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潘警调中心概貌
一、背景与起因
公安调解工作是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手段,在基层公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针对110报警中大量矛盾纠纷“接进来、移不出、化解难”的问题,宁波市公安局鄞州分局在浙江省内首创“警调衔接”机制,在派出所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所工作室”,将治安调解与人民调解有机衔接,使95% 以上的“110”警情纠纷就地化解。“老潘工作室”就是“警调衔接”创新实践中的杰出代表,该工作室在“警调衔接”的基础上,构建“矛盾纠纷联调联处、和谐成果普惠共享”工作格局,加强与法院调解、行业性调解、民间调解等其他调解类型相衔接,运用高超的调解艺术和整合后的调解合力,“老潘工作室”年均调处纠纷警情5000余起,成功率超过98%。
二、做法和经过
2018年,该局对“老潘工作室”进行升级改造,将其打造成集疑难纠纷调解、管理考核、调解人才培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老潘警调中心”,并积极推广“老潘警调”经验,利用“互联网+”和机制创新优势,构建以“老潘警调中心”为龙头的“互联网+警民联调”工作新模式,努力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2019年,老潘警调衔接机制升级为地方标准规范(DB330225),工作室负责人潘明杰也相继获得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新时代最美法律服务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全市“优秀人民调解员”等荣誉。
(一)注重体制创新,打造共建共治“新格局”。把握“大整合”“大联动”“大升级”等关键词,着力打破横向部门管理壁垒、消除纵向层级管理制约,最大限度实现资源集约、力量集中、优势集聚。
一是资源大整合。调解资源的整合,最核心的是平台的整合和人才的整合。为此,该局制定了《新时代创新发展“警调衔接”机制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警调衔接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与其他类型调解组织的联动处置机制,并将重大项目纠纷处置、疑难信访案件化解、重大群体性事件处置等领域纳入调解范围。同时,通过内部选拔、公开招聘等方式,组建警调专家“智库”;聘任人大政协、政府部门、民间调解组织、协会组织150余名业务骨干,组建警调兼职“智库”,初步形成“社会各界共建共治,和谐成果普惠共享”工作格局。目前,宁波多个大型市政建设项目的推进工作均力邀警调“智库”成员参与,市信访局邀请老潘每周专席“坐堂”一天。
二是矛盾大联调。对矛盾纠纷进行前置评估,按照矛盾等级,按需调配调解资源,创建“一般纠纷就地调解、疑难纠纷‘智库’调解、重大纠纷联合调解”的分级调解模式。对一般风险的矛盾纠纷由发生地警调工作室就地化解;对一次调解不成的疑难纠纷,经当事人申请,由“智库”专家进行“问诊”,并根据矛盾特征,选调兼职“智库”成员进行援助;对重大矛盾纠纷,由政法委牵头组织多种调解组织,开展“会诊”。
三是管理大升级。创建“一个县级警调中心管理辖区驻所工作室”的警调工作新体系。打造“中心旗舰店”,按照“四个中心”的定位,即全省警调工作的现场教育中心、全市调解人才的培训中心、全区疑难纠纷案件的调处中心、全区警调衔接工作的管理中心,将原江东巡特警大队业务用房改造建设成一个面积640平米、功能一流、设施齐全的“老潘警调工作室”旗舰店,在该旗舰店工作室内设置了多种规格的调解室,满足群体性事件、邻里纠纷等7种不同类型事件的调解需要;建设了案件分流室、视频联络室、顾问议事室、荣誉展示厅室等特色功能区。
积极推进“旗舰店”的职能转变,研发“警调衔接工作管理系统”,配强配齐调解人才和工作人员,承担预约案件流转、培训指导、监督考核等职能,使其成为撬动全市警调衔接工作换挡升级的支点。建强“属地加盟店”,参照“旗舰店”的标准,升级改造全区23个派出所警调衔接室,高标准建设“老潘警调工作室”加盟店,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最优的调解资源。同时,强化 “加盟店” 的特色化建设,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提升专项矛盾化解能力,如在文华“警调衔接工作室”有针对性地强化涉高校类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首南“警调衔接工作室”强化商务类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潘火“警调衔接工作室”强化涉企类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培养“专家型”的调解人才,力求各有特色、百花齐放。上述新模式运作以来,宁波基层调解组织逐步形成“层层带动、互为补充、整体响应”良性格局,单个“盆景”变为连片“风景”,资源得以充分整合、实力得到全面增强。
(二)注重科技驱动,培育多元化解“新模式”。在做大做强“实体店”的基础上,按照“互联网+”的理念,将警调衔接机制从“线下”搬到“线上”,推动线下调解向线上线下调解相融合,调解效率全面提升,调解手段更加丰富。
一是预约调解。自主研发具有网上预约、在线咨询、评价打分等功能的“警调一网通”系统,并链接至公安门户网站、“两微”平台、“阿拉警察”APP和城市智能警务亭自助服务区。将“智库”成员的专长公示在PC端、手机端、自助服务端、警务实体端功能“菜单”中,群众可以在任一终端自助选择预约。群众的预约申请,自动流转到系统后台,由警调中心工作人员,协调确定调解时间和方式地点,安排“智库”成员进行调解。
二是远程调解。在每个派出所的“警调工作室”和城市智能警务亭建设远程视频调解室,配套建立“专家远程调解机制”,使群众在任何一个派出所和智能警务亭,都能享受到专家的远程调解服务。将视频远程调解系统与手机端、PC端关联,警调工作人员可以在视频调解室以外的地点开展调解工作,群众也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得到专家远程服务,打通了调解“最后一公里”。2019年10月12日,“老潘警调中心”负责人潘明杰通过远程调解系统,只用了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就“足不出户”化解了发生在异地的1起疑难邻里纠纷。
老潘正在进行远程视频调解
三是流动调解。启用“流动调解车”,对涉及当事人隐私等特殊情形或来所调解有困难的特殊人群,借助“警调一网通”系统的预约功能,开展“滴滴式”的上门服务、移动服务,做到“群众点一点、调解就到家”,以“实打实”、“看得见”的细致和贴心,赢得了群众口碑赞誉,擦亮了“老潘警调”品牌。
(三)注重保障支撑,激发调解队伍“新活力”。将“以人为本”理念体现在支撑保障的方方面面,做到严管与厚爱有机结合,为调解员队伍全面营造一个“有竞争、有待遇、有提高”的职业发展良性环境。
一是培育人才队伍。积极发挥“老潘”等领军人才的传帮带作用,依托 “旗舰店”的多元化功能,通过远程培训、跟班学习、集中轮训等方式,让更多“小潘”脱颖而出。在调解室开通“直播”“录播”功能,实现经典案例现场直播、实时回放,以案施训,提升培训效能。创办“老潘讲坛”,打造浙江省调解人才开展经验交流的“明星”论坛。编印《警调三十六计》,供警调工作人员学习借鉴、增强本领。
二是建立评价体系。建立网上评估机制,群众打分评价,网上晒出结果,作为调解员考核的重要依据,倒逼调解员提升职业素质。邀请高校、法院、司法等领域专家,开展“年度优秀调解员”“十大成功调解案例”等评选活动,激发优秀调解员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热情。
三是提升待遇保障。在不折不扣落实“警调衔接”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保障的基础上,创建“基本工资+级别工资+以奖代补”收入体系,拓展调解员待遇增长空间,提升工作积极性。规定调解员基本工资待遇不低于派出所协辅警年收入;以群众认可程度、工作年限、工作绩效为依据,建立层级晋升制度,根据层级档次发放层级工资;将工作绩效量化考核,以补助形式定期予以奖励。
三、“老潘警调”工作成效与反响
“老潘警调”模式实施综合成效较好,可实现社会收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项目的落地对加强全域基层治理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群众收获了和谐。全区日均通过“警调工作室”解决纠纷警情13.2起,实现98%以上的110现场未调处警情就地化解;“警调工作室”专职处置初信初访,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初信初访就地解决”,助推去年全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实现98%、97.38%,擢升至全市第二。
(二)政府收获了稳定。在重大项目建设、轨道交通建设、征地拆迁过程中主动介入、跟踪保障,化解了一批重大不稳定因素,成功处置了一批群体性事件,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桥头堡。化解了省市领导交办的信访案事件4起、千万元以上的疑难纠纷案事件2起,并积极参与p2p利益群体、酒店改制利益群体的稳控工作。
(三)调解效率得到了提升。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和机制创新的复合优势,创建“网上预约、网下化解”、“视频远程调解”、“滴滴式调解”等新型调解模式,推动线下调解向线上线下融合,调解效率明显提升。年均调处纠纷警情5000余起,调解员人均调解案件数增加15%,案件平均调解时长缩短25%。
(四)群众工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积极发挥“老潘警调中心”全省公安机关实战化训练教学点的优势,借力“老潘”等领军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加强专业化培训,全面提升全区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启用以来培训授课23次、培训人员900余人。出版《警调“三十六”计》教材,累计印制并发放5000余册。
四、“老潘警调”的探讨与评论
(一)推动调解组织体系化、规模化,真正把基层组织“做实做强”。当前,各地普遍存在着基层组织薄弱、群众工作弱化的问题,大量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化解不掉、引发上访。为此,我们针对110报警中大量的纠纷警情,以“老潘警调中心”旗舰店为标准,在23个派出所全部建立“老潘警调”品牌连锁店,配套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做优每个调解室的调解队伍,真正把这一类型的基层组织做大做好,把群众调解工作做优做实。同时,建立“一个县级警调中心管理辖区驻所工作室”的警调工作新模式,全区的警调工作室在“老潘警调中心”统筹管理下,由原先的“各自为阵”变成一个高度组织化的体系,警调工作合力明显增强。
(二)推动基层共建共治,真正让发展成果“普惠共享”。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整合司法、环保、卫生、劳动等政府资源,律师事务所、老娘舅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资源和人大政协力量,在“警调衔接”的基础上,将人民调解与其他类型的调解组织有效衔接,调解范围从110纠纷警情拓展至重大项目纠纷处置、疑难信访化解、重大群体性事件处置等领域,实现“为百姓解忧、为政府减压、为民警减负”。
(三)坚持科技创新驱动,真正使传统调解“焕发新生”。将“老潘警调”预约评价功能嵌入网络平台和智能警务亭、移动调解车等新型警务平台,构建“网上预约流转、网下巡回化解”、“远程调解”等新型调解机制,实现调解资源的最优调配,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调解资源。利用信息平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复合优势,赋予以“老潘警调”为代表的警调衔接机制新内涵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