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案例分享——

重庆市合川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治理新格局

——重庆市合川区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沈刚

2020年08月30日18:06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近年来,重庆市合川区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依托合川历史文化资源,提出了合舟共进、众志成城的社会基本理念。以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力建设为切入点,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来。着力破解城乡社会治理的难题,实现了党组织延伸到底,治理路径畅通到底,服务触角覆盖到底。走出了一条由党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

整合力量,构建组织体系促“共建”

一是整合力量,构建组织体系的“共建”。合川区全面实施党建强网,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依托城市社区的网格单元,在农村社区全面推进住网合一,在城市社区全面推行楼栋长角度,画小我们治理单元。提出党建强网、干部包网、群团联网、志愿者入网。首先每个网格上要把党员身份亮出来,要把党组织建起来。提出“5+X”,同时把支部的工作、走访服务、调解纠纷、民主协商、物业管理等工作五职合一。同时我们实行包户头、包责任、包走访、包任务、包效果的五包责任制。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当中,把更多的社会力量纳进这个网格,把党员压在一线,守住村口、路口、家门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当中,切实地把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神经末梢延伸到了小区、楼宇。

二是开展党员回家、干部开门的回归工程。提出党员干部不当两面人,要到社区网格双报到。创新地推出了全区的在职党员到所在的辖区、小区双报到的制度。要求开展网格内的联系走访、政策宣传、议事协调、收集群众的意见。要求回到自己的社区,认领楼栋长,认领调解员,认领宣传员,参与志愿者服务。到目前,全区3.4万名机关干部全部回归到自己的社区和小区。

三是全面推进红细胞微治理。按照选好人员、明确职责、加强指导、完善考核、建立机制、公开公示的原则,每个网格内建立网格红细胞,全面实行网格自治。农村以院落为单元,城市以楼宇为单元,全面推进楼栋长的管理制度。在农村以农村大院作为的基本管理单元,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热心公益的党员推选为楼栋长、小区长、院落长,广泛地发动和引导基层群众,参与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当中来。

找准路径,构建联动体系的促进共治

一是强化资源整合。全面推进联合大党建,就是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共建共治为联系纽带,落实城市基层的党建三级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双向责任、双向沟通、双向考核的三向互动的机制,实现共建共助共治共享。同时,依托合川区从2014年就开始推行的网格化,在网格化的基础上,不断延伸到网络化、智能化,现在已经运用了合川区的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的作用,依托网格化雪亮工程,全面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现在已经把整个全区的数字合川的信息系统通过区块链和物联网实现了打通,构建了上下贯通、左右联通、内外畅通的合川区的社会治理大数据。

二是实行居民自治。我们全面推行民主协商自治,特别是在物业管理法规出台之后,要求城乡社区全面推进物业改革,按照依法依规成立业委会,有序引导党员干部进入业委会,充分发挥民主协商,取得最大的公约数。依法保障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一批物业小区、自治小区,包括单体楼院都快速实现了由乱到治,我是党员我示范、我是干部我带头、我是业主我参与、我的家风我传承、我的义务我履行,这样充分地把每个家庭、每个党员、每个干部都放到网格内来。针对辖区内的事务又分成制度建设类、公共事务类、为民服务类,九个类别61个项目,把每一个项目都充分地发挥民主协商,来实现民事、民议、民定、民管。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建立了村居委会分类工作的机制,把群众反映的诉求和问题分为公事、共事和私事,引导居民自行解决。居民间公共的事务由业主委员会、自治委员会和居民代表共同进行办理。公共的事务就由镇街党工委、村社区来共同办理。推动镇街内设机构和部门,派出的机构与治理的单元有效衔接。

解决难题,构建服务体系的共享

一是城乡发展难题。在城区,由社区党委主导成立了民生服务公司,在社区专门建立为居民服务的公司,积极引导城市人才、资本投身到养老服务、物流配送,全区的461个社会组织全部放到孵化中心来发挥作用,为群众提供精准贴心的服务。在农村,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服务社的建设。集中精力管理好农村村民分散的土地,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

二是破解城市管理难题。第一是停车的问题,全面推进智慧停车,按照划线停车、停车收费、收费有人管,自行确定的收费方式和管理模式,收取的费用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经费。社区党委和网格党支部开展的背街小巷居民区停车收费完全由他们自主决定,通过自主决定、智能引导,把所有视频连入雪亮工程,建立更加强大的立体化防控体系。

三是破解环境治理问题。按照镇街党政主导,村支部主抓,小组主力,村民主体原则,以自治院落为基本单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生态治理。进行村民住房立面改造、厕所改造、厨房改造、院落改造,评选最美的庭院、清洁的农户,不断地推进乡风、乡俗、乡貌各种变化,有力地发挥了党员干部在基层社会治理,特别是生态治理当中的作用。

(责编:马俊华、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