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科尔沁,生机勃发。绿油油的稻田,红色的楼群在蓝天下格外醒目。小区里晒太阳的老人们悠闲地聊着天,“陆家新村”的新居民们已经融入到“新生活”中,一个风景如画、荡漾新风的“新农村”迎面而来。
“住上了新房生活是真好啊!”“这样的日子以前可没想过!”从贫穷落后村到全县美丽乡村第一村,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实现了华丽“蝶变”。
“‘易地搬迁’让我们的生活大变样,老武是第一功臣。”让陆家村父老乡亲点赞的“老武”是我省扶贫工作易地搬迁工作“陆家模式”的领头人,从2016年开始,老武带着这个典型贫困村,从穷窝棚走向致富路,一步一步让村民摆脱贫困过上了好日子。
脱贫群众的好日子是一样的,扶贫干部路上的艰辛却各有不同。过去的陆家村土地沙碱化严重,村民居住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资源无法有效利用,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是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陆家村3个村民小组391户91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92户198人,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长期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武凤友是土生土长的陆家人,2015年,武凤友临时受命担任陆家村党支部书记。面对贫瘠的土地,单一的生产方式, “老武”深知这肩上的使命和责任有多重。
2016年是陆家村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也是武凤友履行自己就职誓言的起点之年。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政策后,“老武”感到陆家村一定要抓住易地搬迁有力政策,彻底改变陆家村贫穷落后面貌。
扶贫工作难,易地搬迁扶贫更难。为了让老百姓脱离贫困,彻底换个活法,老武一边与相关部门沟通了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可行性,一边和乡亲们掏心窝地算细账。陆家村391户村民,老武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情况。
2016年2月,易地搬迁工作在陆家村正式启动。武凤友白天带着测量单位挨家挨户测量房屋、圈舍和围墙,晚上评估计算价格。施工期间,更是每天守在工地,灰里来泥里去,无暇休息。一个月下来,老武每天的平均睡眠不到5小时。
让乡亲们搬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很多村民还是想不开的。有的村民不同意搬迁,“老武”便带着他们去先进地区亲身体验住楼房的好处。在陆家村搬迁的300多个日夜里,老武嗓子说哑了,眼圈熬红了,鞋底磨薄了……回忆当初,老武眉宇坚定:“值!”
“村书记是个啥,就是给村民办实事的人!” 2016年底,陆家村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扶迁路、富强街这些承载着发展变迁和期冀梦想的街路名字在“陆家新村”闪亮登场,而老武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脚步仍在继续。
“搬得出、留得住,才能更好地发展。” 如何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加快创业创新步伐?老武有自己的考量。
农民变身“股民”、土地经营权流转……结合当地的实际,老武带领班子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最后确定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产业扶贫运作模式。1147.8公顷耕地出租给6个家庭农场,实现连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易地扶贫搬迁后宅基地结余建设用地指标103公顷,全部改造为高标准水田,开发种植有机水稻;土地流转后,剩余劳动力300人就地务工、80人外出务工……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四项叠加,陆家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7万元。
在陆家村村民心中,“老武”是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办实事、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好村官,在上级领导眼里,“老武”是一个敢于担当、默默奉献的好干部。而能够评价印证“老武”的依据则是陆家村这四年来的发展变化。2019年,陆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74.3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20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万元。
越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老武一心为民。老武说,21年党龄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如今,陆家村因势利导,计划实施脱贫攻坚成果与衔接乡村振兴战略项目试点工作。利用在陆家新村预留的4万平方米建设性用地,新建1000平方米的乡村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主要用于旅游服务、产业交流培训、农耕文化展示、扶贫车间孵化基地等,逐步形成“能生产、可游览、能居住、可观光”、集“自然、生产、休闲、娱乐、教育”于一体的陆家田园综合体。
辉煌属于过去,开拓成就未来。武凤友敢闯、敢试、敢创的精神如今已经变成了“陆家精神”,陆家村的百姓拧成一股绳,在“老武”的带领下,继续向美丽富庶、和谐幸福的征程迈进。(记者刘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