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延安市甘泉县:“小调解”调出“大和谐”——甘泉县创推“九平式调解”助力平安建设

2020年06月11日08:49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延安市甘泉县从县情出发,充分发挥乡贤能人的作用,推行“九平调解”矛盾化解新模式,是对“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走出了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新路子。

一、背景情况

“九平调解”源于甘泉县桥镇乡“九平调解室”主任、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樊九平。樊九平是土生土长的桥镇村人,办事公道正派,经常为身边群众调解各类琐事纠纷。他以自己的“真心、诚心、耐心、公心”,设身处地化解群众的“烦心事”“疑难事”,成了四邻八乡说大事、了小事、解难事的“樊公道”,2014年,桥镇乡建成首个“九平调解室”,有效化解了邻里矛盾、婚姻家庭、土地纠纷、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等各类矛盾纠纷216起。2018年,甘泉县委决定在全县开展“九平式调解组织”创建活动,以“五化五好五提升”为目标,创建“九平式调解室”68个,建成劳山乡林沟村、石门镇油粉村、道镇南义沟村等一批“九平式”示范调解室,以樊九平为榜样培养出一批“九平式”优秀人民调解员,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有力地提升了全县平安乡村和“十个没有”平安建设水平。

二、主要做法

(一)优化队伍建设,让调解“强”起来。在调解员队伍建设中,突出“五好”原则,即,热心服务好、政策宣传好、品德作风好、调解能力好、个人威望好。

一是注重挖掘农村“土专家”。按照“本人自愿、群众推选、支部把关”的选用程序,将一批德高望重、群众公认、敢说真话、办事公道、热心调解的农村老党员、老队干、老典型、老干部、老法官及乡贤能人选用到调解岗位上来,全县共选聘调解员685名,68个村(社区)每个村平均10人以上。

二是选派专业“说法团”。全县建立了由30名优秀调解员组成的调解专家库和由37名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及行政执法人员组成的驻村“说法团”,根据“九平式调解”工作的需要,及时提供调解力量和法律政策支持,实现了人民调解与“专家团”“说法团”的优势互补。

三是加强培训提技能。在注重调解员之间的“传帮带”的同时,采取知识培训、法律讲座、案例分析、现场参观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每年对调解员实行分层分类培训,重点对调解方法技巧、法律法规知识进行培训,提高调解能力和调解水平。

(二)优化阵地建设,让调解“活”起来。在调解阵地建设上按照方便就近、规范提升、分层推进、温馨舒适的原则,因地制宜设置调解组织,真正将调解室设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设在矛盾纠纷突出的村组。

一是坚持标准,整合资源,突出阵地温馨化。在条件好的村,按照“四室一中心”(即,调解室、心理疏导室、沟通室、咨询室、综治维稳中心)的要求进行设置,功能与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群众事项有机融合。做到“四个一”即,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相让、一碗香茶相敬、一颗诚心相待,使群众有归属感,信任感。

二是方便就近,因地制宜,突出阵地的实用性。在一些偏远村、拐沟村,将调解室与村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合并使用,有的把调解室设在村民小组长家、老党员家、退伍军人家,也有的设在产业合作社、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

三是灵活多样,结合实际,突出流动性。对地界纠纷、林权纠纷、宅基地纠纷、家庭纠纷等,调解员主动介入,第一时间深入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了解情况,查找症结,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使矛盾纠纷调解始终活跃在老百姓身边。

(三)优化机制保障,让调解“实”起来。

一是实行“以案定补”奖励激励机制。甘泉县制定了“以案定补”机制,给予调解员在误工、交通费用等方面适当的补助。口头调解,形成调解协议书,每案以案定补50元;调解一般性纠纷,形成案卷的,每案以案定补100元;调解较复杂纠纷,形成案卷,每案以案定补200元;调解复杂(重大疑难)纠纷,形成调解协议,并经司法确认的,每案以案定补500元。

二是健全完善制度机制。为了促进调解工作的规范运行,调解室建立健全了调解员职责、调解工作纪律、纠纷隐患排查制度、调解工作流程、当事人注意事项、考核奖励办法等制度,实行日接待、周排查,月分析制度,主动接受群众代表、县乡人大代表的监督,促进调解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

三是落实组织领导保障机制。县委成立了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相关部门参与的创建“九平式调解组织”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调研指导,并在以案定补经费的落实上予以大力支持,各乡镇(街道办)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在阵地建设、调解员的选配、办公设备的配置上予以全力保障,村“两委”班子全力配合,达到村级事务管理与矛盾纠纷化解同促进、双驱动,有力推动了全县“九平式调解室”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取得成效

(一)有效助推了平安甘泉建设步伐。“九平式调解”具有“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早化解”的特点,能够及时将农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小纠纷、小隐患、小问题、小误解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减少了社会矛盾,降低了社会风险,促进了社会和谐,夯实了平安建设的根基。2018年以来,全县累计建成“十个没有”平安示范村(社区)21个,“十个没有”平安示范家庭1268户,甘泉县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创建“长安杯”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县、维护稳定工作先进县、全市化解信访积案工作先进县,2012年以来,连续七年获得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县”,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甘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九平式调解”具有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的特点,通过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的方法,从根子上消除了摩擦、预防了矛盾纠纷,大大减轻了治安压力、审判压力、执行压力,节约了司法资源,实现了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劳山乡林沟村“九平式调解室”注重源头化解矛盾纠纷,彻底解决了全村312退耕还林亩多年不能兑现的问题,实现了全村由“乱”到“治”的蜕变,2018年度,劳山乡被延安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平安建设先进集体。2018年,全县治安案件发生率同比下降20.42%,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5%,民事判决案件同比下降16%。

(三)有效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九平式调解”具有上下联动、干群一心的特点,在调处过程中,民警、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与调解员协同配合、并肩作战,与群众打成一片,说群众的话、解群众的忧、暖群众的心,依法依规、公平合理化解矛盾纠纷,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认可,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石门镇油粉村针对遗留问题多、时间跨度长、涉及农户多的实际,县法院“流动法庭”进村开展说法,先后化解了涉及8个村民小组498户1567人的3490万元高速公路征地补偿款分配到户的问题、大棚地承包款收缴的问题、51户群众宅基地划分的问题,使全县有名的“烂杆村”转变为人心思稳、人心思富的先进村。

(四)有效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九平式调解”情理法相统一,具有以法促调、以调促宣、以案说法的特点,通过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等方式,既化解了群众的“烦心事”“闹心事”,又教育引导群众遵纪守法、孝老爱亲、文明友善、勤劳致富,摒弃假恶丑、等靠要等不良风气,有效转变了群众思想观念,提振了群众发展信心,达到“调解一案、普法一片、稳定一方”的效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保障。道镇南义沟村支部班子敢于担当作为,调解矛盾纠纷彻底有效。2017年以来,整合各类资金620万元,建设100座日光温室大棚蔬菜,承包给全丰实业有限公司,涉及30户村民,其中带动贫困户6户,村集体实现承包收入1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党的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农村社会治理等各项事业的协同发展,成为全县实施乡村振兴的“样板村”。

四、经验启示

“九平调解”模式作为我县矛盾纠纷调处最有效、最便捷、群众最认可的方式,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一)支部引领是根本。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领导农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在“九平调解”工作实践中,村党支部发挥着举旗定向、组织谋划、支持保障的作用。村党支部凝聚一班人的思想认识,整合村级各种组织的力量,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村上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同向发力,调动调解员主动参与矛盾纠纷的化解,为调解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促进了“九平调解”模式在美水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群众参与是基础。“九平调解”模式是一项群众工作,依靠群众,发挥群众智慧和力量是抓好工作的不竭动力。自创推“九平调解”模式以来,得到广大群众参与和支持,一些群众也主动参与调解,发生纠纷愿意接受调解,由过去的“小事小闹、大事大闹”主动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转变,农村呈现出气顺了、人和了、劲足了的良好局面,为“九平调解”模式的推行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选人用人是关键。矛盾化解的成效如何,调解员的选用至关重要。我们坚持公道选人、选公道的人,将群众信任,思路清晰,公道正派,勇于担当,敢说真话的乡贤能人选为调解员,发挥他们情况熟、事理明、方法巧的优势,使一些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也涌现出了“樊公道”“贺公道”“张公道”“曹公道”等一大批“九平式”优秀调解员,成为群众信赖的人,在我县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依法公正是核心。“九平调解”模式之所以在我县能遍地开花,成为全县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和样板,得益于“九平调解”模式能在抓源头、重事实、找症结、保公正上下功夫,调解不是“稀泥抹光墙”“息事宁人”,而是坚持法律底线、道德底线、世俗底线,综合运用“情理法、说劝和”等方法,使矛盾纠纷公平公正、完全彻底地化解,实现群众生活安定有序、社会和谐稳定。

(责编:马俊华、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