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精细绘制“七张图” 建立互联互通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

2020年06月10日18:26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一、工作背景

(一)北川地处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中北段,是全国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形势严峻;经过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次生灾害历年频发,对群众生命财产危害极大。北川受地理条件等影响,几乎五年一大灾、三年一中灾、年年有灾害,地质灾害隐患多、森林防火难度大、自然灾害频发、事故易发多发,山洪泥石流、暴雨洪涝、雪灾、霜冻经常发生,极易造成道路中断,2019年统计北川仅地质灾害点就有292个。

(二) 四川省将全力推进《四川省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年)》,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应急救援短板基本补齐,让全省应急救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增强,指挥协调、救援处置、风险防范和监管执法能力显著提升,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不断提高,全省应急救援设施设备按国家标准达标配备,应急救援能力整体水平跃上新台阶。省应急管理厅下一步将推动实施《四川省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2019-2022年)》,强化科技创新和应急专家管理,加速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研发,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当中的协同融合,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必须抓好源头治理,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未雨绸缪,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要有的放矢,实施精准治理,做到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精准;要依法管理,系统梳理和修订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把各方面力量充分调动起来,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北川结合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特别是县委主要领导对北川防灾应急的深度思考,牢固树立全灾种、全过程、全影响、全攸关的理念,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源头防范与科学应急相结合,成功创建为国家首批防震减灾示范县、全国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

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二、主要做法与特色

2019年机构改革后,成立北川羌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局,新单位整合了原安监局、防震减灾局及县政府办应急管理、县公安局消防管理、县民政局救灾的职能职责;承接县级相关机构的地质、水旱灾害防治,森林、草原防火,震灾应急救援等相关行政管理职责;负责县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及县安委会办公室(“两办”)职能职责。为及时、有效应对全县自然灾害,根据中央、省关于应急工作发展的指示及县委赖俊书记参加“2018年应急管理国际论坛暨‘一带一路’安全发展论坛” 发表题为《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开创北川应急管理事业新局面—“一带一路”安全建设北川经验分享》的论述,结合北川所处地理条件、地质结构及全县乡镇分布情况,县应急管理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新单位人手紧缺、事情多、任务重的情况下,安排人员于2019年7月针对全县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援队伍、应急通信设施、地质灾害隐患点、地震监测设施情况逐一进行调查摸底,于9月形成并制作了“应急指挥七张图”(战区区划图、应急物资储备库分布图、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应急救援队伍分布图、应急通信设施分布图、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地震监测设施分布图),系统将全县地质灾害点、物资储备、人员情况、应急通信设备、避险场所等信息详细标注,实现信息化管理、大数据共享功能,夯实应急救援体系基础,提升应急管理工作实效。县应急指挥部根据“应急工作七张图”奠定基础,及时掌握相关情况,科学高效应对了灾害救援工作。总体上讲,“应急工作七张图”体现了以下特色。

(一)实施“战区制”,精准构建应急指挥体系。根据山区县地理特点,采取“战区制”形式,将全县分为五大沟域作战片区,19个乡镇战区,343个社区(村)阵地(村级组织改革前数据)。有效形成县--沟域--乡镇--社区(村)四级互联互通的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县级指挥中心统筹调度人、财、物等救灾所需的相关物资,确保在任何强情况下都能实现统一调度、整体联动、高效作战。

为确保工作实效性,在五大沟域作战片区固定一个相对集中乡镇为中心,负责周边乡镇工作开展,每年编制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工作预案,组织实战演练。

(二)实施“清单式”,精准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一是全县73个各类物资储备库分布情况、管理人员姓名、物资目录等信息用清单的方式标注于“战区图”;注重日常工作检查,更新物资储备情况,确保物资储备充足;注重日常生活用品储存方式,根据乡镇小卖部布点情况,固定一个小卖部签订协议,在灾情发生时及时提供所需物资;通过以上措施,确保灾后精准快速调拨物资。二是全县目前共有各类应急救援队伍32支(专业和半专业队伍5支,义务应急救援队27支),1082人,将救援队伍规模、队伍负责人联系方式等信息清晰地标注,确保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调动救援力量开展救援工作,为救灾抢时间。三是全县共有应急通讯电台25台、海事卫星电话16部,将卫星电话号码等信息以清单的方式进行标注,确保灾后第一时间获取灾情信息,为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抢险工作提供有力、有效决策依据。四是制作北川“一中心九台站”分布图,将台站测相、看护人员等信息一一标注,实现速报地震烈度及震中大体损失情况,为抗震救灾提供数据支撑。

(三)实施“图表式”,精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是北川因地制宜建成各类型避难场所235个,其中大于2000平方米的57个,将避难场所精准地标注在图上,为领导决策灾民安置情况提供支撑,确保应急避难和灾民安置有序、安全开展。二是通过摸底排查、专家认定,2019年全县292个地质灾害点,重点集中在“5.12”地震断裂带上,主要是泥石流、崩塌、滑坡等为主,通过分布图,应急指挥人员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全面地质灾害点分布情况,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防范位置、灾害规模、威胁人口等,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现实典型案例

2019年8月19日晚至20日晨强降雨影响,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突发泥石流灾害,造成该地多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都汶高速断道阻车,国道G347北川段作为进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唯一通道,由阿坝方向经北川到绵阳、成都的车辆急剧增加;省委、省政府紧急安排部署,要求北川全力做好抢通保通和车辆疏通工作。同时,受该次自然灾害影响,共造成北川羌族自治县片口等13个乡(镇)人员(5205人)、农作物、房屋和家庭财产、基础设施等受损,直接经济损失1034万元。

灾情发生后,北川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紧急部署。一是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各乡镇和县级相关部门紧急出动,开展道路抢通保通和车辆、人员转移疏散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带队迅速前往墩上、禹里、曲山等地指挥抢通保通和过往车辆疏通工作,要求沿线乡镇、各部门要全力做好抢通保通和车辆、人员疏通各项工作。二是迅速开展抢通保通,累计出动应急抢修人员420余人次,出动工程机械70台次,危险路段安排专人值守,在沿线分段值守进行抢通保通作业。三是实行交通管制措施,主动与茂县相关部门联系对接,对全路段实行交通管制,确保茂县往北川方向的车辆单向迅速通过,安排警力400余人次在县境内多个堵点实施分段值勤管控、分段放行的交通管制措施,同时在墩上、禹里沿线进行远端指挥,在唐家山堰塞湖环湖路出现较大拥堵时,实行远端分流等措施,有序组织北川县境内道路车辆绕行。四是干群齐心开展服务,出动医护人员70余人,救护车辆16辆,治疗160余人次。G347沿线乡镇分别设置党员志愿服务点8处,配有流动服务车,466余名党员志愿服务者为过往驾乘人员免费发放生活物资。同时对前往茂县方向的滞留人员提供摆渡车,妥善安置在附近的酒店、农家乐住宿。五是多种方式开展宣传,北川公安局和茂县公安局联合发布交通管制通告,省市县各级媒体大力宣传,缓解驾乘人员情绪,营造安全通行的良好氛围。

针对本县受灾情况,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赶赴受灾乡镇指导救灾工作,县应急局组织工作组及时深入乡镇进行查灾核灾;相关乡镇组织受威胁群众紧急转移,交通部门安排机械对垮方断道路面进行抢通,村组党员干部进行清理排危,及时稳控局面。

四、成效与反响

(一)针对阿坝州方向途经北川路段抢通保通应急抢险,通过北川羌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前期“应急管理七张图”工作提供信息,及时、准确掌握通保通应路段各乡镇人员配备、物资储备、地质灾害点详细情况,第一时间在危险路段布置人员,采取措施确保安全;应急指挥部在第一时间统筹相关乡镇组织人员、调配物资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科学高效完成应急救援工作。截至8月23日上午9时,北川安全过境车辆16300余辆,服务驾乘人员和群众共5100余人次;所做工作得到广大驾乘人员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本县受灾后,及时根据应急救援指挥体系,采取强有力措施,有效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最大降低群众财产损失,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五、探讨与评论

“应急指挥七张图”, 将各类信息以图表、清单的方式清晰地标注在图上,实现战区主官领战、集团会战、全民参战,形成统一调度、整体联动、高效作战的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指挥体系,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趋势,提高了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北川此项工作受到绵阳市应急管理高度赞赏,具有工作创新的代表性,准备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一是地域经济实力不强,信息化基础还较薄弱、硬件设施设备落后,希望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为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夯实基础;二是还应加强先进科技技术的融入,例如将无人机侦测技术与应急管理信息化的融合,在“应急指挥七张图”工作基础上,更能方便、快捷实现灾情勘察等信息反馈;三是部门信息数据还没有进行大融合、大共享,形成大统一格局。需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共享。

(责编:李思玥、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