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顿饺子,让我一生难忘”——记柳河县时家店乡胡家村第一书记杨雪光

2020年09月01日10:37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那顿饺子,让我一生难忘”

“那是今年正月十五,又累又饿的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住处,看见桌上摆了5份热气腾腾的饺子,都是村民们不约而同为我们送来的。那一刻,我的心头涌上一股暖流,眼泪也忍不住要流下来!作为第一书记,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付出再多都值得!”那顿饺子,让通化市柳河县时家店乡胡家村第一书记杨雪光感动至今。

2019年8月,杨雪光由省广播电视局派至胡家村。胡家村作为省级贫困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集体没有收入来源,贫困户众多。杨雪光上任后,并没有马上上项目,而是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村头,在地里,在老党员、退休支部书记、致富能手和贫困户家的炕头上,都能看见杨雪光的身影。他走遍了两个自然屯的几十户人家,也走进了这些朴实厚道的村民心里。渐渐地村民们忘记了他“城里人”“领导”的身份,而是把他当成有办事能力又爱管“闲事”的一个好邻居。

经过近3个月的调研,杨雪光掌握了全村的基本情况,结合全县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了建设“光伏发电站+贝母种植+桑蚕养殖”的产业模式。在杨雪光的努力下,争取到项目用地50亩、投资140多万元。

“这些产业项目能建成,可真是不容易!记得去年10月,忙活了一个月的发电站刚刚建成,可贝母种植地里的土还不够,眼瞅着就要到季下苗了,杨书记就叫上我们,一篮子一篮子往种植地里运土,我们20几个人运了大半天,已经累得汗流浃背,但转头看看杨书记,他还是那么有干劲!”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贫困户王军感慨颇多。

带着这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杨雪光带领村民们修电站、种贝母、养桑蚕,产业项目发展蒸蒸日上。如今,村集体每年可增收10万余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200余元。

“年底拿到村里的分红,可是真高兴!我身体不好,能在村里干点力所能及的活,挣着钱,心里也踏实!再加上俺媳妇打工挣的钱,日子比以前宽裕了不少,现在,越过越有奔头了!”王军说。

“杨书记不仅想着帮我们挣钱,我们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他都是跑前跑后、忙里忙外。我们院子里水泥地是他帮着铺的,大地里的水稻秧也是他帮着插的,一到农忙季节,他就来我们家,啥忙都帮!我们心里都可感激了!逢年过节,我们就都想给他送点自己包的饺子,一家人就不说感谢的话了!”贫困户王福笑着说。

正直善良、吃苦耐劳、做事稳重、有责任心是村里人对杨雪光的评价。这些评价就源自于杨雪光对他们一次次的“雪中送炭”。“杨书记,马上就要春耕了,家里还差点买苗的钱,我这心里急啊!你看能不能借我一些?”“杨书记,你大娘今天要出院,我腿脚不行,你能不能开车帮我把她接回来?”……面对贫困户生活中的每一个嘱托,杨雪光都尽心尽力完成,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积累,让他不仅成为村民致富路上的“带头人”,更成为村民生活中的“主心骨”。

“只要百姓过得好,我们苦点、累点都不算啥。每每回想起那顿饺子,我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干劲儿,让我一生难忘!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百姓的信任和嘱托,要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每天都像过年!”杨雪光憧憬地说。

如今,胡家村36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村道变成了沥青路,饮用水变成了自来水,村里还修建了225平方米的村部和27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设置篮球架、电影放映厅等,村民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日子也越过越美。杨雪光说:“脱贫不返贫,是我们继续努力的目标,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继续扩建贝母种植基地,巩固提升集体经济,再安装110盏太阳能路灯,修建水渠3500米、边沟2700米,让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完美结合。”(记者 纪洋 马璐)

(责编:关思聪、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