网式线索排查,多方联动,靶向发力,会同财政、审计等部门查阅项目审批资料、检查项目账目明细、梳理行政审批流程。

  紧盯“关键少数”,州纪委监委快速锁定重点人群,抓住主要负责人在立项审批、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等关键环节可能存在的权力风险,对易地建设费应收不收或违规减免、对缓缴费用借故拖延甚至不再追缴等问题线索,进行重点排查。建立线索管理台账,对158件问题线索进行全盘梳理、汇总,实行统一登记、统一交办、逐项销号。

  循线追查,在关键环节寻找“突破口”

  延边州纪委监委精挑审查调查室和派驻纪检监察组人员成立专项治理攻坚小组,在深入研究人防系统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全面收集人防系统典型案例,深入分析发案规律和特点。将人防系统纳入年度巡察工作计划,在对人防系统进行常规巡察的基础上,组建巡察组开展专项巡察,对反馈问题进行“回头看”,指导各县(市)巡察机构同步开展专项巡察,做到人防系统巡察无禁区、全覆盖、无死角。

  围绕州委巡察办移交的问题线索,攻坚小组深入一线,与当地纪委监委共同分析案情、调取书面证据并进行谈话取证,将全州人防系统发案规律与个案比较,对关键环节逐项分析,先后针对安图县、敦化市人防系统问题线索,循线追查,在细节、关键环节上寻找“突破口”。

  在核实确认“安图县某再生资源利用回收基地”项目存在违规减免易地建设费问题、查清“敦化市某文艺演出中心”等4个违规办理缓缴审批问题后,责成这两个县(市)纪委监委进行立案审查调查。

  专项治理工作在安图县、敦化市取得阶段性成效后,攻坚小组转换成督导组,每周调度、每半月督导,组织各县(市)到安图县、敦化市现场学习,交流共享“按图索骥、顺藤摸瓜,举一反三、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的思路经验。全州人防系统腐败案件查办工作实现快速突破,据统计,全州立案审查调查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55人,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4人。

  以案促改,严格督促整改落实到位

  “查处问题不是目的,也不是终点,确保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得到整改才是关键。”全州纪检监察机关在强化监督检查、严肃追责问责的同时,推动挽回国家经济损失,督促人防办等部门通过催收催缴、行政处罚、法律诉讼等方式进一步追缴损失。截至目前,共督促人防部门追缴易地建设费5420万元。

  延边州纪委监委结合治理中发现的问题,督促人防部门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问题清单,督促地方政府和人防部门党委(党组)履行主体责任,协调州住建局召开专项工作推进会,以百天为期加快推进以案促改,要求人防部门严格落实监察建议,指定专人督促落实、重点加大易地建设费追缴力度。

  针对人防工程漏审、未批先建、不批就建等问题,州纪委监委督促州人防办建立健全《延边州人防结建审批文件归档管理制度》《延边州人防结建减免项目审批文件备案制度》等制度规定,督促全州人防部门严格执行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联审联签制度、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减免缓审批等制度,对权力运行进行规范,充分发挥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

  查处一起,警醒一方。针对人防系统腐败案件,延边州纪委监委共制发监察建议9件,持续释放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用好用活人防系统反面典型案例,州纪委监委拍摄制作警示教育片《失守的防线》,剖析发案原因,用身边事警示教育身边人,做到以案释纪、以案释法。(来源:吉林省纪委监委网站 刘阳 何文)

(责编:王帝元、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