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地处上海近郊,濒江临海,是上海北部联结长三角、面向“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面积3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0万,辖3个街道、9个镇、2个工业园区,行政村103个。近年来,宝山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依托上海超大城市综合优势,立足城乡融合特点,系统谋划大都市近郊乡村治理工作方法,率先开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四治模式”,深化城乡“党建融合、服务融合、人才融合”的“三融机制”,打造“红帆港党建平台、创新榜活动平台”的“两大支撑平台”,以“四治三融两平台”沉浸式乡村治理模式构建大都市近郊城乡互动、管理互鉴、资源互享的全域治理格局,让宝山的乡村治理兼具城市的智能品质和农村的乡土特色。2019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联合确定上海市宝山区等115个县(市、区)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
罗泾镇乡村治理“六治三理”工作法。
背景与起因
宝山区是上海第一个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区,1988年由原吴淞区、宝山县“撤二建一”成立。经过30多年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对标“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要求,尤其是历经相关市政重大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农村、城市相互交织融合的“五花肉”格局,加上外来人口大量导入,给乡村治理带来挑战。主要表现为“三个深刻变化”:
一是农村经济结构深刻变化。当前宝山农业所占产业比重越来越低,仅占全区生产总值的0.3%,但就业功能仍然存在,全区各类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尚有0.95万名员工。随着农村“三块地”改革的推进,土地等资产资源不断增值,现在农民已分化成为农业劳动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不同群体,差异较大,对治理的诉求不尽相同。
二是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化。随着农村城市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宝山部分村庄本地人“空心化”、村民老龄化,村民住在城里,农房用于出租。可以说,住在农村的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的不一定住在农村。定居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治理模式大不相同,乡村治理面临“多重分离”现象。
三是农民意识观念深刻变化。农民依法主张和维护自身权益意识和能力增强,更加关注承包地流转、集体资产处置中的自身权利。农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需求亦不断增长,要求更多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更充分的知情权。同时,个体意识增强,也带来共同体意识弱化问题,组织难度加大,村庄开会难、公益建设难、道德维系难,这些均有待加强引导。
以上问题,迫切需要各方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乡村治理价值,建立新的共同纽带,重塑公共性,让乡村焕发新的魅力,成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美好家园。
做法与经过
(一)入细入微,“四治”升级智能服务更精准
乡村善治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与保障。宝山区在强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础上,强化科技运用,着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升级“四治”模式,提升服务群众的精准性、实效性。
1、从线下到线上,科技支撑,构建“智治”乡村。宝山创立智能化治理神器“社区通”,103个村全员上线,5.5万村民实名加入,线上再造一个宝山乡村,实名加入确保上线的是“真正的邻居”,讨论的是“真切的身边事”,传播的是“社会正能量”。网上晒账本。“村务公开”版块,村干部报酬、村委会收支等原始票据、困难补助、动迁房分配等一览无余,“阳光村务”更透明。线上议村事。“议事厅”里《自留地管理办法》《外来人口遵守条例》《老年活动室规定》等村规民约,广泛便捷征求意见,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共议农家事。离乡不离情。“乡愁乡音”板块,云游乡村,分享乡村生活点滴,寄托乡土情怀,游子也能关注家乡、服务家乡。直播农产品。“农家集市”版块,宝山本地优质农产品进社区,线上订购、线下直送,打通“从田头到社区”的直销通道。此外,在全市首推居村委电子台账并逐步升级到4.0版,表单项从736项减至87项,为上海各区最少。推进“雪亮工程”“智慧公安”等视频监控资源联网共享,建设农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和智能安防系统,成为上海首家“全国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程示范城区”,全区110警情总量同比下降超两成,百姓安全感第三方测评指数升幅全市第一。
2、从流入到融入,兼容并蓄,推进民主“自治”。宝山区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能,议好关系乡村发展的大事,办好村民急难愁盼的忧心事,管好涉及日常生活的烦心事,让大家的事情由大家商量着办。聚焦人口调控、风貌管控、环境美化等三类问题,试点推广“基础条款+特色条款”的村规民约,奖罚并举,发挥村规民约这一“草根宪法”的约束作用。结合村庄分布特点,以村民小组、家庭为单位创设自治载体。针对来沪人员大量导入、与本地村民比例达5:1的实际,有序吸纳来沪人员骨干特别是党团员参与乡村协商议事,倾听“新村民”心声,使流入变融入、他乡成故乡。
3、从守法到护法,尊崇法律,建设“法治”乡村。持续推进“法律进乡村”活动,将法治培训纳入镇村干部能力提升核心课程,聚焦土地流转、村民建房、农龄分红、撤制村队、动拆迁等热点,推出乡村法治精品课。各村建立乡村法律服务站点,一村配备一名法律顾问,开展“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创建,建设一批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每月开展乡村法治课程巡讲,用鲜活形式宣传学法用法尊法守法故事,将村民关心的法治内容送到村民手里。
4、从感召到感化,明德惟馨,践行乡村“德治”。宝山区聚焦文明乡风,注重文化涵养,扎实推进“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工作,广泛开展“宝山好人”“寻找最美家庭”活动、评选“好夫妻”“好儿媳”,有力推动乡风文明进村入户。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全区文明单位志愿服务联盟,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定期送志愿服务入村,推动乡风文明不断向上向善。打造“一镇一品”文化品牌,通过开办农村“众文空间”、开设村史馆、非遗传承等形式,将沪剧、吹塑版画、十字挑花等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新时代乡村建设。
(二)互融互通,“三融”助力治理能级再提升
宝山属于上海市近郊区,区位优势明显、人口导入特征鲜明。宝山立足城乡优势,做强融合文章,以“党建融合、服务融合、人才融合”的“三融机制”促进基层治理创新,助力乡村治理能级再提升。
1、党建融合、组织联建,铸强乡村治理“主心骨”。宝山贯彻落实农村党建工作要求,打造“红帆港”党建品牌,实施基层党建“初心工程”,聚焦初心引领、初心为民、初心建功、初心强基,不断增强党建引领力。镇镇党建、村村联动,推动基层党建片区化。实施“美丽乡村会客厅”项目,沿潘泾路、石太路等现有绿色廊道打造“一脉五花”美丽乡村带。作为率先启动打造的“五花”之一的月浦、罗店两镇“蝴蝶花型”会客厅,覆盖两镇八村。两镇八村在党建引领下,串联村级产业、景点、公共服务设施等,通过“花型设计”让两地分散的景点散发整体协同效应,实现由“点状盆景”到“连片风景”的转变。街镇党建、城乡互动,推动基层治理双向流动。宝山区张庙街道与月浦镇、罗店镇建成新型党建结对关系,街道在乡村认养一片菜地,双方因菜地而联结,村里向街道提供菜园种植的“土法子”,引导市民下乡;街道向村里传授社区打理的“新路子”,推动进城取经;一方小小的菜园,联结城市与乡村,推动党建结合、治理联动。
2、服务融合,文化联创,找准乡村治理“支撑点”。从城乡一体化的“358、650”到城乡一体化升级版的“658”指标体系,宝山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日臻完善,为乡村治理各项工作走在前列奠定了坚实基础。统一标准、统一尺度,公共服务设施融合建设。2020年宝山新建4条健身步道、2片球场,更新55个健身苑点;改造107座农村公厕,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国家卫生区、卫生镇创建成果;完成83.9公里农村公路大中修、提档升级工程,为村民打通家门口公交的“最后一公里”。紧贴群众、紧贴需求,精神文化活动“菜单”下乡。扎实推进“四级配送”区政府实事项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受益面。将艺术修身导赏、美育大课堂等宝山公共文化品牌内容纳入公共文化配送菜单,开展乡村运动会、美丽乡村徒步赛、农民篮球联赛等,不断满足百姓的多元文化需求。深化街镇“一地一品”创新扶持,扩大“杨行吹塑版画”“月浦锣鼓”“罗店龙船”“罗泾十字挑花”等本土文化影响力,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3、人才融合,智力联勤,凝聚乡村治理“源动力”。深化人才引领,打造基层堡垒。强化基层治理队伍建设。重点把以村党组织书记为带头人的村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区、镇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探索建立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环境长效治理、村民服务满意度”为主要内容,乡村治理与村干部收入良性互动的考核奖惩模式。强化教育培训与监督考核,开展新老书记结对带教、村干部到机关职能部门挂职学习等活动,探索与高校“智库”合作,创立村干部教育体系。建立健全不合格村干部退出机制,探索完善罢免、辞职程序。调动多方智力服务参与。发动各界青年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发挥区域化团建联盟、乡村振兴青年汇智团等平台作用,开展美丽乡村微更新、青年论坛等,凝聚青年智慧。发挥妇联巾帼力量,打造“妇女微家”,引领农村妇女传承优秀文化。搭建乡村达人展示平台,组织工作室、沙龙、展演等活动,调动各方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出台政策促进市民下乡、能人回乡、大学生返乡,每年安排2000万元社会组织引导资金,广泛凝聚治理合力。
(三)强基促新,“两平台”保障治理基础更坚实
深入贯彻农村党建工作要求,积极打造“红帆港”党建平台和“创新榜”活动平台“两大支撑平台”做强保障,以党建引领推进乡村治理方向更明、举措更实。
1、打造“红帆港”党建平台,开辟乡村治理新阵地。聚焦初心引领、初心建功、初心强基,推进“三个起来”,不断增强党建引领力。体系建起来。坚持三级联动,区委作为“一线指挥部”,加强整体布局和指挥协调;镇党委是“龙头”,负责统筹推进和抓好落实;村党组织是战斗堡垒,做好组织动员和服务管理。村级层面,理顺党组织与其他各类组织的关系,通过制度设计明晰职责、协调运转。健全村党组织研究、推进、督办村级重大事项机制。作用亮出来。开展培育选树“好党员、好支部”“我与群众心连心”等活动,涌现1200余名农村好党员、500多个农村好支部,创先争优蔚然成风,积极推进“毗邻党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总量增长13%,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力量强起来。深化“班长工程”,统筹选育管用。注重在创业能手、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选拔村书记,全区村书记平均48岁,大专以上学历80%。实行区级备案和调整联审制,选拔一批优秀村书记进入镇党政班子。建好“蓄水池”,为每个村配备至少2名年轻干部。
2、搭建“创新榜”活动平台,焕发乡村治理新生机。开展“宝山区乡村治理创新榜”打榜活动,以“吾爱吾村在宝山”为主题,突出党建引领、村民主体、社会参与有机结合,挖掘基层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德治法治、公共服务、智慧治理等方面的创新点、先行点和显著点。通过“打榜”,激发乡村内在活力,挖掘乡村潜在价值,培育治理肥沃土壤,厚植乡村善治基础,使宝山经济社会、民生保障的发展成果在基层实践,使治理的价值关怀与最终归宿落脚于基层。发挥乡村振兴示范村引领作用,如,聚源桥村成为全区唯一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月狮村成为全市唯一的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塑造其样板作用,使其他村学有榜样、做有标杆,不断汇聚大都市近郊乡村治理的“宝山模式”,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提供借鉴。
成效与反响
宝山区探索建立了“四治三融两平台”沉浸式乡村治理模式,有效纾解了都市近郊乡村治理的难点、堵点,为宝山从“钢城”到“花城”的转变提供了方法论和新路径。
1.建立了基层智能治理系统。宝山区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建立了以党建为引领、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以村居党组织为核心、以城乡居民为主体、以有效凝聚精准服务为特点的基层“智治”系统——“社区通”。自2017年2月创立以来,宝山103个村全部上线,超过5.5万村民实名加入“社区通”。自创立以来,“社区通”成功获评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十佳案例、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全国首批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等。
2.密切了新时代的党群关系。“四治三融两平台”治理模式把党的建设渗透到基层治理的各方面、各领域,实现了群众导向的即时化、扁平化,畅通了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沟通,让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群众知晓,中心工作群众参与,发展成果群众共享;让村民的诉求第一时间被倾听、被回应、被解决。在互动沟通、有效服务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不断增强。
3.优化了乡村治理新生态。依托“四治三融两平台”治理模式,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委会为主导,村民为主体,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发挥作用,公共服务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治理生态的成熟化、公共服务的均衡化、乡村生活的便捷化,使得乡村价值被释放,让以宝山为首的大都市近郊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逐渐转变为“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体会与思考
宝山乡村与城市比邻相望、相融共生。宝山区将网格化管理、平安智联网、电子台账、应急管理等治理系统集成运用,让乡村治理“头脑”更聪明、“触角”更灵敏,为大都市近郊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宝山样板”,主要在三个方面实现了创新:
一是智慧治理的特色优势得到发挥。深化“社区通”的乡村实践,拓展线上公开、服务驻站、网上议事、农家集市等功能,吸纳农村合法就业、合法居住的外来人员,扩大参与面,调优参与的主体结构。同时,推动智慧治理融入宅基地管理、农村房屋租赁、集体资产监管、农村治安等领域,加大信息资源共享,放大智慧治理效益。
二是城乡融合的共性问题得到聚焦。针对外来人口导入,依托信息化手段,实施社区化管理,租户身份信息纳入信息平台;倾听外来人员心声,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用情感的融入减少了外来人口剧增带来的不安定因素。强化农村人居环境常态治理,探索建立农房出租与维护农村环境责任相挂钩的权利与义务对等机制,找准村民租赁收入与村级公共支出的平衡点。
三是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体系得到重塑。“四治三融两平台”治理模式,充分发挥村党组织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广度的信息聚合、深度的数据挖掘、垂直的网络传递,打通了基层乡村治理的前端和后台,促使了治理重心下沉、资源下移,在基层一线构建起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