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扎根黑土地 博士生江敬安的“田間答卷”
在吉林梨樹的黑土地上,總能看到一個背著雙肩包、腳踩運動鞋的年輕身影。他時而蹲在田埂間記錄數據,時而與農戶圍坐交流,時而在田間地頭查看作物長勢——他就是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博士生江敬安。自2020年考入科技小院專業碩士研究生以來,開始入駐梨樹,他以每年超200天的駐扎時長,在這片沃土上深耕五年,用專業知識架起科研與生產的橋梁,交出了一份沾滿泥土芬芳的“田間答卷”。
初到梨樹時,江敬安的首要任務是探索小農戶背景下如何實現技術的大面積推廣。但他對於東北地區中等規模下的農業生產狀況並不了解,於是他主動參與梨樹縣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建設,通過幫助合作社完善項目材料加深對每一家合作社的了解。彼時的他,雖懷揣專業知識,卻因與合作社接觸不深,常感“有力使不出”。2021年,梨樹縣啟動“百名碩博生服務百家合作社”行動,成為他深入基層的轉折點。這一年,他與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小寬鎮文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結下了不解之緣。

整理合作社材料,講解梨樹模式。
鳳凰山合作社的發展難題,是江敬安遭遇的“第一塊硬骨頭”。這家合作社經營面積廣、狀況佳,帶頭人韓風香是返鄉創業的大學生,管理能力出眾。如何為這樣的“優等生”提供有效服務?江敬安一度陷入迷茫。轉機出現在一次病虫害防治危機中。當時合作社作物突發病虫害,韓風香隨口一句“小江,你看看該怎麼應對”,讓他瞬間意識到自身知識的局限——大腦空白的瞬間,他明白“單打獨斗行不通”。緊急之下,江敬安立刻聯系植保領域導師與專家,多方協調后對接了一家專業植保企業,最終幫合作社化解了危機。這次經歷讓他徹底轉變服務思路:“我們不一定是解決問題的‘專家’,但可以做連接資源的‘橋梁’。”此后,從撰寫發展材料到解答技術難題,從規劃經營模式到對接外部資源,江敬安成為合作社的“貼心人”。逢年過節,韓風香總會邀請他到家中做客,這份跨越專業與身份的信任,讓黑土地上的情誼愈發深厚。

核查單元建設實施效果。
如果說鳳凰山合作社的服務是“精准對接”,那麼文忱合作社的合作則是“模式創新”。2021年底的一場單元建設培訓會,讓江敬安注意到文忱合作社的土地集約經驗——彼時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建設推進受阻,核心瓶頸便是土地不穩定,許多先進技術因地塊零散難以落地,而文忱合作社經營的土地卻格外穩固。帶著“這種模式能否復制推廣”的疑問,江敬安開啟了全縣調研。他走訪100家典型合作社,梳理不同土地集約方式的優缺點,最終在文忱合作社原有模式基礎上,提出“雙保全統”升級方案:將“僅保障產量”改為“產量與成本雙重保障”,土地合同由“一年一簽”改為“一次性簽訂多年”。這一調整,讓農戶吃下“定心丸”,也為合作社穩定經營奠定基礎。

全縣合作社調研。
為進一步提升合作社服務能力,江敬安借助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建設平台,為其對接農機、植保領域專家,手把手指導農機操作、病虫害綠色防控技術。在他的助力下,文忱合作社服務面積從2022年的200公頃擴展到2025年的400公頃,全村80%以上農戶主動加入,形成“農戶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技術走”的緊密聯結。
五年田間實踐,讓江敬安對農業現代化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現代化裝備和技術是‘利器’,但適用場景才是‘戰場’。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穩定的背景下,破解土地碎片化難題,找到小農戶規模化綠色轉型的路徑,是實現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關鍵。”
基於這一思考,他牽頭創新的“雙保全統”生產托管模式,成為破解難題的“金鑰匙”。該模式通過“產量+成本”雙重保障,讓小農戶也能享受規模化種植帶來的收益﹔同時整合農機、技術、市場等資源,為合作社注入“造血”能力。如今,“雙保全統”模式在梨樹縣推廣面積已突破10000公頃,不僅幫助合作社抵御自然災害與糧食價格波動風險,更成為當地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
五年扎根,碩果累累。江敬安作為核心成員參與的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建設項目,被列為吉林省三大典型經驗之一,獲國務院表揚﹔以該項目為基礎申報的院士工作站項目,他主筆完成技術報告,為科研成果落地提供重要支撐﹔他服務的合作社帶頭人也迎來成長——韓風香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文忱合作社理事長當選村書記,從“產業帶頭人”成長為“鄉村發展‘領頭雁’”。
“黑土地教會我的,比書本上更多。”談及未來,江敬安的眼神依舊堅定。他說,將繼續留在梨樹,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用更多接地氣的創新實踐,助力小農戶擁抱現代農業,讓黑土地產出更多“金糧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