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浙江省松阳县:构建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探索乡村创新发展新路径

2020年06月15日10:14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花田泥农业基地开展黑稻收割体验。

一、案例背景

松阳县是华东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体系保留最完整、乡土文化传承最好的地区之一,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标本。2013年以来,松阳县将乡村摆在优先发展位置,率先提出了“文化引领乡村复兴”的发展战略,遵循“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理念,以“中医调理、针灸激活”的方式,通过复活乡村的整村风貌、复活传统民居的生命力、复活乡村的经济活力、复活乡村的优良文化基因、复活低碳生态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过去残破衰败的乡村开始复苏,乡村的价值得到重新发现和认可,乡村开始呈现蓬勃的发展活力。

伴随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2018年11月,松阳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通过《松阳县乡村振兴改革试点工作方案》,选择组织保障有力、改革基础扎实、建设条件良好的三都乡上田村开展乡村振兴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了“原乡上田”项目建设,探索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多元经济业态带动壮大村级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改造中的上田村(2018年)与修复后的上田村(2019年)

二、主要做法

三都乡上田村地处松阳东北部山区,距县城8公里,下辖半岭、上田、杨梅坪、山苍殿四个自然村,户籍人口369人,常住人口120余人,是国家级传统村落。近年来,三都乡上田村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以乡村振兴改革试点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混合所有制、农民合作社等多样化联合合作发展为特征,地方政府、村集体、村民共同参与,既充分调动村民个体积极性,又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总结起来,主要为建立“四个体系”。

上田半岭自然村保留的乡村厨房。

一是建立自然生态与村庄形态和谐融合、全面提升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着力保护和恢复乡村“天人合一”的整村风貌和“田园—山水—村落”的完整格局,最大程度地保护好上田的自然生态底本和田园乡村风味。一是加强乡村风貌保护。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北京DnA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徐甜甜带领的优秀设计团队,公益为半岭区块有机更新项目进行了规划布局和空间设计,并具体参与到房屋改造、景观提升等项目建设全过程,严格防范城市化建设手法不恰当地运用在乡村,确保上田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得到整体保护。二是坚守乡村生活形态。在半岭村庄改造过程中,坚持用最少、最自然、最不经意、最有效的人工干预,在完整保留村庄的整村风貌和巷道肌理的同时,尽可能的将原始的灶台、斑驳的黄泥墙等能够原汁原味体现乡村生活、乡愁记忆和历史印记的元素保留下来,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乡村原真自然的生活形态。三是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全面推进半岭区块人居环境整治、路灯亮化提升、美化绿化工程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对乡村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对不和谐建筑进行改造,以“户外不设垃圾箱、地上不能见垃圾”的理念开展垃圾分类及洁净家庭创建,有效提升了乡村的人居环境。

原乡上田民宿客房。

二是建立以高品质农业为基础、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资源生长型产业发展体系。我们按照“以三产带一产促二产”的总体思路,以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业态为带动,复活生态农业,提升传统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精心设计和品质建设,将原本闲置的农房、牛棚、灰铺等破败建筑进行改造,植入特色餐饮、精品民宿、手工制作、文化体验、乡村生活等业态,将其打造成为各类文化活动空间,吸引游客来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截至目前,相继完成了7个餐厅、32个客房、3个工坊及4个公共空间等建筑的修缮改造,特色餐厅、精品民宿、咖啡休闲厅、儿童娱乐空间等已投入试运营,“原乡上田”民宿综合体项目基本成型。二是全力发展生态农业,我们按照“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不使用转基因”的标准,在30余亩花田泥农业基地种植了黑米、生姜、四季豆等十余种本地蔬菜瓜果,还饲养了生态绵羊和高山土鸡等,生产出来的生态农产品直供“原乡上田”民宿综合体。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通过建设游步道,打造景观节点,设置捉泥鳅、钓青蛙等体验区块,将生态农业基地打造成为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区,满足游客参与采摘、种植、饲养等农事体验活动的需求。三是积极发展乡村手工业,我们以公共空间为载体,建设了烘焙房、豆腐作坊、生姜工坊、茶叶工坊等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和乡村车间,通过就地的生产加工,将初级农产品打造成为特色商品、伴手礼等,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乡村的溢价空间。截至目前,中草药铺、农产品展售空间、烘焙房等已投入使用,并研发了生姜糖、土豆片、萝卜片、大米、土茶、端午茶等六种产品的伴手礼。

上田村中草药文化体验空间“草本堂”。

三是建立德治自治法治智治相融互促,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在提高乡村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同时,全力提升基层组织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一是以基层组织作用发挥奠定工作基础,充分发挥上田村党支部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激发村党员群众建设原乡上田的内生动力。以每月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为契机,定期向党员干部通报上田村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公司运营等情况。围绕环境提升、资源整合、合作社组建等重点工作,前后十余次召开党员干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及村户主会议,村两委主要干部更是挨家挨户向村民讲政策、做工作,动员大家参社入股、支持建设,推动了基层组织建设与乡村治理的有机结合统一。二是以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推动乡风文明。把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核渗透进乡村建设的全过程,结合半岭村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将《宋氏族谱》中的族规家训,用石板印刻的方式,置入到村庄的十六个点位,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植入村民心灵。同时,通过组织村民开展垃圾分类、化解历史矛盾、参与村庄建设等方式,不断营造互帮互助、和谐安宁的良好氛围,推动乡村社会更加文明。三是以深度参与培育社区主体意识,引导他们从“村民”角色向“主人”身份转变,上田村村两委主要干部及部分村民不仅作为公司负责人及企业员工参与“原乡上田”民宿综合体经营管理等工作,全体村民更是从村民和经营户管理、村级组织运行和企业运营管理等各层面,全程参与了村庄发展的制度建设,并共同研究制定了《上田村村民积分管理办法》《上田村经营户管理细则》《上田村村级组织工作细则》等一整套管理规章制度,使得村民在深度参与过程中形成乡村社区发展的主体意识。

上田村经营服务团队。

四是建立乡村资源系统整合、各方利益互惠共利的组织化发展体系。我们加强对各类资源、各方力量的有效组织,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农民享受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我们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将政府给村集体的各类补助资金进行整合,折股量化成为村集体持有的股份,与村民通过资金、林权、土地经营权、房屋使用权等要素成立的花田泥专业合作社、上田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及柒宝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社,以及县、乡强村公司等六方利益主体共同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将原本闲置的各类资产资源和分散的个体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发展生态农业、民宿餐饮、工坊体验等乡村新业态。如花田泥专业合作社以林权和土地经营权为要素,将26户农户的80余亩的土地进行了整合,用于生态农业发展。上田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则以房屋使用权为要素,将13户农户及村集体所有的21栋5000余平方米的闲置房屋进行盘活,用于民宿产业发展等。另一方面,为保障农民合村集体最根本利益,我们探索实行农民负盈不负亏的分配机制,对村集体和村民以林权、土地经营权、房屋使用权等资产资源资金入股的部分采取特殊保护,享受“保底收益”。无论公司经营状况如何,村集体都能按照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经营性收入标准享受到“保底收益”;以房屋使用权、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农民,分别享受3元/平方米/年和350元/亩/年的保底收益;以货币资金出资入股的农民,按年化收益2.5%享受保底收益。当公司盈余再分配部分超过“保底收益”后,作为公司股东的合作社及村集体,还能按所占股权比例享受相应比例的红利分配,盈余分配越多,获得的收益越大。

三、主要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磨砺,通过对组织方式、产业模式、经营机制、文化传承、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系统性创新发展,上田村的乡村形态、经济业态、人文精神和社区生活得到了可喜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培育了多元的乡村经济业态,增强了乡村发展活力。通过植入民宿餐饮、生态农业、乡村工坊、文创产品、休闲体验、游学培训等新型业态,上田村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集精品民宿、文化体验、有机农耕、乡村生活为一体的乡村社区综合体,有效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仍处于试营业阶段的“原乡上田”已接待各类游客1.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50余万元,花田泥生态农业基地也结合农事生产前后举办割稻、茶叶采摘制作、蔬菜采摘等农事体验活动11场。

二是构建了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促进了乡村经济可持续增长。通过创新乡村产业发展的组织模式,重新将原子化、碎片化的农民组织起来,与村集体和地方政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责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并按照“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动混合所有制公司实质性经营,从而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协同推进村民增收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现共同富裕。2019年,40名村民通过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增加劳务收入60万元,21名村民通过参与农业种植、畜牧养殖、餐饮服务等产业发展各环节,月均增收2000余元。此外,入股参社的67户农户及上田村集体分别获得平台公司分配的保底收益3.1万元和5万元。

三是搭建了乡村发展平台,推动了人口、资金、科技向乡村回流。通过完善乡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加乡村创业就业的机会,吸引本村的致富带头人、回乡创业青年的能人,有情怀、有理想优秀外来人才以及机关企事业退休党员干部,进入乡村、融入乡村,深度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工作,形成“新乡贤”助力乡村发展的良好局面。与县职业技术学校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在人员培训、项目实践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

(责编:马俊华、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