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北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一批长达10-30年的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常抓不懈,经过近两年的攻坚克难、探索创新,解决了群众高度关注的难点、焦点问题,圆了众多百姓的办证梦,探索出了一条“淮北之治”的“实践密码”。
一、背景与起因
长期以来,因开发企业资金链断裂、主体灭失,土地、规划、建设、消防手续缺失,违法违规建设,各种问题交织复杂等种种原因,淮北市近11万套38万多人没有房产证,不仅成了牵动千家万户的“老大难”问题,还成为困扰基层多年的“烫手山芋”,留下诸多信访隐患。据统计,2017年,全市因未办理房产证问题上访批次和人次占来市上访总量的38.6%和73.3%;2018年全市共排查出350件信访领域突出问题,其中房地产领域140件,占比40%。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旧账”,淮北市委、市政府敢于担当、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在全国率先推出“三先三后三分离原则”“六步工作法”“破产和解”等“新方法”,力破“难办证”“老难题”,打造社会治理新样板,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做法与经过
(一)从被动到主动,打响“难办证”问题“歼灭战”
群众喜领“大红本”。
一是坚持理念先行。出台《淮北市处理房地产项目办证遗留问题实施方案》及实施细则,在尊重历史、依法依规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先证后税(费)、先证后诉、先证后责,办证与税费追缴分离、办证与问题整改分离、办证与手续完善分离的“三先三后三分离原则”,优先给群众办证,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全市房地产项目办证遗留问题。
二是实行领导包保。党政“一把手”既挂帅又出征,现场办公、下沉督导,高位推进解决办证难题。开展“清零”行动,市、区两级领导包保全市169个“难办证”项目,实施挂图作战,倒排时间节点,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
三是推动流程创新。创新推行“六步工作法”,实现闭环管理。第一步:主体申请,由各区政府确定申请主体;第二步:“两测绘三核实”(两测绘:规划测绘、房屋测绘;三核实:规划按现状核实、土地权属核实、房屋结构安全核实);第三步:“三清单三方案”(建立欠缴税费清单,制定税费追缴方案;建立消防人防问题清单,制定消防人防整改方案;建立市政设施问题清单,制定市政设施整改方案);第四步:“两会商一纪要”(两会商:区联席会议组织召开初审会,形成初审会意见;在广泛征求市直相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召开会商会,会商会邀请市纪委监委和市直相关单位参加;一纪要:形成会商会会议纪要并上报市联席办);第五步:“一通知三证明”(一通知:市联席办组织召开相关会议,研究通过遗留问题处置方案后下发交办通知书;三证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具土地使用权证明和规划证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出具房屋结构安全性证明);第六步:“一办理三要件”(一办理: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根据三要件办理不动产权证;三要件:区会商会会议纪要,市、区有关单位出具的证明或证件材料,市联席办交办通知书)。
(二)从独唱到合唱,各方参与成为“好帮手”
创新实行破产和解模式。
一是入户宣传,当好“信息员”。退休老党员、群众自发成立志愿服务队,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熟地熟优势,积极宣传政策、办证流程等,为居民解疑释惑。同时,还广泛收集项目建设主体、房屋类型、住户信息和存在问题等信息,为解决“难办证”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是化解矛盾,当好“调解员”。面对信访矛盾、产权纠纷等问题,入户做工作的不再是陌生人,而是几十年的街坊邻居,与当事人的交流更加顺畅,疏导更加有效,大大降低“摩擦系数”。天骄国际小区2014年交房,6年来迟迟无法办理房产证,群众与开发企业矛盾纠纷时有发生。“那个时候真难干,开发商不认账、群众不认可,社区夹在中间两头受气。现在群众做群众工作,居民的气顺了、心齐了,以前难以化解的矛盾不见了。” 鹰山社区党总支书记刘伟说。
三是全程参与,当好“监督员”。榴园路1栋楼有40多户居民,迟迟无法办证。70多岁的退休老党员沈学民主动“站”了出来,带着部分业主,每天到开发企业、相关部门盯进度、问整改,推动办证工作。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党员自发加入志愿队伍,飘起的党旗越来越多,党员的示范作用越来越明显。
(三)从困局到破局,精准施策啃下“硬骨头”
开辟办证绿色通道。
一是创新实行破产和解模式。针对企业团队缺失、债务构成复杂的“烂尾楼”项目,成立政府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10余家部门组成的破产管理人团队,先后推动金色云天等12个房地产项目破产和解,保护了7000多户购房户的利益,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是加快推动“多测合一”。在全省率先实施房地产项目规划测绘、房产测绘“多测合一”,并将测绘成果由审核制改为备案制,既疏通了标准不统一、多头测绘、重复测绘等办证堵点,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为解决办证“最后一公里”,在房产超市开辟办证绿色通道,创新设立区级不动产登记分中心,简化审批流程,申请材料压缩50%,实行全程代办、“保姆式”服务,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深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在“皖事通”APP推出便民服务,实行不动产登记业务“24小时不打烊”全自助办证登记,群众在指尖上就能办证。
(四)从无序到有序,建章立制构筑“防护网”
一是上下联动抓落实。市、区分别成立联席会议办公室,组建摸底、整改、办证等5个工作专班,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承办、人大政协参与、市区联动、以区为主、部门协同、联手追终”的协调联动机制,精准施策解决办证堵点,推动办证工作进入“快车道”。
二是“五位一体”抓整改。各区委、区政府具体负责,建立项目主体抓落实、主管部门抓指导、行政执法抓违法、包案领导抓调度、分管区长抓统筹的“五位一体”问题整改工作机制,制定问题整改清单、问题整改方案,确定完成时限,确保应改尽改。
三是“三个阶段”追税费。在政法委统筹协调下,按照征收主体、行政执法、司法机关联手追终的原则,分三个阶段梯次推进:第一阶段主体征(追)缴,第二阶段行政执法追缴,第三阶段司法依法强制追缴。同时,实行软硬两手抓,发改、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将失信企业、法定代表人列入“黑名单”,依法打击不良开发企业;实施“雷霆行动”,政法委牵头,公、检、法协调配合,将税费追缴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江淮风暴”执行攻坚等结合起来,做到应交尽缴、应收尽收、应追尽追。
四是整合力量抓督查。整合督查考核办、纪委监委、联席办和有关单位力量,采取“点穴式”方法,重点督查计划目标、摸底办证、问题整改等完成情况,对工作中推诿扯皮、不作为、乱作为的严肃问责,并将督查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压紧压实主体责任。
五是完善制度抓管理。坚持举一反三、标本兼治,制定《淮北市新建商品房预收款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专门账户,加强预售资金监管,有效避免“烂尾楼”等问题。针对部分“难办证”与开发商挪用维修基金有关的问题,及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取消开发商代收代缴房屋维修基金,从源头上堵塞漏洞。
三、实践成效
一是提升了人居环境。将解决“难办证”问题与烂尾楼盘活、老旧小区改造结合起来,对存在的违法搭建、质量安全、消防安全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对老旧设施进行了改造整修,昔日破烂不堪、环境恶劣的老旧小区变成了一个个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小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过去没人管,小区脏乱差。现在不仅拿到了房产证,小区改造后,路平了、停车有格子了、墙面整洁了,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住南湖雅苑南区安置房的刘清侠笑着说。
二是助推了经济发展。创新房企破产和解模式,推动了金色云天、金百合等一大批房地产烂尾项目起死回生,累计盘活企业资产近70亿元,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19年,淮北市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全省第二,销售面积同比增长全省第一;今年一季度,全市销售面积同比增长全省第一。同时,综合运用各种司法手段,目前全市已追缴税费(资金)约6000万元,预计169个“难办证”项目全部办结后,将盘活资产890亿元,极大活跃了金融、房地产市场,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三是密切了党群关系。一改过去党委、政府唱“独角戏”的局面,充分发挥“一组一会”作用,在基层党组织发动下,退休老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合力解决办证难题,不仅改变了过去干群情绪对立的局面,群众还真切地体会到干部的付出和不易,加深了感情,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是促进了社会和谐。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全市169个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中已累计解决50个项目,40986套住房上了“户口”,今年力争解决100个项目问题,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主动化解房地产领域信访积案,消除了群众的怨气,增进了群众的信任,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信访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2019年,淮北市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来市上访量较往年大幅下降,信访工作位居全省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