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通化县的韩某近日的生活不是很太平,售楼、炒股、早教班甚至诈骗等骚扰电话每天都会有,更“神奇”的是,自己刚刚为父母网购了保健品,便接到了“以送保健品为由哄骗老年人抵押房子借贷”的诈骗电话。他不免感到困惑:为什么自己的电话、网购物品甚至家庭成员组成对方会一清二楚呢?难道,是有人非法盗取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吗?
近日,通化县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侵犯个人信息罪案件。公安机关在侦破一起诈骗案时,在服刑人员雷某被没收的涉案电脑中发现,雷某通过QQ,从名为“数据公司”的使用人李某手中,曾购买了一万条淘宝买家订单信息,开篇中的被害人韩某的相关信息赫然位列其中,公安机关顺藤摸瓜,依法将位于海南的犯罪嫌疑人李某抓获并押送回通化县进行开庭审理,经勘验检查发现李某电脑中存有从他人处非法获得的个人信息四万余条。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法律,被告人雷某、李某均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作出判处被告人雷某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1000元;判处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0元的判决。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类智能软件已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大数据”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软件使用者的个人信息却也被不法分子所盗取利用。侵犯(包括出售、非法提供和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迅速蔓延,严重危害公民信息安全,并引发电信诈骗、非法拘禁、敲诈勒索、暴力追债、人肉搜索、恶意注册账号等多种犯罪,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那么又该如何避免成为大数据下的“透明人”呢?注意防范个人隐私泄露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手机APP权限设置
下载手机应用时,应选择正规渠道,切勿下载无法确定来源或非正规渠道的手机应用。严格控制手机APP获取权限,例如定位、访问电话簿等相关APP不会涉及的功能领域。在微博、朋友圈等发布消息时,谨慎发布个人定位信息,多个地点、照片重复交叉的信息被收集、对照后,一旦与其他数据组合,不法分子就会得到有价值的个人信息。
2.谨慎填写真实信息
网络贴近我们的生活,调查问卷、线上点餐等很多场景需要我们填写个人信息,随意填写的个人信息如果被不法分子搭建的后台获取后,便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
3.更换手机时记得“恢复出厂设置”
智能手机的更换速度越来越快,在将二手手机流入市场前,需要将手机里储存的信息“格式化”,以免将未加处理的手机直接转卖,被不法分子利用。(记者曹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