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山东省嘉祥县:建立“平安周例会”制度 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嘉祥版

2020年06月09日10:13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嘉祥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取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名,公元1147年置县,隶属“孔孟之乡”济宁市管辖。现辖10镇3个街道,总面积820平方公里,人口78万,是宗圣曾子故里、中国石雕之乡、唢呐之乡、鲁锦之乡。

一、实行“平安周例会制度”的起因与背景

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瞬息万变、政治变革加剧加深,直接影响着各种社会矛盾相应凸现,根据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党中央高瞻远瞩自上而下相继推出实施了“枫桥经验”、扫黑除恶等重大安排部署,有力地化解各种矛盾风险,促进了社会长治久安,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

与此同时,基层尤其是村级在面对各种矛盾纠纷时候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以前,部分村出现了矛盾纠纷,都是村“两委”成员或者德高望重的乡贤从中说和调解,而现在担当和事佬的人却少了,甚至是没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村“两委”特别是基层党支部部分程度组织力和领导力软化、弱化,尤其是一些村支部书记能力不足,存在着不敢管、管不了的问题;另一方面,村民思想意识较以往更加开放、多维,重义轻利的乡村道德观念被侵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普遍存在,群众参与村级社会事务治理积极性逐渐降低。

为此,嘉祥县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村居(社区)、镇街、县级三个层面创新推行“平安周例会”制度,分别成立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小组,每周召开一次平安例会,从镇街到村级,从管区到农户,从村委大院到田间地头,从会议室到矛盾纠纷现场,不限召开的时间、地点、形式,将辖区内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在每周例会上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化解、动态管控,并制定调处措施、落实包保责任,实现了社会治理工作重心从事后处置转移到事前研判、化解,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关口前移,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动态管控,积极打造“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成功探索出一个矛盾纠纷化解、加强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二、做法与经过

嘉祥县实行“平安周例会制度”,经历了先期试点试行、全面推广两个阶段。主要做法有六个方面:

(一)坚持以点带面,逐步全县推广。2017年11月份,该县首先在两个镇进行先行试点探索,通过座谈汇报、走访调研、意见反馈、机制完善等工作,积累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之后,2018年6月在县级、镇街、村居(社区)三级层面全面推广。为加强工作指导,制定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平安周例会制度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县平安周例会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政法委,负责全县平安周例会工作的督促、调度、指导和检查。建立了“平安嘉祥”微信群,作为平安周例会工作交流平台,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通,实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动态管理。总结固化现有成功做法,编印了《嘉祥县平安周例会典型案例汇编》,以点带面,变“盆景”为“风景”。同时,成立了四个工作督导组,由县委政法委班子成员带队,分组分镇街列席镇街、村(社区)平安周例会,通过专项督导、不定期抽查等方式进行层层督导考核。

(二)强化属地管理,健全运行机制。村平安周例会即村民“说事议事”,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召集,调委会和治保会成员、警务助理、网格员、“五老”人员等参加,必要时邀请政法干警、村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工作者参加,对排查出的家庭邻里纠纷和不稳定苗头隐患研究化解措施,及时调解,平息纠纷,对难以化解的矛盾纠纷及时提请镇街平安周例会分析研判。镇街平安周例会即镇街“矛盾纠纷分析研判例会”,由党(工)委副书记召集,派出所、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和服务区负责人参加,也可根据需要到村居现场召开,对村(社区)提报的或排查出的辖区矛盾纠纷进行集中分析研判,明确包案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调处措施和化解时间,对可能引发群众集体访、越级访或个人极端事件的矛盾纠纷等,生成预警信息,及时提交镇街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对重大疑难问题,镇街一时解决不了的,及时向上级有关领导和部门报告,共同会商研判。县级平安周例会即“综治联席会议”,由县社会治理协调中心召集,综治成员单位参加,并根据会议议题确定列席人员,对镇街提交的重大疑难性的矛盾纠纷及时移交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化解。

(三)创新工作机制,践行一线化解。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着眼于婚恋家庭、邻里关系、经济借贷、土地确权等看似“针头线脑”“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小纠纷,鼓励镇街、村(社区)灵活安排例会召开时间、地点、形式和参加人员等,及时将矛盾纠纷遏制在萌芽状态。比如,卧龙山街道因案而异,建立了“1+N”组织体系,实行“听议决”工作流程,确保会议实效;孟姑集镇对平安周例会研究决定的事项,按照领导包案责任制要求,由一名副科级领导干部牵头,一周内办理完毕,超期未办理完成的,由镇纪委督导办理,15天内完成;黄垓镇建立了层级管理机制、包案调处机制和工作奖惩机制三项配套工作机制,做到“四定”“三包”,即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提高了例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9年,全县无命案镇街13个,覆盖率100%,无命案刑事案件村(社区)525个,覆盖率95%以上。

(四)坚持部门联动,强化上下配合。依托镇街综治中心,公安、司法、信访等基层力量,对跨领域、跨部门的矛盾纠纷和突出问题,提交镇街平安周例会,共同分析研判、协调配合。在各镇街设立了婚姻家庭辅导站,聘请律师、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及时化解婚恋家庭纠纷,最大限度预防一般性婚恋家庭纠纷转化为治安和刑事案件。同时,与县群众服务热线对接,建立了网格事项流转机制,对网格内群众诉求和问题隐患等,按照“源头发现、采集建档、分流交办、检查督促、结果反馈”的步骤有序处理,形成闭环工作流程,推动了线下调解向线上调解拓展。此外,积极拓宽第三方参与纠纷化解渠道,成立涉土、医患、环保等7个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做到专业纠纷专业化解。

(五)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推进共建共治共享。依托平安周例会实战应用平台,创新完善平安建设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好政法系统和相关部门的资源力量,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切实将各类问题化解在基层一线。制定印发了《关于深化平安周例会制度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施意见》,将反邪教、禁毒、食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平安周例会平台,通过三级例会收集、通报、研判各类矛盾隐患,按照“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组织相关部门加强整治,及时消除隐患,防止事态蔓延。同时,通过平安周例会平台加强对刑满释放人员、社区服刑人员、邪教人员、吸毒人员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各类特殊人群服务管理,落实教育、矫正、监督管理以及综合干预等措施,防止发生脱管、漏管或违法犯罪现象。

(六)坚持自治、法治、德治并用,多维融合促和谐。进一步强化自治的基础作用,依托村级综治中心、“和为贵”调解室和司法行政工作室,鼓励镇、村德高望重又热心公益事业的“五老”人员、红白理事会成员等参与矛盾化解,促进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进一步强化法治的保障作用,大力营造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比如,借助“法律夜市”、“法律六进”、“法律援助一卡通”进镇街、村(社区)系列活动,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通过村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等参与矛盾纠纷调解。进一步强化德治的引领作用,通过镇、村“曾子修身课”讲堂、孝德广场、文化广场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老百姓自己讲述“枫桥经验”故事,共促社会和谐。今年,部分镇街已试行平安周例会特邀代表制,邀请在外工作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经商办企业人员、科研人才等参与到纠纷调解中来,利用他们特有的亲缘、人缘和地缘优势,刚柔相济力促化解矛盾纠纷。

三、成效与反响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嘉祥县平安周例会制度成效明显,实现了多赢局面,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一)创新推行了矛盾一线化解机制。平安周例会作为分析研判、化解矛盾纠纷的实战平台,不限召开的形式和地点,目的就是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从镇街到村级,从管区到农户,从村委到田间地头,从会议室到矛盾现场,丰富多样的形式也带来了较好的效果。自制度施行以来,全县共收集研判婚恋家庭、抚养继承、土地宅基、经济借贷等各类矛盾纠纷1576起,有效化解1497起,有效防范了“民转刑”案件尤其是“民转刑”命案的发生。

(二)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更加稳固。嘉祥县把平安周例会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有力抓手,根据全县网管共配备了559名信访信息员,制定了《嘉祥县初信初访首办负责制办法》,并结合“无命案镇街、无刑事案件村居”和“三零”创建活动,村与村、镇与镇之间互学互比,最大限度激发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调动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推动各类矛盾问题在镇街、村(社区)层面得以解决。

(三)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通过发挥辖区民警、网格员、“五个一”大调解人员、村级警务助理、人民调解员走访入户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民意的作用,把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谈、心贴心服务,实现了基层力量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畅通了民意诉求渠道,增进了干群关系,拉近了干群感情,打通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在今年济宁市强化党建统领推进“双基”工作会议上,该实践做法纳入《济宁市强化党建统领推进“双基”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市各县市(区)创建推广。

四、探讨与评论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体会到,要做好此项工作,需要重点把握和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枫桥经验”不变的初心,也是“枫桥经验”的核心和灵魂。实践中,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动性、创造性,做到社会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成果让群众共享。打破“就事论事、就化解矛盾而化解矛盾”的思维,既从群众最盼最急最忧的问题入手,瞄准要害、精准发力,切实把风险防住、把漏洞堵严、把短板补齐;又总结固化成功做法,建立完善科学治理、有效治理的长效机制,在创新制度、健全机制中丰富“枫桥经验”的内涵。

(二)要坚持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是我们治国理政的神经末梢,是基层治理的“领头雁”,“枫桥经验”要在新时代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党建引领,使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治理有机衔接、良性互动,通过政治领导、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把村级党组织核心树起来,发挥村“两委”班子作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带头人”。通过党员干部在基层管理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组织的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每个末梢,实现党委领导下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三)要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是我国基层百姓的创造,也是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的最新成果。必须强化自治的基础作用,健全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体系,促进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强化法治的保障作用,引导社会成员养成在法治轨道上主张权利、解决纷争的习惯,遵循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同时,还要强化德治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乡贤、道德榜样、村规民约、家训家风、生活礼俗的教化作用,引导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平息矛盾纠纷。

(四)要提升基层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把基层治理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上下功夫。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使循法而行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价值准则和自觉行动,更要注重利用大数据优势,创新“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要充分发挥政法队伍在社会治理中主力军、国家队作用,又积极发展职业化、专业化的矛盾纠纷处置队伍,促进社会治理更专业、更集约、更高效。

(责编:王帝元、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