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吉林大学援疆干部人才工作纪实

2020年04月18日11:25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殷殷祝语凝聚了全国人民的美好期盼,道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2019年5月,作为中央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队伍的成员,吉林大学祁宝昌、方杲、宣昭鹏、孙鹏、刘志刚等医生、教师从遥远的北国春城,背起行囊,告别熟悉的工作环境和亲人朋友,来到新疆这片陌生的热土。他们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积极发扬吉林大学“红白黄”三源色精神,立足援疆工作岗位,用自己对新疆各族人民的真挚情感和突出的工作业绩,书写了一首首欢快的边塞新曲。

新年前,记者会同有关部门同志来到吉林大学对口支援高校新疆医科大学,走访慰问这支援疆干部人才队伍,了解感受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对他们产生深深的敬意。

祁宝昌:用扎实工作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祁宝昌,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这次援疆他挂职担任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的党委委员、副院长,同时兼任吉林大学援疆医疗队队长。来新疆前,他刚结束中国赴萨摩亚援外医疗队的工作回到国内不久。从炎热潮湿的太平洋岛国,到干燥少雨的祖国西北边陲,除了需要快速调整生活习惯,援疆对祁宝昌来说,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工作的劲头也更足了。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是一所以骨科为主的综合性医院,初到新疆,祁宝昌组织医疗队一边熟悉环境、了解情况,一边思考探讨如何发挥专长把援疆工作做到深处、落到实处。照搬或简单模仿是行不通的,必须结合新医大六附院的具体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才能在有限的援疆工作期间开展切实有效的精准援助,留下更多、更宝贵的技术和经验财富,真正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随着调研和工作的深入开展,祁宝昌渐渐明确了工作思路:一是专业技术支持,不但要讲出是什么,更要讲明白为什么;二是治疗理念更新,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三是管理理念改革,从科室建设、人才梯队、经营运行等多方面为医院发展建言献策。半年多来,祁宝昌和医疗队开展了大量门诊、会诊、手术等日常临床工作,他在科室开辟了骨折微创手术治疗等10余项新技术、新疗法,每周组织教学查房、学术讲座、院内巡讲,指导青年医师们的论文写作和科研基金申报,还定期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开展健康讲座,得到全院医护人员和广大患者的广泛赞誉。

“吉林大学的对口支援对医院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认真向吉林大学援疆专家们学习已经成为全院医务人员的普遍共识”,新医大六附院副院长姜侃谈起祁宝昌和吉林大学援疆医疗队时充满感激。

在日常临床工作中,祁宝昌对接诊的每一名患者都尽心尽力,对高质量完成每一台手术的追求更是有些“苛刻”。“祁院长为了让治疗效果达到最佳,术中除了详细观察手术情况,还一直用C型臂X光透视仪等仪器反复多角度透视,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青年医生高龙钦佩地向记者介绍说。

有一次,科室接诊了一位胫、腓骨骨折的重伤患者,皮肤表面因为有开放性伤口,软组织条件非常不好。如果采用传统的钢板固定,患者术后损伤大,伤口出现感染等问题的几率也很高。祁宝昌经过会诊后,提出并确定了运用髓内钉固定的治疗方案并亲自进行手术,术后患者各方面恢复情况都很好。像这样通过先进方法颠覆固有模式观念的例子在祁宝昌和医疗队的工作中还有很多。

作为副院长,祁宝昌还承担着新医大六附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相关管理工作。他推动实施全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立项,有效提升了该院的医疗科研氛围。作为医院第二党总支书记,他还负责开展医院二总支党建工作,推进牵头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工作部署,组织开展不同专题学习和各种活动,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把党的治疆方略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

对接下来的工作,祁宝昌充满信心和希望,“援疆工作为我们施展才干提供了广阔空间。我们一定不负重任,为新疆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方杲:建好马学科,讲好思政课,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援疆是锻造国家担当的大熔炉,是培养过硬本领的大学校,是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方杲教授对援疆工作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

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7年,教学基础和科研实力比较薄弱,新晋教师的比例达到了教师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学科建设和吉林大学等知名高校全国重点马院相比有一定差距。学院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和相关科研任务,作为挂职分管学科建设工作的副院长,方杲的压力可想而知。

面对这样的现状,在完成好日常教学任务外,方杲下大力气牵头开展学院相关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建设工作,努力使学科发展向规范化、可持续的方向改进。为尽快提高学科层次和教师们的科研能力,他积极发挥援疆人才的资源优势,邀请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秉公、高文新、韩喜平等多位国内著名马学科专家来到新医大马院作学术报告,参与指导教师修改科研论文、完善课题申报,为学院和学科建设发展出谋划策。为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方杲经常组织开展业务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带领大家到其他高校和单位参加高水平学术活动。在他的积极推动下,2019年新医大马院学科建设工作成绩显著:相比上一年度新增立项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全院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报告41篇(两篇C刊);科研经费到账121万元,同比增长了1.2倍。

2019年7月下旬,首届全国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新疆医科大学举行,来自60余所医学院校马院的专家、学者参加论坛活动。以此次论坛的举办为契机,与会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全国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联盟,初步确立相应的协同工作机制,达成把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医学院校的特色和亮点来大力推动扶持的发展共识。

“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提高我们在全国医学院校马院当中的影响力、推动学院发展驶上快车道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全体教师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科研能力打开了一扇窗,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方杲的积极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新医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殷冀峰谈起自己的好助手时感慨万分。

如何更好地指导不同学术基础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展学习和科研,方杲经常自我加压。每次在课堂上他都耐心地把晦涩的理论知识点讲透讲细并尽量使之生动易懂,结合时政和同学身边事例把党的治疆方略认真传播宣讲。

学院刚刚完成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评审答辩,方杲是评审组长。答辩当天上午,4名硕士生的开题进行了将近5个小时,结束时教工餐厅已经下班了。评审老师们被这位吉林大学援疆教师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所折服,在心里竖起了大拇指。

新学期开学后,学院即将迎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一级学位点的申报工作,分解任务、落实到人、制定时间表,很多工作距离达标要求越来越近。为了不辜负援疆的初心和使命,方杲一直在忙碌着。

宣昭鹏:我来自吉林大学,我是白求恩精神的传人

从多年求学到毕业留校工作,从青年医生成长为科室骨干,宣昭鹏一直都把白求恩同志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弘扬崇高的白求恩精神早已成为他的人生信条和价值航标。来新疆前,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手足外科,宣昭鹏手术的完成数量和质量经常在全科室里名列前茅。挂职担任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主任后,他把对“满腔热忱、精益求精”的追求继续践行在每一次接诊、每一台手术和援疆工作的每一天。

在医院各科室当中,手足外科是医护人员公认的急诊患者比重大、手术复杂程度高的科室。新医大六附院手足显微外科从骨科细分出来成立不久,专业力量不足,医疗理念和技术水平也都有待更新。初到乌鲁木齐,当发现科室面对疑难病例经常因为手术能力不足而无力解决伤病患的痛苦,很多急、重症患者只能选择转院,宣昭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立刻投入到繁重而紧张的科室建设工作中。

援疆工作的日子里,宣昭鹏每周二全天在门诊出诊,累计诊疗患者达千余人次。每周一、三、四、五都是他的手术日,除了参加查房、会诊,他把自己的日程表安排得满满的,几乎全天都在手术室里为各类伤病患者做手术。半年多来,他实施或示范指导完成手术200余例,且全部为难度较高的三级以上手术。手术最多的一天,宣昭鹏在十几个小时里连续做了7台手术。

为了更快提高科室团队整体业务水平,宣昭鹏尽心竭力、倾囊以授,开创性地开展了很多新医大六附院从未实践过的治疗方法。国内领先的、新疆地区首例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修复股骨颈骨不连、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修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带血管蒂游离腓骨骨皮瓣移植修复胫骨长段骨缺损合并皮肤缺损等复杂手术先后在科室临床中开展。他还完成了施治游离皮瓣+Masquet手术治疗胫骨骨不连和皮肤缺损、陈旧性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重建、带血管蒂皮瓣转移术以及对严重创伤肢体行外固定+复合组织瓣移植的保肢治疗等高难度疗法。在宣昭鹏的引领下,科室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快速成长为这所传统骨科医院的新兴强势科室。

宣昭鹏始终用对工作的忘我和敬业精神影响着科室团队。青年医生陈玹清晰地记得,一天深夜,正在值夜班的他接诊一名因交通事故造成左前臂脱套的重伤患者,伤者立刻被送进手术室,陈玹却因为没有把握做好手术而惴惴不安,情急之下他忐忑地拨通了主任的电话。做了一天手术的宣昭鹏二话没说,披上衣服冲出宿舍赶到急诊室,立刻带领陈玹投入手术。几个小时后,天色已经渐亮,手术非常成功,伤者的胳膊保住了。宣昭鹏揉了揉疲惫的双眼,简单休息了一会儿,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2019年8月的一天,牧民玉素甫背着患有糖尿病足症的母亲来到科室就诊,老人因病情恶化已危及生命,需要立刻进行截肢治疗,可高昂的手术费用让这个生活本已艰难的家庭承受不起。焦急的时候,宣昭鹏来到病房,将12000元钱塞到玉素甫手中。得知这一消息后,科室全体医护人员都被深深打动,大家也都纷纷捐款,使老人得以顺利完成了手术。

时间过得飞快,宣昭鹏一直在筹划着在新的一年里,再尽可能多地为科室开展一些业务培训,再尽量联系一些机会让大家能走出去参加高水平学术活动,再和院里申请尽量多为科室添置一些新器械、新设备......“援疆”两个字,对他来说决不只是一段经历,而是继承发扬白求恩精神、服务新疆人民健康事业的坚定信念。

孙鹏:用汗水浇灌热土,让大爱挥洒真情

孙鹏是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副教授,公共数学教学研究中心一系教研室党支部书记。2019年春天,新学期开学不久,院里得到学校的通知,希望推荐一名骨干教师到新疆医科大学医学工程技术学院挂职副院长工作。能在自己的从教经历中参加一次援疆工作一直是孙鹏的愿望,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顺利通过了选拔。

出征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噩耗却接连传来。4月底,孙鹏的父亲因病不幸逝世。泪水还未拭干,母亲又被查出罹患癌症,接连的打击几乎击倒了这个五尺男儿。孙鹏知道,如果此时提出申请退出参加援疆,自己虽然可以在母亲床前尽孝,可因为选拔工作已经结束并上报国家,名额如果作废,新疆医科大学以及那里的同学们很可能就此失去一次宝贵的受援机会。他没做过多考虑,安排好家事,电话里嘱咐即将结束国外访学的妻子回来后要照顾好母亲和孩子,便与援疆队伍一起出发前往乌鲁木齐,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援疆工作。

在教学方面,孙鹏曾多次在全国以及吉林大学的教学比赛中获奖。到新疆医科大学医学工程技术学院报到后,孙鹏了解到学院在自身发展建设的同时,还承担着全校数学、计算机信息等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他经常组织老师们开展教法讲座和集中研讨。为了缓解学院教学任务压力,他主动申请同其他老师一样,每周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固定学时的《高等数学》课,工作在教学一线。

一身简单整洁的西装,一条素色领带,讲台上的孙鹏儒雅谦和,为祖国边疆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责任和热情在黑板上尽情跳跃。班里有些基础薄弱同学学习起来有些吃力,为了在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使不同民族的同学增进交流和友谊,孙鹏在班里组建了多个“帮带”学习小组,及时关注少数民族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带动大家的学习兴趣,互相督促,共同进步。他住在校园里的援疆干部公寓,每天晚上吃完晚饭只要有时间,他就忘记了白天工作的辛劳,不知疲倦地来到班级和同学们一起上晚自习,主动询问大家白天的课上知识点接受了多少、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为他们个别辅导、反复讲解。

2019年暑假,按照学校要求,各学院负责同志要带队开展学生家访,援疆干部本不在此列,孙鹏主动提出缩短对他来说弥足珍贵的探亲时间,带队前往远在800公里之外的伊犁两名同学家中。一名因病患而休学学生的家长紧紧拉着孙鹏的手,希望他把孩子培养好,以后能为国家、为新疆作贡献。暑假后,这位同学回到学校主动要求到孙鹏的班级学习,这让他更深刻体会到援疆工作的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积极报名作学校“三进、两联、一交友”教师(进课堂、进食堂、进宿舍,联系学生、联系家长,同学生交朋友);带队回到吉林大学调研,帮助学院搭建科研平台;牵头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的申报工作;参与学院在新校区的建设规划;为青年教师联系到吉大继续深造......工作一项接着一项,孙鹏就这样在援疆的岗位上挥洒着热忱和汗水。

刘志刚:高山仰止,大医精诚

仁者乐山。天气好的时候,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的诊室里凭窗而眺,可以看到天山东麓的博格达峰巍峨屹立在远方,终年积雪,壮美圣洁。参加援疆工作来到乌鲁木齐的几个月时间里,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主治医师刘志刚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山、这里的人,更爱上了援疆这份事业。

新医大六附院疼痛科三年前刚刚成立,各项科室建设还处于起步爬坡阶段,相关制度还不够规范健全;医疗理念有待更新,疼痛治疗技术以传统的神经阻滞、药物治疗为主,提高空间很大;医生队伍平均年龄仅34岁,专业外语基础比较薄弱,在查阅文献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科研氛围需要进一步营造。这些,在科室副主任刘志刚心里都是亟需破解的难题。

半年多来,除了大量的门诊工作外,刘志刚参加30余次科室会诊处置疑难病例;每周带领科内医生进行一次全科大查房,对每一位住院患者的情况都做到了如指掌,并及时针对治疗方案给予指导意见。帮助科室引进冲击波治疗仪和射频热凝治疗等设备,使科室诊治范围得以扩充,诊疗效果大幅提高。刘志刚积极引入先进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思路,超声引导下PRP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突关节炎、足内侧神经射频治疗顽固性跖腱炎、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去神经化治疗膝骨关节炎等一系列创新型新技术先后在六附院落地并逐渐成熟,为很多患者彻底解除或缓解了病痛。他主持科室进行医疗安全、技术规范的制度修订,保障各项新技术顺利开展。经过一系列积极整改,疼痛科整体医疗实力得到快速提升,科室在广大患者当中的美誉度显著提高。

面对患者,吉林大学医疗队深刻体会到“援疆”两个字很多时候除了因病施治,更是对他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有一次,刘志刚接待了一名患重度膝骨关节炎的患者,受传统观念影响患者坚决不接受为其进行关节置换手术。在征得患者和家人的同意后,刘志刚联合“PRP注射”和“膝关节去神经化”两项新技术给予辅助治疗。患者术前因剧痛无法下地,在接受治疗后可不拄拐行走。患者和家属对刘志刚的医术赞不绝口,更对现代医学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为下一步的继续治疗奠定了基础。

“除了要当好一名医生,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科学家”,这是刘志刚的职业理想,同时他也把这种追求带到了年轻的六附院疼痛科团队。在他的主持下,每天早上1次“早读书”,每周1次“文献交流分享会”,已经成为科室雷打不动的固定安排。渐渐地,很多医生开始主动学习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更新治疗理念,查阅资料文献,了解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临床和科研相结合的工作氛围在科室团队中愈加浓厚。

除了院内工作外,刘志刚还受自治区医学会疼痛学分会邀请、以吉林大学援疆专家的身份参加了“自治区冲击波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并在会上作专题报告;受邀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骨科开展讲座并进行患者治疗示教;参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五人民医院疼痛科成立的整体规划工作;到院内外参加义诊,在电台和网络开展讲座,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援疆使命。

还有几个月,援疆工作即将结束。刘志刚说,他一定会怀念在新医大六附院工作的日子,怀念他为之奋斗过的科室和团队,怀念窗外的博格达峰。他相信,这里的一切一定会越来越好,但为新疆各族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永远未完成,永远在路上。

后 记

开展对口援疆,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巩固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实践。

在记者采访的两天时间里,和吉林大学援疆干部人才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他们的付出和牺牲。近日,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他们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奋战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他们在吉林大学对口支援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的岗位上,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精湛的业务能力、高尚的敬业奉献精神和师德医德,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力加快推进健康新疆建设、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健康福祉的道路上,留下了吉大人深深的足迹。

他们的话语中传递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心系新疆各族人民,努力创造突出业绩,新疆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曲家伟 文/摄)(来源:吉林大学新闻中心网站)

(责编:李思玥、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