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南京市溧水区:为有源头活水来——溧水区推进高质量全域Ⅲ类水的经验与思考

2020年06月15日14:51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溧水,地处南京南部,以水得名,因水而兴,水域面积占比达23.44%。近年来,溧水开展了一系列全局性、系统性、创造性、长远性的治水工作,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全域Ⅲ类水目标,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色发展水平排名全国百强区第18位,走出了一条具有溧水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其他地区水污染防治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治水之因 不负源头勇担当

秦淮河,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有着“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的盛名,而溧水则是百里秦淮的源头。在这片土地上,星罗棋布着1个湖泊、7条骨干河道以及79座中小型水库,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水不仅没有成为溧水的“金字招牌”,反而成为了“发展之困”。其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不相匹配。 “十二五”期间,工业污染、 生活污染、畜禽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成为全区水污染主要来源,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工业污染。化工、有色金属、小油漆等传统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35%, 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到全区工业排放量的62%和75%。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布局偏乱,导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逼近上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其二, 群众期待与现实供给不相匹配。直到2013年,溧水居民饮用水主要依靠水库供水,水体污染、降雨丰歉等直接影响供水安全。同时,全区7个乡镇的供水和污水处理各成一体、 互不相通,治水、管水、供水、污水处理、水质监测等分属 6 个部门管理,区内存在多个水价标准,4万多农村居民存在“吃水难”,老百姓对此极不满意。其三,水体污染与秦淮源头不相匹配。作为低山丘陵地区,溧水季节性缺水问题严重,用水总量接近控制红线。 特别是由于过去粗放式发展、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等原因,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污染。2015年以前,城区河道基本为劣Ⅴ类,80%的断面达不到功能区要求,每年关于水污染的12345工单多达400件。其四,干部作风与发展要求不相匹配。少数基层干部存在传统路径依赖,对通过治水倒逼发展转型心存顾虑,担心关停“三高两低”企业影响 GDP 增速。有的干部认为治水是潜绩,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精力,短时间内难以见效,等待观望思想严重。一些干部认为治水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难度大、矛盾多,从开始就存在畏难情绪。进入“十三五”,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溧水愈发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抓治水就是抓发展,抓治水就是抓民生,意义十分重大,任务迫在眉睫。扛起秦淮源头的担当,为全市水环境建设争作更大贡献,成为溧水必须回答好的重大命题!

河道

二、治水之路,系统治理抓长效

河道治理,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溧水坚持把“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作为根本遵循,创造性奏响了控源、截污、活水、美景的“四部曲”。控源方面重点抓好“三个防治”。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在工业企业污染防治上,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近五年累计关停整治438家低端落后、小散乱污等企业,全区实现无一家化工企业。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上,划定禁养区 657.8平方公里,关停搬迁畜禽养殖110家,全区规模养殖场治理率和粪污综合利用率均达100%。在生活污水防治上,打通雨污分流“最后一米”,将污水治理延伸至小区楼栋, 并探索对阳台水分步进行改造管理, 实现片区污水应收尽收。截污方面重点实现“四个率先”。 一是率先在全市实施水务一体化工程, 一举实现城乡供水、 污水处理各一张网的历史性进展。二是率先在全市实现无一条黑臭河道的目标,针对不同河道排口制定“一口一案”,并实行网格化管理。三是率先在全市实现厂网一体化运行,彻底解决“九龙治水”难题。四是率先在全市实现规划布点村污水处理设施以及第三方运维全覆盖,获评省级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区。活水方面重点打通“一条通道”。用两年时间完成“清水通道”工程,将石臼湖湖水引入城区河道,构筑了“石臼湖—新桥河—城区河道—秦淮河”的28公里水循环系统,实现城区河道常态化补水,被称为溧水的“红旗渠”。美景方面重点做到“四个治水+”。治水+公园上,建成幸庄湿地公园、月鹭湖公园等14 个城市公园,基本实现城区河道公园化、乡村河道景观化。治水+绿道上,高水平规划建设沿河亲水空间、运动空间等滨水特色空间,同步推进绿化、彩化、亮化、美化“四化工程”,建成健康绿道 1352 公里。治水+旅游上,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生态经济,每年举办秦淮源头灯会、咪豆音乐节等重大活动,重点打造白马红色李巷、洪蓝郭兴庄园等“六大特色田园乡村组团”,推动工商资本、 科技和人才“上山下乡”。治水+文化上,按照“一桥一景一文化”要求,成功打造12座独具特色的“网红桥”,实施护城河沿线的通济街、飞燕活塞环厂旧址、寺桥“三大文化片区”有机更新,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石臼湖

三、治水之新,创新机制成体系

按照建管并重、精准高效、长效管理的要求,构建起水环境治理的八项体制机制。一是创新顶层设计推进机制。统筹做好水环境整治顶层设计,“十三五”以来区级层面每年围绕水环境均有一项纲领性行动作为支撑,从 2016 年的水环境整治两年行动计划,到2018年的水环境攻坚行动计划,再到2019年的水环境提升达标行动计划,最后到2020年誓创高质量全域Ⅲ类水三年行动计划。二是创新水务统一运营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区级水务局,构建起统一规划计划、统一实施建设、统一运营管理、统一监督考核的运营新模式。在全市第一家组建区级水务集团,实体化负责城镇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以及供水污水管网建设与运营管理,彻底解决分水而治的难题。三是创新河长实体运作机制。构建区、镇街、村社三级河( 湖)长组织体系,设立区委书记、区长双总河长,选聘一批志愿者为民间河长,确保守河担责、守河尽责。成立全市唯一一家全额事业单位性质的区级河长制管理中心,明确机构编制和人员配备,实行实体化运作。四是创新考核督查闭环机制。将水环境治理纳入镇街高质量发展千分制考核和部门绩效考核,分值占比达到17%。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干部奖惩任用重要依据。区委常委会每月至少听取1次生态环境工作情况汇报,建立健全“督查-反馈-整改-回头看”的闭环体系。五是创新区级财政奖补机制。在全市率先出台生态补偿实施意见,2015年以来落实生态补偿资金1.6 亿元。制定实施水环境提升项目建设奖补办法,将工程经费区级补助提高至 60%,并将范围扩大到所有水环境提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对按期完工的再给予20%的奖补,对争取到上级补助资金的最高配比达 100%,全面激发镇街积极性。六是创新环境问题执法机制。推行“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制定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事项清单,建立网格、社区、镇街三级涉水诉求逐级办理机制,系统梳理部门推诿扯皮、属地无权管理、 事情难以解决的涉水类“疑难杂症”,建立健全联合执法常态化机制。七是创新全民参与治水机制。建立 “1+3+1+N” 的河道管护模式,即水环境治理团队、三支河道养护队伍( 城管河道河面保洁、城建绿化坡岸管护、水务水生植物打理)、专业队伍巡河、全民参与管理。组织开展“最佳河长”“最佳镇级河长”“最佳村级河长”“民间河长”等系列评选活动,营造治水护水良好氛围。在全市率先建立水环境违法举报机制。八是创新校地合作共建机制。与全国水利专业排名第一的河海大学签订水环境治理战略合作协议,借助河海大学专业学科优势和最新科研成果,在控源截污、污水处理、河道整治、乡村水环境治理、防汛抗旱等方面紧密合作。

无想山水库

四、治水之变,美丽蝶变换新颜

溧水治水兴水,治出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新颜值,治出了产业转型创新的新高度,治出了群众美好生活的新局面,治出了干部担当作为的新境界。一是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17年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比全市目标提前一年完成。2019年,全域主要水体水质稳定在Ⅲ类及以上,省市考断面达标率较三年前提升了33.3个百分点,并长期保持在 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从2015年到2019年,万元GDP用水量从68.1m?/万元下降到36.8m?/万元。溧水被评为全省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二是城市能级显著增强。通过治水,倒逼高质量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全区主导产业转变为新能源汽车、临空、健康三大产业,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从2014年的72位跃升至2019年的52位,正肩负着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健康江苏实践示范区、宁杭合作试验区、南京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等使命重任。三是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13年的13.09平方米提高到2019年21.99平方米,实现“3分钟到社区绿地、5分钟上健康绿道、10 分钟进城市公园”。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从2015年的74.18%提高到2019年的98.9%,群众幸福指数排名全市第二。涉水投诉的12345工单从 2015 年的 435 件, 下将至 2019 年的 48 件。四是干部作风显著转变。 面对治水的复杂艰巨任务, 各级干部以上率下、 担当作为, 对践行新发展理念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 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潜绩”与“显绩”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整治了干部队伍中“等靠要” “躲闪绕”的弊病,兴起了“干事创业不问西东、工作推进不遗余力、绿色发展不留遗憾、招商引资不留余地、担当作为不留退路”的工作精神状态,2016—2018年连续三年位列市对区考核第一等次,2019年省对区高质量发展考核排名全省区县第三。

五、治水之经,久久为功敢攻坚

短短五六年时间,溧水从“水城之困”变为“标杆示范”,其规划建设理念之先、污染治理力度之大、体制机制构建之全、环境改善速度之快,带来了许多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坚守“两山”理念不动摇。纵观溧水治水之路,贯穿其中的核心就是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从最开始解决供水的突出问题,到实现城乡雨污分流全覆盖,再到系统打造水清岸美的沿河景观空间,最后到率先基本实现全域Ⅲ类水目标,每一步都有系统的顶层设计,都有具体的行动计划,都有完善的配套措施,接续发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一步一个脚印把关于系统治水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

启示之二:坚守民本情怀不动摇。抓治水,首先从污染最严重的河道入手,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水环境问题治起;抓治水,从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打造公园城市、构建健康绿道等,让群众感受到治水带来的获得感;抓治水,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作为起点,撬动城乡环境发生历史性蝶变,让城市和乡村的群众都能拥有高品质的宜居环境;抓治水,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打好污染防治的人民战争。

启示之三:坚守久久为功不动摇。这个久久为功体现在,近三年区主要领导召开各类治水会议多达70多场,以钉钉子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干,累计建成供水和污水主、支管网长达6700多公里,全区投入治水资金达50多亿元。这个久久为功体现在,抓源头动真格,不犹豫不徘徊,心无旁骛狠抓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这个久久为功体现在,治水工作坚持对标一流,不因任务重、工期紧而降低标准、仓促上马,真正做到绿色发展不留遗憾。

启示之四:坚守系统施策不动摇 。在科学治水过程中,把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作为根本之策,坚持水岸共治、城乡共治,做到保供水、除污水、排涝水、引活水、防洪水等全方位协同建设,全方位打好水环境治理攻坚战。在系统治水过程中,杜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把治水与产业转型、健康溧水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统筹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双促进、双提升。在智慧治水过程中,以水务数字运维中心为依托,构建水务治理“一张图”,高标准建设智慧水务平台,推动治水迈上更高台阶。

启示之五:坚守长远眼光不动摇。治水工作是“舍近求远”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求的是功成不必在我的“远”,树立“发展第一、干字当头、只争朝夕”的工作导向,引导各级干部不因治水过程难而不做,不因治水是“潜绩”而不做,打基础、利长远,积小胜为大胜至全胜。求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远”,坚决“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求的是目标不断攀升的“远”,从最开始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再到提出誓创高质量全域Ⅲ类水,溧水治水兴水的追求不断攀升、从未停滞。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本质上探寻溧水治水兴水能够走在前列,最核心的“源头”,真正把“两山”理念融入血液、化于行动,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全面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最根本的“源头”,是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治水兴水的时代使命,实现从“要我治水”到“我要治水”的根本性转变,坚决扛起秦淮源头的责任担当。最关键的“源头”,是抓住水环境治理的本质根源,源头治水、全民治水,对标一流、善作善成,推动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责编:李思玥、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