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甘肃省兰州市:“共享集市”引领新型社区志愿服务

2020年06月11日13:17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一、背景与起因

白银路街道正宁路社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中心城区,辖区面积约0.25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4264户,12267人,辖区单位众多,“正宁路小吃街”闻名遐迩,是兰州最具人气也是全国著名的美食街之一。正宁路社区曾获得“省级文明社区”“市级文明社区”“社区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社会治安防范管理体系建设先进集体”等众多荣誉称号。2017年底社区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1438人(党员356人,群众1082人),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社区常住人口13%比例的指标要求,不过2017年前社区志愿者仍然是行政动员为主,未能发挥志愿服务的实际作用,社区志愿服务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社区居民主动参与性不足,志愿服务运行行政化

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自身属性来看,有着公益性、自主性、社会性、非营利性的重要特征。之前,正宁路社区的1438名志愿者主要由 512名行政事业单位人员、20 名低保户、22 名公益性岗位、28 名楼门院长和4网格长组成,(其他企业与志愿者队伍69名,辖区居民及党员志愿者783名),志愿者大多缺乏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和专业服务技能,特别是作为社区志愿者队伍重要组成部分的在职党员,由于平时忙于自身工作和生活,下社区的时间非常有限,和居民共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机会很少。

(二)志愿队伍系统化建设不足,志愿服务实施碎片化

社区志愿者本应是生活空间比邻、熟悉程度较高的居民为主体,志愿者之间既有服务社会的更高追求,又有邻里守望的互助功能。如果仅仅以政府号令建立组织、开展各项活动,而不是因地制宜、优化社区自身资源为主体来开展活动,社区志愿服务难以常态化发展。

(三)社区内外资源链接不足,志愿服务协调割裂化

目前志愿服务有内外两个体系,内部主要以“块”上的主要是区域内自行组建的志愿服务组织,外部主要以“条”上的各部门如工青妇、文明办、民政部门要求设立的志愿者队伍。在实际活动开展中这两个体系也时常互为交叉,但由于条块间缺乏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的机制,产生了有限的志愿资源被浪费和志愿力量供给不足的矛盾。

(四)志愿队伍专业化指导不足,志愿服务类别单一化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也出现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学雷锋”的剪发、义诊等普通生活需求外,对社区中失独家庭的心理疏导、残疾人的康复陪伴等志愿服务对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要求较高,这些迫切需要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进行相应的业务培训,和专业服务活动的策划、实施与督导。

二、做法与经过

2017年,兰州市城关区白银路街道引入甘肃良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了甘肃省首家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白银路街道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担甘肃省民政厅“三社联动”试点项目。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正宁路社区充分发挥“三社联动”的联动作用,以响应居民需求为根本,以社区为载体,为社区居民提供“知心、暖心、贴心”的志愿服务,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服务理念,结合社区实际形成“共享集市”社区志愿服务平台。

(一)社区居民的变身:从“受益者”到“志愿者”

社区实施“三社联动”试点项目后,根据居民需求建设获得了一个新的居民活动空间,空间有限但申请的居民众多,决定从新空间上做文章,居民必须以团队名义申请,以此凝聚居民、培育社区组织,同时,居民团队需要“以服务换空间”,要求在新空间中活动的居民每个月在社区中做一小时的志愿服务,形式和内容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半年后社区的文艺团队孵化达到5支、200人,大家合起来为社区创造出每月服务时长合计达200小时的志愿者队伍。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志愿者都是本社区居民,在持续服务邻里的过程中,早已超出1小时的最低线,并发展出多种多样的服务项目。

(二)社区志愿服务的变身:从“学雷锋”活动到“共享集市”

正宁路社区以2018年3月5日“学雷锋”主题日活动为契机,设立“社区雷锋角”,首次活动仅和四家单位达成协议产生四个项目,最受欢迎的是为老年人开展的免费理发和“废旧电池换绿植”活动,短短一天时间4位理发师为辖区的40余位居民义剪,兑换出200盆绿植。而这次活动最大的意义在于,一是居民志愿者自发组织的项目;二是四家活动单位都是居民自主链接而来;三是社区和这四家单位深入沟通后,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机制,从此,社区志愿者队伍中又多了新的组织力量。寻找辖区中的“两新”组织,尝试建立“服务他人+宣传自己”的志愿模式,决定每个月选一天,常态化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连续开展了几期志愿服务活动后,参与的辖区单位日渐增多,“社区雷锋角”的服务内容逐渐丰富、规模逐渐壮大、影响逐渐增强,社区志愿服务的品牌效应日渐显现。

2018年8月,通过头脑风暴集思广益,为了推动社区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品牌化、规范化建设发展,也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服务社区居民,采用新的理念将“社区雷锋角”升级为2.0版——“共享集市”。“共享”是指参与的居民都可以在这一平台上互利互换自己的时间和才能,参与服务的企业可以通过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实现企业的社会联谊和市场营销;“集市”是指参与服务的人员众多,大家的服务热情就像是赶集一样热闹。同时,根据兰州气候的季节特点和正宁路社区的实际情况,“共享集市”分为:1.集中固定服务(固定时间——3月-11月的每月5日前后、固定地点:永昌路南段);2.上门志愿服务(12月-来年2月不定期,对本辖区居民的服务);3.跨区域志愿服务。服务领域明确为便民服务、健康教育、环保倡导、文明城市和公益宣传5大类、30个小类。

(三)“共享集市”的变身:从志愿服务团队到金奖服务项目

“共享集市”的合作成员单位目前扩展到30多家,每月“共享集市”稳定参加的至少有20家服务单位,其中不仅包括社区党组织、辖区单位和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还包括,还有理发餐饮等生活服务、金融医药等辖区单位、家政物业等商业机构、社会工作机构等社会组织,当然,最为重要的主体是的社区居民自己。

“共享集市”采用“心愿采集”的方法,把每次活动中新的服务对象、新的居民需求记录下来,然后发布到志愿者群当中,由大家继续挖掘新的服务资源,进而拓展了服务项目、壮大了服务团队,由此逐渐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内生式发展能力,形成了从提供志愿服务到发现居民新需求,再到改进志愿服务的闭环式的工作新路径。“共享集市”连通各方志愿力量的桥梁,真正体现了“人人志愿、志愿人人”的理念。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本身仅有的17名工作人员完全难以应对1:721的服务压力,然而,有70余名社区志愿者主动到社区,在走访宣传、小区消毒、信息送达、卡扣封闭、人员值守、表格报送、信息登记,送菜送货、垃圾清运等社区服务上真正发挥效用。

三、成效与反响

2018年正宁路社区创设“共享集市”,2019年3月“共享集市”亮相甘肃省“弘扬雷锋精神·助推文明实践”主题实践活动,并受到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文明委副主任的高度认可。“共享集市”在第二届甘肃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28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10个金奖之一。正宁路社区“共享集市”志愿服务三年来内生式、项目化的发展实践,其根本在于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化运作为目标,为志愿服务提供了实践、培育、保障三大综融性社区志愿服务平台建设,才使社区志愿服务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的发展。

(一)实践平台:让志愿精神融入居民心中

“共享集市”从社区日常便民服务入手,从居民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的具体服务中体现,努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共享集市”社区志愿者第一个服务对象是一位高位瘫痪的残疾人,他居住在老旧楼院高楼层,四年前因车祸由单位业务骨干变成残疾人,下楼活动是最痛苦的问题。志愿者第一次上楼把残疾人往下抬时,围观说风凉话的居民不在少数,第二次去的时候居民说看还能来几次,第三次去的时候楼道里面的杂物悄然少了一些方便轮椅抬上抬下,第四次第五次去的时候有的居民主动搭把手帮忙,……正宁路“共享集市”汇集的30余个志愿服务团队,320余个志愿者,就是以这种蚂蚁搬家的方式,在过去三年提供超过7000个小时,为39000余人次提供了点点滴滴的志愿服务,逐渐成为居民创造社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育平台:让志愿活动贴近社区生活

正宁路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以“共享集市”为“总平台”,它下面又包含了“百姓大舞台”“帮帮队”“志愿小分队”等“分平台”,“总平台”提供专业支撑,“分平台”开展精准志愿服务,最大程度发挥志愿者兴趣与特长。

平时,共享集市“总平台”进行统一调度、后勤保障和供需对接,使各个团队和志愿者能够无后顾之忧、高效的投入到心理咨询预约、志愿者招募、居民旧物兑换、防诈骗知识宣传、免费剪发、过期药品兑换、眼科疾病普查、糖尿病筛查、医疗保险报销政策宣传、癌症疾病防治、文明养犬、绿植兑换、家政等服务当中。“各分平台”则聚焦服务人群和志愿者自身的能力建设,做到专精尖发展。如:1.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由社区老年志愿者组成,专为多年卧床的老弱病残居民服务,和他们谈心拉家常,了解需求等;2.大手牵小手志愿服务小分队——由经验丰富的退休老教师志愿者组成,专为社区困难家庭、残疾儿童开展,登门或者集体进行课程辅导等;3.正宁路社区帮帮队——由社区志愿者组成,主要为空巢老人、残疾人等无能力去商场购物的困难居民,帮助购买米面油盐等生活必需品;4.心连心志愿服务小分队——由具有一技之长的队员组成,专为残疾、特困家庭免费修理电器、拆换纱门窗、打扫卫生、整理杂物、理发等;5.正宁路社区百姓大舞台——由正宁路社区文化联合会的文艺志愿者们定期组织,在传统节日和重要节点,自编自导自演歌唱、舞蹈、快板、诗歌等各种节目,组织社区各类宣传演出。在日常,这些文艺志愿者秒变20余支宣传小分队,把文艺和快乐送到需要的失独家庭、独居老人和残疾人家中,使文艺真正成为志愿服务的有生力量。

(三)保障平台:让志愿服务促进社区工作

“共享集市”坚持立足社区,发挥社工专业引领作用,以制度化保障常态化、常态化推进制度化为着力点,探索形成规范化服务、平台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模式。

社区建立了三个保障机制,推进社区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一是针对每月一次200余名志愿者参与的集中活动,社区合理分工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二是通过头脑风暴和开放空间的形式,与志愿者共同讨论、制定了《共享集市志愿服务章程》《共享集市志愿者招募注册制度》《共享集市志愿者培训管理机制》《共享集市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等多项平台管理制度;三是加强对共享集市的团队凝聚力建设及日常激励工作,通过每季度召开共享集市恳谈会,集思广益,总结工作经验,部署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每季度社区会进行“最美志愿者”和“志愿服务优秀团队”表彰工作。社区认真落实注册志愿者星级评定制度,对志愿服务实行星级认证和奖励制度,在劳动保障、就业、入党入团、廉租房经济房申请等方面对星级志愿者优先考虑。对特困居民、困难职工、困难党员等星级志愿者,发放面额不等的“爱心卡”予以鼓励,有效激发了社区群众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的热情。

 

“共享集市”社区志愿服务平台机制

四、探讨与评论

(一)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建设

“共享集市”在创立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的需求为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推动社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作为弥补社区公共服务不足的有效形式,将解决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作为促进社区自治、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着力点。“真实有效”成为正宁路社区“共享集市”志愿服务品牌的核心,也为社区志愿服务赢得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大大拓展了志愿服务内容,丰富了志愿服务形式,让志愿服务更加贴近社区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了群众在志愿服务中的获得感。

(二)着力培养社区事务领袖,传递志愿服务理念

“共享集市”也着重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塑造一种自治自觉的社区文化,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形式,培育社区居民的志愿精神和社会美德。以志愿者骨干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核心,重点培养组织型志愿者骨干,以社区居民领袖带动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尤其是注重发挥“社区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的重要作用。努力使广大社区居民从志愿服务的受益者转变为志愿服务的参与者,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在社区志愿服务中的主体作用。

(三)注重服务专业项目发展,健全志愿服务机制

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建设、规范化发展必须要从战略层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服务体系。“共享集市”是社区两委与社区社会组织联合打造的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在其成长过程中,志愿组织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志愿服务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保障平台建设,重点推进建章立制工作,做到志愿服务活动在完善的制度约束下进行,以制度管理志愿组织与志愿者,努力使志愿服务更加专业化规范化,为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

(四)完善社区工作协调机制,整合内外各方资源

“共享集市”积极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协调机制,建立了高效协同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在白银路街道“党建共享家”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平台的组织引领下,充分发挥“三社联动”的组织优势,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结合社区实际打造了“党建引领、社工支持、两新组织参与、社区居民为主体”的综融性社区志愿服务平台,形成了社区志愿服务持续发展的合力。

白银路街道正宁路社区“共享集市”志愿服务平台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志愿服务需求为己任,以创建新型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为目标,在创建发展过程中坚持“党建共享家”全面引领“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的新模式,注重社会工作在专业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搭建起综融性的社区志愿服务平台。通过创新社区志愿服务发展模式,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化、专业化、制度化发展,有效激发了社区内外志愿服务主体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各方以“共享集市”为平台,形成了“社区志愿服务共同体”,为文明城市创建和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做出了重要贡献。

(责编:王海跃、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