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湖岸边一棵粗壮的阔叶树木下,一只高度警觉的中华秋沙鸭停止活动,昂首密切关注着周围的声响;湖边岩石上,两只中华秋沙鸭正惬意地享受着春日里的暖阳;不远处的湖面,一雌一雄两只中华秋沙鸭时而游动嬉戏,时而潜水捉鱼……
今年春季,吉林省红石国家森林公园,从南方迁徙而来的中华秋沙鸭如约而至。
头梳直立奔放“发型”,身穿鱼鳞斑纹“马甲”,外形有点酷又有点潮,红石林业局森林生态保护处的姜锐从事林业管护工作20年,回想起初次见到中华秋沙鸭,仍记忆犹新。
“中华秋沙鸭的陆续到来,数量不断增加,充分说明了这里生态环境优良,生物多样性的完整,也是对我们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最好肯定。”姜锐说。
为了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红石林区的护林员们早巡夜查,加大对栖息地河道沿线的管理,维护秋沙鸭正常的捕食环境,最大限度保持中华秋沙鸭栖息地的原有生态特征。
中华秋沙鸭估计全球种群数量约为2000对,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我国的“国鸭”,有“生态环境风向标”“水域生态环境的生态试纸”之称。2018年,我省启动中华秋沙鸭保护行动,这是继我省白鹤、东北虎豹之后的又一次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专项行动。行动目标力争到2025年,解决长白山区中华秋沙鸭栖息地破碎局面,使其繁殖种群数量达300对以上;到2030年,其繁殖种群数量达400对以上,有效缓解其濒危状况。
生态这边好,候鸟乐安家。也许,这群大自然的精灵是在用自己的行动,为近年来林业部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全面禁猎、自然保护区建设、专项保护行动等重大林业生态修复和资源保护工程点赞。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不仅仅是曾经一度难觅踪迹的中华秋沙鸭又频频在吉林出现,各类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有效治理和改善,让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在吉林繁衍生息。吉林,正在变成虎豹腾跃、鹤舞鸟鸣的乐土。而这,得益于多年来吉林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强化生态系统修复、加强资源保护管理、深化林业重大改革、打赢绿水青山保卫战,“颜值”持续提升,“气质”越来越好,实现了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更多的生机与希望在吉林大地生根发芽。(记者陈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