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遂宁市船山区:创新“社区营造治理”机制助力构建基层治理服务新体系

2020年06月18日09:56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今年以来,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紧扣时代主题、保持发展定力,把基层治理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区基层治理的一项重点任务来抓,紧扣申办建设“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积极推行“党务领导、政府主导、居民自治、社会协同”的社区营造治理机制,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不断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健康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切实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初步形成。

一、背景及起因

遂宁市船山区是遂宁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成渝经济圈重要的中心节点城市,是遂宁市的老城区,幅员面积618平方公里,辖1乡6镇5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72万。近年来,持续实施首位提升、开放引领、产业升级、城镇优化、幸福民生“五大行动”,努力实现经济总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区域竞争力大幅提升“三个提升”,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 当前,船山正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区面临城乡形态深刻重塑、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时代背景。船山区是遂宁市的老城区,社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主要以有机更新为主,而社区自治、基层治理、社会服务等都需要居民积极参与、社会广泛协同,服务场所短缺、老人儿童等社会服务滞后、居民社区感不强、社会矛盾暗潮涌动等现实问题倒逼社区建设供给侧改革步入“深水区”。

2017年以来,船山区积极创新探索社区治理制度机制,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成立区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切实加强对全区城乡基层治理工作统筹协调和督导落实。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建成街道大工委5个、社区大党委36个、小区党组织74个,“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80%以上。自治基础不断巩固,鼓励发展和创新务实高效、各具特色的社区自治品牌,探索“三社联动”居民自治模式。社会参与不断放大,探索建立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社会化运作机制,建成区级社会组织孵化中心,高质量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36个城市社区被市政府统一命名为和谐社区,4个街道办事处被命名为“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介福路街道被命名为首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

二、思路与做法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促进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为基础,以优化治理结构为重点,优化社会服务为保障,以三社联动和社会参与重点,以智慧社区试点为支撑,全面创新“社区营造治理”,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全面开创船山区社区治理服务新局面。

(二)创新主题:构建党建领航·互联网+社区营造治理机制,在社区微党建、小单元微自治、家门口微服务、社区微营造等方面实现突破,打造基层共建共治共享“船山模式”,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开创基层治理体系和服务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目标任务:总体概括为“133N”:“1”即一个总体目标:党建引领构建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创新社区营造治理为路径,打造特色主题“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以区域大党建、社区微党建、小单元微自治、家门口微服务、空间微营造为主要路径,打造品质、活力、美丽、人文、和谐社区、主题街区和工作示范等;“3”即三项体系建设:区域化党建体系、社区微自治体系、社区公共服务体系;“3”即三项机制创新:协商共治、社区网格、社区与城市融合营造;“N”即规范打造党群中心、邻里中心、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群团工作中心,培育社区精神、社区文化品牌、梨园街区文化品牌等。

三、做法及成效

(一)一核多元实现“精准治理”大提升。构建党建区域化、社区专业化、群团枢纽化、社团功能化、院落单元化、政企协同化的大党建微治理体系。按照“社区两委、社区专委+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的组织架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坚持党领导的核心作用,加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非公有制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实现党支部建在社区网格上、党小组设在楼栋中,健全和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各社区根据党员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习惯等,组建特色、特长等功能型支部,充分发挥功能型支部在社区自治组织、趣味社会组织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二)多元全域实现“精细服务”大提升。将“智慧民政”系统升级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系统平台”,各项业务在窗口集中受理、分口办理,形成“前台一窗受理、后台分类处置”的工作机制。构建适合本地的智慧社区建设新体系,建立与社区网格、社会组织、社区相关专委会等有效衔接的共驻共建、共建共享、共管共治线下机制,探索形成以社区公共服务为基础的治理体系社区治理服务新模式。建立公共服务事项进入社区“准入制”,社区实行开放式办公、窗口式服务,逐步形成零距离、面对面的社区服务模式。

(三)社区营造实现“治理效能”大提升。创新“基本服务政府兜底、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专业化服务市场为主的社区营造治理机制,抓好三社联动、院落自治、网格管理、联动联勤、效能评估等,构建在服务中治理、在治理中服务、在服务中发展的“营造治理”机制。合理划分社区网格,通过智能终端搭建动员居民、企业代表等参与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工作的平台。不断完善人防、技防、设施防“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以社区院落、单位为落点,加强警务服务,开展“老百姓身边派出所”服务行动。探索成立政府牵头、街道负责、社区与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保障性物业公司,实现保障性物业全覆盖,方便居民生活。

(四)分类打造实现“以点带面”大提升。通过区域化“大党建”体系,探索构建“民主协商”机制的搬迁安置小区治理服务模式;试点“社区专委会+自组织+服务中心(室、站)”改革的老旧院落治理模式;探索建立以社区指导、业委会主体、物管实施、社会组织参与、居民联动的新小区复合共治模式;探索构建以院落为基础的“1+N”协商共治的多元协商农民集中居住区治理服务模式;探索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公共服务先行的过渡企业生活区“政企共治”模式;探索以社区“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为载体的商住小区服务模式。

(五)共驻共建实现“多彩船山”大提升。整合住建等职能部门、平台公司力量实施社区、街区风貌整体打造。按照“全域景观化”思路,结合船山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和气质基因,对各片区进行整体设计,深入推进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街区,打造“船山啤酒街坊”“梨园特色文化智慧街区”“船山慢生活”等特色生活街区。

四、探讨与评论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仅靠某一方面的改革创新,难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成效。因此,推广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紧扣“放管服”改革,推进改革创新由“分散式”向“集成式”迈进,激发社会活力,以集成改革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势在必行。船山区“社区营造治理”机制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集成发展是基层治理的基础。坚持“有感发展”理念,社区街区一体、治理发展一体、管理服务一体、城市产业一体、品质提升与信息化一体、工程建设机制构建一体,实现硬件环境之变、社会(社区)治理之变、社区服务之变、城市管理之变、产业发展之变、居民精神面貌之变、体制机制之变。

(二)优化重构是基层治理的手段。优化政府治理结构,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建立基层治理配套资源整合机制,提升社区阵地建设和管理能力;创新社区微治理,提升社会组织动员能力;试点基层融合治理信息化建设,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激发社会活力,提升社区自我调节能力;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整体水平。

(三)改革创新是基层治理的核心。 建立“党建联创、事务联抓、资源联用、平台共建、示范共塑、环境联管、公益联办、营造联动”工作机制,突出“统资源、抓组织、建载体、强服务”,突出党建统揽资源机制、社区治理核心支撑、社会治理城市管理警务等有机融入、群团社会特色参与。

(责编:王帝元、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